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為什么隱瞞我的成績?——溝通
- 為什么孩子不高興
- 趙亞平
- 3097字
- 2015-04-15 08:32:38
翰林先生在金融領域享有盛名,他希望他的兒子威特能夠繼承父業,大展宏圖。在威特很小的時候,他在爸爸的帶領下出席了一個晚宴,翰林當著眾人的面問威特:“兒子,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當時他們所在的餐桌上擺著香甜可口的蛋糕,于是威特脫口而出:“我長大后要做一個蛋糕師,做出世界上最好吃的蛋糕。”
威特長大上學后,他的學習成績在全校總是名列前茅。等到高中畢業的時候,很多知名院校都向他寄來了報考資料,希望將來他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員。威特回到家后,準備征求父親的意見。翰林先生告訴兒子:“你的未來屬于你自己,你自己有什么想法?”
“我想報考烹飪學校,做一名糕點師。”威特很認真地講道。
威特的回答讓他的父親感到很意外。他原本以為兒子一定會從哈佛、劍橋等知名院校中選擇,沒想到他卻堅持當年兒時的想法。平時翰林先生很注重孩子的感受,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給孩子很大的自由,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可是這次在孩子人生重要的轉折點,孩子竟然去當一名糕點師,實在讓他覺得有點哭笑不得。為了打消孩子的積極性,父親首先讓孩子去參加烹飪師的初試,不過也讓他專心去準備高考。
過了一段時間,烹飪師的初試成績出來了,結果顯示,威特的成績很糟糕,這讓他很失望,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備戰高考上。不久他便被知名院校錄取了。一次偶然的機會威特在家中的抽屜里發現了當年自己烹飪師考試的成績單,沒想到當年父親向他隱瞞了他的成績。其實他的成績是優秀的,完全可以考上一流的烹飪學校,可是父親覺得烹飪師是沒有前途的,所以他欺騙了兒子。當時威特十分生氣,他找到爸爸,說道:“你為什么要隱瞞我當年的成績,擅自為我做主呢?你剝奪了我當一名烹飪師的權利!”
面對青少年,父母不能總是以父母的權威來打壓孩子,而是要多創造機會和他們溝通。德國心理學家斯普蘭格在他的名著《青年心理學》中寫道:“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沒有像青年時期那樣強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時期了。沒有任何人會像青年那樣深陷于孤獨之中,渴望著被人接近與理解;沒有任何人會像青年那樣站在遙遠的地方呼喚。”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性強,家長必須時常與他們進行心理溝通。只有家長和他們互相尊重,才為良好溝通創造了前提條件。如果家長總是把自己放在領導者的位置,把孩子當做是被領導者,總是對孩子用命令的語氣講話,這只能讓溝通難以進行。孩子即使心中有很多話要講,他們也不會和家長道明,他們會把自己心靈的門緊緊閉上,不會和父母去進行溝通。家長只有和孩子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關系,孩子才會有什么話講什么話,家長就會得到教育孩子的主動權。一位家長這樣形容自己與孩子的關系:“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如同放風箏,沒有繩子或繩子太短,風箏沒有一定的活動自由,風箏是放不起來的。風箏繩子必須有一定的長度,讓風箏在一定的限度內可以自由飄動。”
有一天,南風和北風不期而遇。兩個對手一見面便準備要較量一番,誰先能夠把行人的衣服吹掉誰就獲勝了。于是北風首先吹來一個寒冷、凜冽、刺骨的風。可是很多人并沒有脫衣服,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他們只把大衣裹得緊緊的。而南風卻不是這樣,它徐徐吹動,沒有北風的兇猛,頓時變得風和日麗,此時行人感到身上穿的厚衣服是沒有必要的。所以他們解開紐扣,脫掉了大衣,南風最終獲得了勝利。
為了讓孩子能夠敞開心扉,講出自己的心里話,家長就應對孩子輕聲細語,用自己的真心感化孩子,這樣才能夠獲得孩子的信任。這就是“南風法則”,又被稱為“溫暖法則”。它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的一則寓言,意在告訴人們溫暖往往是要勝于嚴寒的。所以不論對待任何人,要多關懷他們,多點“人情味”,這樣雙方的關系才會變得十分融洽。
在很多家庭,家長的話是權威,根本不去理會孩子的意見和看法,根本不能容忍孩子持與自己相反的觀點。一旦孩子表示出與家長不一致的看法,家長就武斷地認為孩子在和自己作對,表現出很生氣的樣子,有時還會不耐煩,甚至惱羞成怒。實際上孩子長大后會有自己的看法與立場,他們絕非有意與家長過不去,他們也希望和父母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不想與家長作對,有意搞僵和父母之間的關系,他們只是在維護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有的家長還會以孩子害怕自己為榮,讓孩子始終在自己的掌控范圍。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長期被壓制,要么形成自卑、怯弱的性格,對他們一生的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要么忍耐到一定限度,會極力反抗,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面。古人有云:“要人家服,只能說服,不能壓服,壓服的結果總是壓而不服。以力服人是不行的。”所以家長教育孩子必須讓他心悅誠服,心服口服,靠強力讓孩子信服是不可取的。父母要耐心用輕聲細語感化孩子,與孩子平等溝通。
任何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自尊心,當然孩子也不例外。家長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講出的話孩子才愿意去聽,才能達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雯雯和靜靜是親姐妹,雯雯是姐姐,已經九歲了,靜靜是妹妹,剛滿五歲。每次爸爸、媽媽和小女兒說話的時候總是站著,而她聽父母說話的時候,只能仰著頭。時間一長,靜靜聽他們講話的時候脖子會很痛,這也讓她變得有點不耐煩。有時候父母和她講話的時候,她會顯得很煩躁。當媽媽知道原因后,她和靜靜講話的時候總是蹲下來,這樣靜靜便不用抬頭聽別人講話了。
一天,爸爸給兩個女兒買了兩本書,姐姐的書要比妹妹的大,靜靜看見后心中有點不高興。媽媽握住小女兒的雙手,臉對著臉,目光正視著孩子,誠懇地說:“靜靜,書的大小是次要的,里面的內容是否精彩才是最重要的!”靜靜聽后心中的疙瘩終于解開了。
現在,不少父母都說自己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但是很少有父母會反過來想一想,自己對孩子了解多少?能夠平等地與孩子溝通嗎?自己說出的話“中聽”嗎?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年齡還小,沒有自尊心、羞恥感,這就大錯特錯了!其實兩三歲的孩子也有自尊心,只不過孩子的自尊表現形式不一樣罷了。同樣的一句話,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收到的效果往往大相徑庭。比如孩子做錯了事,你可以委婉地告訴孩子:你再想一想,這樣做,對嗎?是不是還有更好的方法呢?再如,孩子畫了一張非常稚拙的畫,自己很得意,滿懷希望地以為能得到你的夸獎,如果你對他的畫不屑一顧,說類似“你畫的是什么呀,看上去亂七八糟的”的話,孩子的情緒肯定會一落千丈,再也不想拿起畫筆了。如果你把孩子的畫拿來仔細地看一看,猜猜看孩子畫的是什么,讓孩子講一講自己的得意之作,表現出很感興趣或恍然大悟的樣子,并告訴孩子,“你畫得真不錯,真有想象力,如果把這個地方稍微改一改就更好了”,孩子很可能就會聽從你的建議,更加興致盎然地畫下去。
作為父母,無論你多忙,都應留意一下孩子在干什么,并盡量抽時間與他們討論,當和孩子交流時,你應該盡可能放下手頭上的事情,全神貫注地聽孩子說話,這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很在意他的話,孩子感受到尊重和鼓勵,就會愿意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很多父母給孩子建議時,孩子很可能不會理睬。這是因為他需要的是顧問和支持者。當你知道孩子犯了錯誤后,重要的不是急切地提出批評,而是幫助他把事情弄明白,讓孩子知道錯在哪里,今后該怎么辦。你可以寫下那些孩子不愿聽或拒絕聽的話,先把事情、道理寫下來,等孩子安靜下來后,便將本子拿給他看,可能會對他有所啟發,對解決問題可能會更加有效。當孩子頂撞你時,你也許會覺得很沒面子,甚至想動手解氣,這個時候你要先深呼吸一下,把手放回來,以平常那種呵護的眼神重新看待此時的僵局。首先,孩子肯定是弱者,不用打,你肯定會贏,這個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問題一定會被激化,打在孩子的身上,你難道不心痛嗎?有的孩子,打了他他可能會有所改觀,但那是因為他怕你。仔細想一想,他真的服氣嗎?他還能跟你真心地交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