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歌德(2)

  • 文學藝術家
  • 蕭楓主編
  • 5177字
  • 2015-04-20 09:54:26

1788年6月,歌德從意大利回到魏瑪。從此擺脫了繁重的政務活動而專門從事文藝創作和科學研究。在這一時期,又一位天真迷人的姑娘闖進了他的生活,她的名字叫克里斯蒂安·烏爾比斯,23歲,是制花工場的女工。她那天真爛漫的舉止,活潑爽朗的性格及無可挑剔的自然之美與宮廷中那些矯揉造作的名媛貴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歌德不由得一見傾心,并不顧社會地位的懸殊和宮廷貴族的阻撓而和她結合了。1789年,烏爾比斯生了一個男孩,取名奧古斯特。歌德十分珍惜和這位民間女子的感情。每當他去外地辦事,都要求烏爾比斯天天給他寫信,而且信件要編出號碼,以備萬一遺失時能立即發現和便于查找。

烏爾比斯亦十分敬重歌德。1860年10月14日,耶那戰爭波及魏瑪,法軍曾闖進歌德家。就在歌德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的緊要關頭,烏爾比斯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身軀掩護歌德。法軍士兵被她的英勇所懾服,不得不停止行兇。歌德對她舍身相救十分感激,5天后與她正式舉行婚禮。從此,烏爾比斯即以歌德夫人的身份亦隨作家一起載入了文學史冊。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春雷震撼了整個世界,曾一度使歌德十分振奮。但當革命發展到雅各賓派專政時期,他又由興奮轉為恐懼,并寫了某些嘲諷革命群眾的作品,暴露了歌德世界觀中的弱點。

1794年,德國文學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即歌德與席勒開始了文學上的密切合作。這一年7月,耶那自然研究會開會,他二人都參加了。會議結束時,他們在出口處相遇,并開始了親切的交談,決定在文學上合作。從此,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互相影響、互相切磋,直到1805年席勒逝世時為止。這段歷史在德國文學史上具有極重要的意義。50年代以前,德國文學長期模仿英、法,直至萊辛創始德國民族文學,并為它的繼續發展奠定了基石。接下來的任務是要在這塊基石上建造起德國民族文學的宏偉殿堂,使德國文學躍入世界文學之林,而這一偉大的任務,就是由這兩位文學巨匠在這10年合作中完成的。

這期間,他們共同研究文藝理論,總結藝術創作的規律,使德國古典文學達到了內容與形式、自由與法則、理性與感性的和諧與統一。歌德在《自然與藝術》一詩中這樣寫道:

誰要做出大事,必須聚精會神,

在限制中才顯露出來能手,

—0—

只有法則能夠給我們自由。

努力駕馭藝術規律,使這兩位巨匠在10年間的創作,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他們共同寫警句,彼此鼓勵寫敘事謠曲,并各自完成許多巨著。歌德在這方面有長詩《列那狐》、《赫爾曼與竇綠苔》,而最重要的是長篇小說《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

這部小說通過對維廉、豎琴老人和迷娘等人不幸遭遇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德國黑暗的現實,同時突出了勞動的意義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即把參加生產勞動作為人生的最后歸宿,把個人為人類獻身作為人生的最高品德。這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向上精神和人文主義的理想,這是小說的積極意義。但小說的局限性也很明顯。與少年維特要向貴族伸出刀劍的斗爭精神相反,維廉把貴族當做榜樣,并在貴族的莊園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這反映出歌德對貴族的態度已由斗爭轉向妥協。他這時的政治理想是要在保持現存制度的前提下通過貴族人性上的完善來改革現狀,這當然是無法達到的,但從總體思想上說,作品還是趨于積極的,它作為德國文學古典時期的代表作,其地位僅遜色于《浮士德》,并有“德國第一部最杰出的教育小說”之稱。

《浮士德》立不朽豐碑

在歌德的《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面世后,有人出來反對了,他就是德國反動作家諾瓦利斯,他寫了一本名叫《亨利希·封·奧夫特爾丁根》的小說作為武器與歌德對抗,這兩本書向人們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人生的歸宿在哪里?是在勞動和造福于人類的事業中,還是在虛無縹緲的夢幻境界里?顯然,這兩部作品向德國人指出了不同的出路。一個是積極的,向前的;而另一個則是頹廢的、倒退的。

這部反動小說絕不是空穴來風。當時在德國文壇上正泛起一股逆流,這就是以諾瓦利斯為代表的反動浪漫主義。這些反動浪漫派詩人盡管對現實不滿,但他們沒有崇高的理想和向上的精神,只能沉緬于虛幻神秘的境界里去麻醉自己和讀者。顯然,如任其這一股逆流大肆泛濫,必將造成極壞的影響,于是歌德奮起迎擊反動浪漫派的挑戰。他在關于美學的一系列論文、談話和通信里,批判了反動浪漫派的作品和文藝觀點,并捍衛“藝術要從現實出發并為現實服務”的美學原則。歌德的美學學說有兩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和唯物主義與辯證法在某種程度上的結合。歌德以其光輝的美學著作,為西方美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歌德的成就遠不在此,他在文藝創作方面的成就更是卓越不凡,自1809年他的《親和力》問世后,便開始了自傳體的創作,如《詩和真》、《意大利游記》。

1819年,他出版了詩集《西東合集》。這是歌德采用東方題材來表達自己思想的作品。這期間較為重要的還有1829年完成的小說《維廉·麥斯特的漫游時代》。

在《維廉·麥斯特的漫游時代》里,歌德描寫了一個烏托邦式的“教育區”,闡述了他要通過教育來改革社會的思想。維廉在學習時代參加的那個秘密團體,此時已發展成世界性的組織,其成員都必須憑一技之長為社會服務。維廉成了一個外科醫生。歌德強調每個人都必須從屬于集體,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里可看出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對他的影響。此書更加突出勞動的意義,并表述了理論要與實踐結合的思想。可見歌德的人生觀和哲學思想在晚年變得更積極進步了。

歌德創作的頂峰是《浮士德》。這部詩劇取材于16世紀的浮士德傳說。1773年,歌德開始寫《浮士德初稿》。1790年,他出版了《浮士德斷片》。1808年發表了《浮士德》的第一部。最后,直到1831年夏,即歌德逝世前不久全書才脫稿。可以說,這是歌德經過60年的艱苦勞動和緊張探索而得出的藝術總結和思想總結。

俾斯麥自豪地說:只要有了《浮士德》,即使終生獨居孤島上,精神也可自足,不怕孤獨空虛來犯。列寧流放國外的日子確實帶上了《浮士德》,但俾斯麥之言是否可適用列寧,只有他自己知道。馬克思倒是最喜愛他的同胞的著作,在大量的論著中不時地讓《浮士德》中的人物出來作證。

歌德的深沉正是體現在《浮士德》這部著作中。晚年的歌德更加深入地思考人類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及人性的丑惡。這一切使歌德更迷戀于生命,也使他思想更深邃。在《浮士德》中,我們可以體會這位老人的深沉和精辟。

《浮士德》是一部人類精神史的詩學演義,其豐富性與多層次性使得闡釋變得艱難——這是相對準確的闡釋,另一方面,闡釋也顯得格外輕松,幾乎可以隨心所欲。大凡頂尖級的世界名著都是如此:一個開放的世界,一個默默無語的存在,自從它一誕生,它就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再屬于歌德。而且毫無疑問,自從它問世起,歌德也只能作為一個讀者出現了,若重新寫,他再也寫不出這樣一本《浮士德》來。他賦予了它生命,它便是一個獨立的“人造人”,以自己的方式存活,時而還感動著歌德,像感動其他人一樣。從而也使人類對它的理解活動變得饒有趣味又困難重重,它的唯一的揭秘者是它自己——綿延不斷激情洋溢的被哲人兼詩人體驗著的生活。

雖然明知如此,但我們還是不能放棄對《浮士德》的思考,既出自求解的本能,也是為反思人類本身,因為我們抱定一個念頭:最終能給人類生活帶來革命性變化的,不是科學技術,而是人對自身的把握程度。

從1773年起一直到1831年才完成《浮士德》第二部,歷時60年之久,是歌德的哲學遺囑,精神的詩的自傳。

浮士德是一位16世紀以來被德意志人廣泛傳頌的人物,是一位半歷史半傳說,深得民眾喜愛的人物。民間喜愛他的程度,比我國的孫悟空、徐文長之類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喜愛是一個值得人類學重視的現象。

很小的時候,歌德就在浮士德的世界中活著,街頭巷尾的木偶戲,地攤書店的小人書。歌德深深地迷戀這個有點胡作非為又敢作敢為的人物,但浮士德的魅力又遠不止這些,還有很多無法說清的東西。在以后的漫長歲月里,浮士德成為了貫穿他生命的一條暗流,在適當的時候——他認為該對生命有所明確交待的時候現身,但浮士德的形影飄搖無定,抓住的欲望必須被長久地克制。當迷茫的眼前被幾十年歲月的體驗與洞察照亮時,《浮士德》終于幸運地降生了。這既是德意志的幸運,也是人類的幸運,從此《浮士德》成為人類的共同財產。——嚴格一點說,成為那些很富有又沒錢者的財產。

歌德40歲剛過,發表了《浮士德片斷》,近50歲時完成《浮士德》第一部。最后8年寫作第二部。全部《浮士德》共1211行詩,用多種詩體寫成,甚至有魔術師的咒語。

這部詩劇的情節由2個賭賽和5個悲劇(知識悲劇、愛情悲劇、政治悲劇、美的悲劇和事業悲劇)構成。《天上序幕》可說是全劇的一個總綱。

歌德曾這樣說:“浮士德的性格,從舊日粗糙的民間傳說提煉到這樣的高度上,是表達這樣一個人物,他在一般人世間的限制中感到焦躁不安,認為具有最高的知識,享有最美的財產。是表達這樣一種精神,他向各方面追求,卻越來越不幸地退轉回來。”退轉是經歷一次洗禮后的飛躍,所有的追求都脫落,只有追求本身在獨存。

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是文藝復興以來進步的知識分子的典型,一經誕生,便成為全世界的財產。浮士德,一個需要不斷咀嚼的名字,一座“人”的永恒的雕像。

《浮士德》是歌德的心靈史,一部精神追求史,是他為人類立下的不朽豐碑。任何評論家都只暴露了其寄生蟲的丑惡和淺陋的嘴臉,任何思想家出于某一目的的曲意解說都是褻瀆,是對歌德也是對自己的褻瀆。

《浮士德》是一部心靈史,浮士德與靡非斯托是人的精神境界的主要的對立面。兩者一要執迷于世俗,一要超升,兩者不斷地抗爭構成了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部。正是在抗爭中,人的靈魂不斷地超越向上。

全劇的結構就恰似人的精神生活,體現了追求者生活的豐富性、無限性以及態度的真誠與自由。它的費解也緣于此。但《浮士德》的費解不同于其他艱深的名著,它靠的不是大量失去背景的典故與晦澀的詞句,它的結構松散包裹著一條明晰的主線:體驗與追求。體驗與追求的豐富性決定了結構的跳躍性。但寓意很明了,存在主義會大受鼓舞——生活的價值在于追求本身,沒有一件事會帶來滿足——帶來的只有新奇。存在主義者會故作同仁似地補充:一切都是態度,沒有什么算作成就,除了態度本身。

馬克思曾惋惜地談到歌德,說他被德國的鄙俗氣戰勝了,他被迫生活在可憐的生活環境中。不錯,他的肉身與行動是值得惋惜,但他的心靈卻在德國乃至世界上下幾千年的巨大時空中遨游,那是誰也無法阻止的。《浮士德》即為明證。

可以說,《浮士德》是一部關于自文藝復興開始的德國知識分子精神生活的發展史,但其更是一部關于歌德個人的精神生活的發展史,要不然,它不能如此地打動每一個平凡與不凡的心,更不會引起那么多人的震撼。

黃昏戀羨煞凡人

令世人驚異的是,已年過七旬的歌德絲毫未現老態,身體硬朗,說話語氣鏗鏘有力,眼神依然犀利有神。一位名叫胡菲蘭德的醫生檢查過他的身體后說:“我從來沒有遇到有誰的身體和心智像歌德這樣完美的。”他不但體力和智力超群,還始終保存著青春的熱力,到了74歲的高齡,仍燃燒著愛情的火焰,愛上了一位19歲的少女,并向她求婚,還由此創作了一首長詩《瑪麗思巴德哀歌》,懷念這位戀人。

引發歌德晚年愛情的少女叫烏爾里克·馮·萊維卓,她是個失去父親的少女,她有兩個妹妹,姐妹三人與母親定居在波希米亞的溫泉療養地瑪麗·恩馬德。1821年8月,歌德到瑪麗恩巴德度假,和她們相遇。15年前,他在卡爾斯巴德曾經和烏爾里克的母親有過一段戀情,這次他們久別重逢,烏爾里克已經長成一個17歲的少女了。棕褐色的鬈發像瑪麗安妮和克里斯蒂安娜,藍湛湛的眼睛很迷人,歌德很喜歡她。常跟她開玩笑,和她一起散步,給她誦讀英國作家斯各特的作品,還把一部新出版的《威廉·邁斯特的漫游時代》送給她。讓她在花園里坐在自己的身邊,給她講《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里的故事,他把她當做他可愛的小女兒。第二年,歌德又去了瑪麗思巴德,在那里住了一個月,將近一個月的朝夕相處,他對烏爾里克萌發了愛情。

雖然說黃昏戀沒有什么可奇怪的,但對世人來講,一個74歲的老人與一個19歲的少女搞在一起,未免被人視作笑柄了,何況他已有自己的兒孫。

在《瑪麗恩巴德哀歌》中,唱出了一個老詩人的激情和純真,他期待著和煦的陽光。但是,歌德沒有想到,流言蜚語比他的馬車跑得更快,他還沒有回到家中,魏瑪城里已在傳播“樞密顧問馮·歌德先生要結婚了”。一場寒冷的風暴正等待著他。

根源就產生在他的家里,他的獨子奧古斯特首先發起質問,堅決反對父親重新結婚,他對歌德大發脾氣。當時,歌德的兒媳奧蒂麗的妹妹也在旁邊推波助瀾,不管歌德怎樣解釋、說明,甚至懇求。奧古斯特鬧得更兇,威脅父親,要把全家遷到柏林去。當時奧蒂臥病在床,沒有介入這場糾紛,但是,這個一向比較和睦的家庭從此蒙上了一層無法抹去的陰影。

繪畫與雕塑齊頭并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安县| 易门县| 永福县| 成安县| 汾阳市| 闵行区| 麻栗坡县| 团风县| 云梦县| 维西| 札达县| 上饶县| 靖边县| 上蔡县| 甘谷县| 象山县| 锦屏县| 永城市| 潞西市| 滁州市| 周口市| 洱源县| 清原| 修水县| 许昌县| 建平县| 岳西县| 丹巴县| 榆中县| 台北市| 保亭| 金平| 错那县| 宁强县| 拜城县| 乐东| 石棉县| 临邑县| 长汀县| 连云港市| 卓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