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80/20法則(1)
- 管理方法:10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28個經典法則
- 西武
- 3608字
- 2015-04-16 13:17:21
資源(人、貨物、時間、技能,或任何有生產力的東西)總是會自我調整,以求將工作量減少,其中大約20%~30%的資源與70%~80%的資源活動有關。
——吉普夫(哈佛大學教授、經濟學家)
無處不在的80/20
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累托(1848-1923)在他所從事的經濟學研究中偶然注意到了19世紀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在調查取樣中,他發現大部分的所得財富流向了少數人手里。在今天看來,這本身并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但他同時還發現了兩項自認為非常重要的事實。
第一項發現是,某一個族群占總人口數的百分比,和該族群所享有的總收入或財富之間,有一種微妙的不平衡關系。讓帕累托真正感到興奮的是另一項發現,那就是這種不平衡的模式會重復出現,他在不同時期或不同國度都見到過這種現象。不論是早期的英國,還是其他國家,甚至從早期的資料中,他都發現這相同的模式一再出現,而且在數學上呈現出一種穩定的關系。
從帕累托的研究中歸納出這樣一個結論,即如果20%的人口享有80%的財富,那么就可以預測,其中10%的人擁有約65%的財富,而50%的財富是由5%的人所擁有。在這里,重要的不是百分比,而是一項事實:財富在人口的分配中是不平衡的,這是可預測的事實。
因此,80/20成了這種不平衡關系的簡稱,不管結果是不是恰好為80/20(就統計來說,精確的80/20關系不太可能出現),習慣上,80/20討論的是頂端20%而非底部的20%。
今天人們所熟知的80/20法則,是一種量化的實證法,用以計量投入和產出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后人對于帕累托的這項發現給予了不同的命名,如帕累托法則、帕累托定律、80/20定律、最省力法則、不平衡原則等。以上這些名稱,在本章中一律稱為80/20法則。
80/20法則主張:一個小的誘因、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產生大的結果、產出或酬勞。就字面意義來看,即指你完成的所有工作里80%的成果來自于你所付出的20%。因此,對所有實際的目標,我們4/5的努力(也就是大部分付出的努力),只與成果有一點點的關系。這種情況看似有違常理,卻非常普通。
所以,80/20法則指出,在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以及努力和報酬之間,原本就存在一種不平衡。80/20法則為這種不平衡關系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衡量標準;80%的產出來自于20%的投入;80%的結果歸結于20%的起因;80%的成績歸功于20%的努力。
在商業界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呈現出許多80/20法則的現象,只要細心觀察你就會發現:
——20%的產品或20%的客戶涵蓋了企業約80%的營業額。
——20%的罪犯占所有犯罪行為的80%。
——20%的汽車狂人引起80%的交通事故。
——20%的已婚者占離婚人口的80%(那些不斷再婚又再離婚的人,扭曲了統計數字)。
——20%的孩子享受80%的高水準教育。
——在家中,20%的地毯面積可能有80%的磨損;80%的時間里你穿的是你所有衣服的20%;如果你有一輛摩托車,出現的80%的故障是由20%的原因造成的。
——80%的能源浪費在燃燒上,只有其中的20%可以應用到車輛中,而這20%的投入卻回報以100%的產出!
——世界上大約80%的資源是由世界上15%的人口所消耗的。
——世界財富的80%為25%的人所擁有。
——在一個國家的醫療體系中,20%的人口與20%的疾病會消耗80%的醫療資源。
總而言之,在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努力和報酬之間存在的這種不平衡關系,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多數,它們只能造成少許的影響;少數,它們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大的產出或報酬是由少數的原因、投入和努力所產生的。原因與結果、投入與產出、努力與報酬之間的關系,往往存在著一種不平衡。若從數學方面考慮這種不平衡,得到的基準線是一個80/20關系:結果、產出或報酬的80%,取決于20%的原因、投入或努力。
種種事例都表明,80/20法則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然而人們對此卻知之甚少。
動了手腳的骰子
約瑟夫·福特說過:“上帝和整個宇宙玩骰子,但是這些骰子是被動了手腳的。我們的主要目的是要去弄清楚,他是用什么手法動手腳的,我們又應如何使用這些手法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盡管帕累托首先發現了80/20法則,并且深知其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的一些局限性,這一法則在當時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盡管當時也有其他的一些經濟學者,特別是美國學者意識到了它的重要性,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才有兩位實力相當但截然不同的先驅者開始運用80/20法則,并引起了世界轟動。
喬治·吉普夫,哈佛大學語言學教授。1949年,他發現了“最省力法則”。從某種意義上講,“最省力法則”實際上是對帕累托80/20法則的進一步發展與闡釋。最省力法則認為:資源(人、貨物、時間、技能,或任何有生產力的東西)總是會自我調整,以求將工作量減少,其中大約20%~30%的資源與70%~80%的資源活動有關。
吉普夫教授通過人口統計、書籍、文獻與工業行為,來證明這種一致且重復出現的不平衡現象。例如,他分析了1931年費城20個街區內發出的結婚證書,發現其中70%的婚姻產生于該街區30%的人身上。另外,他還總結出了高效的辦公原則:使用頻率較高的東西比較靠近我們。而聰明的秘書早就知道,常用的檔案不必歸檔!
80/20法則的另一位先驅是偉大的質量導師、羅馬尼亞裔的美國工程師朱倫,他是20世紀50年代~90年代質量革命的幕后功臣。在他口中,80/20法則有時被稱為“帕累托法則”或“關鍵少數規則”。
朱倫在1924年加入西屋電器,西屋是貝爾電話公司負責制造的分部。他擔任公司的工業工程師,并且通過自己的研究和分析發現了產品品質中所隱含的80/20法則。
在工作過程中,朱倫廣泛使用了80/20法則,并輔以其他的統計方法,用以提升產業與生活消費品的可信度與價值。朱倫的《質量管理手冊》一書在1951年出版,這是一本劃時代的著作,在書中他大加頌揚了80/20法則。
數以千計的80/20法則的例子在我們周圍發生,每一則事例都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人類的每一次成長與進步,都要靠我們去積極地把握!
朱倫還發現,財富分配也是不均的。這在其他的許多事例中得到證實:如犯罪行為在犯罪分子身上的分布、意外事件在危險因素中的分布等。同時,這種不均等分布法則還能解釋其他各種不平衡的分布。
當時,美國大部分企業家對朱倫的理論缺乏興趣。1953年,朱倫應邀前往日本演講,獲得強烈的反響。于是他留住日本,與幾家日本公司合作,并將其理論應用到生活消費品的價值與品質的提高上。1970年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美國經濟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脅,朱倫才受到西方國家的尊重。于是他重返故土,并為美國工業的改革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朱倫的倡導和實踐下,80/20法則開始成為全球品質革命的中心思想。
信息革命的鐵律
在實施80/20法則上,著名計算機公司IBM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一家公司。由于這一法則的應用,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大部分計算機系統專家開始重視80/20法則。1963年,IBM發現,一部計算機約80%的執行時間花在了20%的執行指令上,所以公司立刻重新編寫它的操作代碼,并取得成功。因此,比起其他競爭者的計算機,IBM計算機更高效、更快捷。
其他開發個人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公司,如蘋果、蓮花和微軟,也紛紛運用80/20法則來提升自己計算機的品質,以吸引新一代客戶——包括原先對計算機敬而遠之的“計算機盲”。
20世紀60年代初,由計算機業帶動的信息革命,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工作效率。同時,它有助于改變企業的內在管理品質。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改變了整個社會的品質。因此,80/20法則是信息革命的關鍵力量,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依然是。
也許是因為與品質革命幾乎處于同一時期,所以信息革命中的計算機和軟件專業人員一般都熟悉80/20法則,并且都善于將其應用到具體實踐當中。
漸漸地,軟件業在運用80/20法則的同時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1994年發明RISC就是一例:RISC是以80/20法則的某一種變化為基礎的。這條法則假定,大部分的軟件花了80%的時間執行20%的程序。RISC處理器通過刪除不重要的80%,來讓其余的20%達到最佳表現,并保持在一個晶片內,借此節省成本。RISC為軟件所作的貢獻,相當于RISC(從前的主要系統)在硬件上的貢獻。
一位開發者說:“企業界長期以來一直遵守80/20法則。軟件界更是如此,80%的產品只施展出20%的效用。”
信息革命使用了80/20法則中的“選擇”和“單一”兩個重要的概念。正如一位信息業的主管所表述的:“不要考慮太多!別第一步就計劃到九重天上去。因為投資的報酬方式往往會遵守80/20法則,80%的效益會在整個系統最簡單的20%中產生,最后20%的好處則來自系統中最復雜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