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我不想回到我的家!——暴力

有一天,張老師在批改作文中發現了這樣一篇名叫《我不想回家》的文章:

“有一句歌詞叫做‘我想有個家’,在別人眼中,家是溫馨的港灣,能夠替人擋風遮雨。可是在我眼中,家卻是冷冰冰的。因為我一回到家,聽到的總是爸爸媽媽的吵架聲,有時候他們還會拳腳相加,甚至有時候我還會成為他們的撒氣筒。在我的記憶里,家里從來沒有一天安寧的日子。尤其是到了大年三十,別人家是張燈結彩,喜氣洋洋,而我家卻沒有一絲溫暖的氣息。”

我知道,爸爸媽媽吵架主要是因為爸爸愛賭博,經常夜不歸宿,有時候深更半夜才回家。而爸爸不在家的時候,媽媽總是發脾氣,發牢騷,抱怨自己命不好,沒找上好老公。等爸爸回到家,媽媽則開始和爸爸吵架,經常他們吵起架來,家中的鍋碗瓢盆無一幸免,光是碗不知道買了多少回了。而爸爸剛開始還是默默無語,等媽媽說得太多惹他生氣的時候,他也會大發雷霆,有時候還會打媽媽。他們吵架打架的時候,我總是自己一人悄悄地呆在自己的屋中,不敢出聲。因為我知道,只要我說一句話,他們就會把氣撒在我的身上。有一次,就是因為我說了一句‘爸媽,你們不要再吵架了’,媽媽竟然生氣得把手中的遙控器一下子摔在地上,喊道‘大人的事情小孩子最好不要管’。

在這樣的家庭中,爸媽吵架都讓我司空見慣了。他們會因一件雞毛蒜皮的事情吵,也會因我的學習成績吵。因為我在全班里成績是中下等的。我的同桌是全班最優秀的學生,每回他接受老師表揚的時候,我只有坐在旁邊用羨慕的眼神看著他。有一次,我的數學成績不及格。回到家后,媽媽很生氣,罰我站在陽臺上半個小時。其實我知道,那次考試我原本可以及格的,是因為老師給我判錯題白白扣了我五分。可是媽媽還來不及聽我的解釋就懲罰我,真讓我有苦難言。

“人人都有一個溫暖的家,而我的家卻不是我想要的家。我想要一個和睦的家,我圍坐在爸爸媽媽的懷中,其樂融融。每逢節假日的時候,我們一家人會外出游玩,到公園看花,到文物古跡去游玩。可是我現在的家沒有讓我值得留戀的,我根本不想回到我的家!”

張老師看完這篇文章后,心情十分沉重,眼頰甚至有點泛紅。這篇作文是李曉雨寫的。他平時在班里沉默寡言,比較內向。有時候即使老師主動和他說話,他也會很羞澀,不敢抬起頭來講話。讓張老師沒想到的是他在這樣暴力的家庭環境中長大,這也讓張老師感到有點內疚,她覺得自己平時對曉雨的關心也有點少,根本沒有注重過這個孩子。

一項調查表明,當孩子遭遇家庭暴力后,產生輕生念頭的人占9.2%;對父母產生復仇心理的占6%;想要離家出走的占18.1%;憎恨父母想要和父母打架的占8.4%。由此可見,遭遇暴力后孩子會產生強烈的反抗意識,他們甚至會采取暴力手段去回擊施暴者。另外,遭遇暴力的孩子會產生諸多不良行為,其比例遠遠高出未曾受傷害的孩子。比如經常說謊的要高出7.6%,“欺負他人”的要高出8.3%,而偷盜的則高出將近20%。

心理專家認為,當孩子遭遇暴力后,出于自我保護,他們會產生恐懼心理,他們不會和任何人說,更不敢找老師和同學傾訴。在暴力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父母的暴力會給孩子提供一個示范行為,讓他們覺得暴力是被允許的,這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由于孩子處于成長期,明辨是非能力較差,家庭暴力會導致孩子的性格變得暴躁,情緒壓抑,甚至還會產生崇尚暴力的心理傾向。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他在暴力家庭中長大,他往往會出現心理障礙,有的甚至會演變成家庭暴力的施暴者。由于父母與孩子的地位發生了轉移,當代家庭出現的新型暴力不是父母打罵孩子,而是小孩打罵父母。據統計,南方某城市醫院一年之間有30余位家長帶著孩子到醫院心理科求診咨詢,這些家長在不同程度上都遭受了孩子的暴力傷害。小孩打罵父母,這在常人眼中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可是它卻在現實中發生了。

近年來,父母遭受孩子暴力傷害的事件呈現增長趨勢。而讓人揪心的是,暴力實施者竟然是12~16歲的未成年人。一位母親講道,她一回到家,她16歲的兒子就會拿著拖把追著打她。因此,她每天晚上根本不敢回家睡覺,只能躲到親戚朋友家寄宿。兒子之所以打她,是因為孩子迷上了打游戲,起初兒子問她要錢的時候,她沒有當回事。可是后來兒子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她找到兒子談話,試圖阻止他繼續沉淪下去。可是沒想到兒子竟然大發脾氣,拿著拖把追著打媽媽。更讓人痛心的是另外一位媽媽,她的兒子才剛剛11歲,就出現了暴力傾向。由于這位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離婚了,一直是她含辛茹苦撫養兒子長大。為了讓孩子爭氣,從小媽媽對孩子要求很嚴。可是孩子天生倔脾氣,專門和家長對立。越是要求他去做的事情,他偏偏不去做。長大后,孩子竟然動手打起了媽媽。不僅如此,當外公、外婆來勸阻的時候,他竟然連外公、外婆也一起打。當這位媽媽講到這些家中丑事的時候,淚花噙滿了眼頰。更讓她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在家中橫行霸道的孩子,到了學校卻十分自卑,經常會被其他孩子欺負。

面對這種新型家庭暴力,心理專家認為這是家庭、社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如今很多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與嬌慣,孩子在家中稱王稱霸,讓家長去摘星星,家長根本不敢摘月亮。正是這種地位的顛倒造成了父母與孩子地位的轉變。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成績與名次萬歲,只要成績提高,名次上升,孩子的所有要求統統答應。另一方面,當今社會網絡游戲、電影等充斥著暴力,對正在處于成長期的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正是以上幾種原因,造成了孩子實施暴力,打罵長輩。自古以來,孝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如今竟然出現了孩子逆反打罵長輩這天理不容的事情,實在是教育的悲哀,是家庭教育的嚴重失誤。其實歸根到底,還是家長對孩子的溺愛造成的。溺愛孩子,只能導致孩子在家中唯我獨尊,覺得自己的話就是圣旨,家長必須聽自己的。

另一方面,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是采取打罵孩子的暴力方法,這使得孩子弱小的心靈受到了傷害,產生了報復心理。等他長大的時候,他便以牙還牙,對家長實施暴力。從犯罪學的角度講,這叫做“暴力循環”。父母打罵孩子,實際上是在無形之中教會孩子去采用暴力的方法去對待周圍的人。調查顯示,6~10歲青少年的攻擊行為往往預示他10~14歲時的表現,8歲的攻擊行為則會預示到他30歲的攻擊行為。由此可見,家庭的暴力行為會對青少年的一生產生不良的影響,只有采取良好的教育和干預措施,才會避免同類事情的發生。

為了防止家庭暴力,提高家長的綜合素質是最重要的。只有情緒認知提高了,他們就會采取人性的管理和溝通方式。只有小家安寧了,可以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家庭暴力才會從根源上杜絕,社會才會和諧。

面對家庭暴力,很多家長只能是感嘆現在的孩子很難教育,打孩子不對,過分表揚也不對,實在是沒有辦法。他們很少去找專業的心理醫生去咨詢,或到心理治療機構去尋找幫助。他們只是默認現實,不采取進一步的補救措施,這只能導致家庭的暴力行為進一步惡化。所以當家長感到自己在教育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最好的方法便是向心理專家去請教。心理咨詢師往往是青少年教育的專家,他們會建議家長采取適當的方法來緩和緊張的親子關系。

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法律規定未成年人應受到愛護和關懷,擁有被接受、被尊重的權利,擁有得到贊賞的機會,在家里有被當作成員的地位。可見,青少年的各項權利受到了法律的保護。可是在很多家長的眼中,他們一直誤認為孩子是自己個人的私有財產,任打任罵,從來不會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才會導致家長的兒童觀中權利意識淡薄。他們覺得對孩子實施暴力是理所應當的,是自己家庭的私事,外人根本不需理會。這種想法有百害而無一益。家長應從小便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看待,尊重孩子的建議,注重孩子的看法。孩子不論在心理上還是體力上,都屬于弱勢群體,所以應在學校和社區等孩子經常去的地方加強教育力度,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安全和心理健康。只有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結合起來,才可以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健康成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城县| 江油市| 嘉善县| 长泰县| 循化| 密云县| 河源市| 赣榆县| 铜川市| 余姚市| 罗定市| 任丘市| 广水市| 道真| 沾化县| 连州市| 漠河县| 广昌县| 铜梁县| 府谷县| 手机| 延安市| 门源| 囊谦县| 龙州县| 芒康县| 乌兰县| 奉节县| 大余县| 芜湖市| 樟树市| 喀喇沁旗| 香港| 潮州市| 崇义县| 栾城县| 漳浦县| 北碚区| 容城县| 武鸣县| 格尔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