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張良——三到橋頭學本領(2)
- 英才故事
- 蕭楓主編
- 5751字
- 2015-04-17 16:25:27
一天,王充到集市上去玩耍。看到前面圍了一大群人,王充也好奇地擠了進去,只見一個老道,盤腿坐在地上,面前擺了一張小桌子,桌上放著一尊塑像。
圍觀的人指點著塑像說:“這個天師很靈的,無論問什么事情,他都立刻能回答。”王充好奇地問道:“怎樣回答?”旁人說:“你提一個問題,道長會向天師詢問,天師如果點點頭,說明這件事一定是好事,天師如果搖搖頭,那你可就要倒大霉嘍!”
這時一個老婆婆走上前來,拿出一些銀子,對老道說:“道長,請你問問天師,我小孫子的病什么時候會好?”
老道裝模作樣地“哼”了一聲,他左手搖著銅鈴,右手拿起一把尺子,對著塑像揮動了幾下,口里念念有詞地說:“天師快顯靈!快顯靈!”
塑像的頭一動不動,老婆婆緊張地看著,急得都快哭了。老道說:“看來你孫子的病有點麻煩哪!我再問問天師,有沒有什么破解的辦法。天師顯靈!”說著他又舉著尺子,揮動起來。
咦,天師的頭突然晃起來了!老婆婆趕緊懇求著:“請道長告訴我破解的辦法!”
王充從來不相信這些騙人的事情。他走近塑像,仔細地觀察。他發現塑像的頭是鐵做的。而脖子做成了可以活動的機關。王充又拿起尺子看,咦,尺子的一頭捆綁著磁鐵,對著塑像揮動,塑像的鐵頭被磁鐵吸引,當然會晃動了!
這時,老道要老婆婆再拿出一些銀子,才肯說出破解的辦法。王充十分氣憤,戳穿了老道的鬼把戲。在眾人的哄笑聲中,老道收拾起東西,灰溜溜地逃走了。
班超——投筆從戎建功業
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學家。
東漢明帝時,北方匈奴猖獗,屢次進犯邊境,漢朝不得安寧。明帝決定采取招撫西域的政策,與匈奴西邊的各屬國和好,截斷匈奴的右臂,削弱它的勢力,然后集中兵力專攻匈奴,使北部邊境得到安寧。
實行這樣的政策,非選派一名具有深謀大勇的人出使西域不可。后來終于選到了這樣的人才,就是少年大志、文武雙全的小將班超。
班超出身于書香之家,但由于家庭生活貧寒,他從小就養成了勤勉的好習慣,能吃苦耐勞。
少年時代的班超,與哥哥班固一起跟父親讀書。在良好的家庭條件、優越的讀書環境熏陶下,班超博覽群書,機敏聰慧。在讀史書時,班超特別崇拜通西域有功的張騫和傅介子。他從小就立志以他們為楷模,為加強中原與西域的聯系而建功立業。
父親病逝后,班超與哥哥一起肩負起繼承家業、上敬老母下撫少妹的重任。沒想到,漢時帝永平五年,哥哥班固因私修國史罪被投入京城的大牢。班家遭此飛來橫禍,老母親頓感天旋地轉、身心俱碎。
這時的班超心急如焚,在安頓好老母與小妹之后,他便日夜兼程奔赴洛陽,去救哥哥。
他經過千辛萬苦,得以面見皇帝,他對漢明帝說:
“我哥哥承父業修《漢書》,目的是頌揚漢朝,光大漢德,絲毫沒有誹謗朝廷之意,別人的告發完全是沒有根據的誣告。”
班超有力的申辨,引起了皇帝對班固一案的重視,班固很快就被無罪釋放,而且還被任命為運臺令史,留在京城繼續撰修《漢書》。
與此同時,漢明帝對體魄魁偉、儀表堂堂、思維敏捷、口才很好的班超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班家母子四人住進洛陽后,生活更加艱苦,班超只得去替官府抄寫文書。
有一次,他抄完一份文書,憤然將手中的毛筆狠狠地下一摔,感慨地說:
“男子漢大丈夫應當殺敵報國,怎能老死書房!”
周圍的同事們先是一愣,接著有人起哄:“引看不出班超這窮小子,連飯都吃不飽,還想去立功受封呢!”班超看了他一眼,一言不發走了。
公元73年,漢朝派遣竇固等人統領四路大軍征伐匈奴。班超認為這是他施展抱負的機會,他毅然告別筆硯,請纓參戰,而漢明帝沒有忘記當年那個為哥哥辨明冤屈、有膽有識、威武堂堂的少年人,欣然同意班超從軍。
班超終于可以一展雄風,實現自己的理想了,不久他就被提拔為一名中級將領,聞名軍中。這次朝廷派人出使西域,又選中了他。
班超一行36人來到了鄯善國(本名樓蘭國,今新疆若蕪縣境內,位于古代通往中東的通道上)。國王見是漢家天子的使臣,極其殷勤地款待,禮節也非常周到。可是過了幾天,鄯善國王態度突然冷漠。
班超說:“我想是匈奴也派使者來了,鄯善王一時還拿不定主意,所以禮節就不如以前。作為使者應該從細微末節上找出根由,情況不是很明顯了嗎?”
話剛說完,正好國王派差役送飯菜來,班超猛然問他:“匈奴的使者已經來了幾天,他們住在哪里?”
國王本來關照過不許泄露消息,班超突然問起,差役還以為他早已知道,不好再隱瞞,只得和盤托出。班超就將差役留了下來,不放他回去。又把帶來的30多位隨從召攏來,對大家說:
“你們隨我遠道來西域,都是為了建立大功。但匈奴使者才來幾天,國王已經變卦,倘若把我們拘留起來,討好匈奴,恐怕我們的尸骨都要喂豺狼了,該怎么辦才好?”
隨從們都說:“我們愿與您同甘苦,共生死,一切聽從您安排!”
班超說:“現在,只有趁著黑夜,火攻匈奴使者。他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必定驚恐;若是把他們殺了,鄯善國王自然喪膽,我們的大功就可告成了!成敗就在今夜,你們是否配稱壯士,立刻可見分曉!”
隨從們都是精心挑選出來的勇士,聽他這么一說,個個奮勇爭先,上前請命。班超吩咐大家準備停當,等到半夜,正巧北風大起,飛沙走石。
班超說:“這是上天助我成功!前進則生,后退則死,大家一起跟我走吧!”
班超將30多人分作兩隊,命10人帶著鼓繞到匈奴人的帳篷后面,吩咐他們一見火起,便猛力擂鼓;又命20人帶了弓箭器械,埋伏在帳門兩邊。他自己帶領幾個騎手,順風放火。
火光一起,鼓聲大振。匈奴使者從夢中驚醒,嚇得六神無主,走投無路。仆從們更加惶恐,頓時亂作一團。
班超沖在前面,闖入帳中,殺死了匈奴使者,又連殺三個隨從;埋伏帳前的漢兵一齊擁上,殺死3O多人,一面放火燒營,把100多個匈奴人一齊燒死。
班超派人去把鄯善國王召來,取出匈奴使者的首級給他看。國王嚇得臉色灰白。班超又將他撫慰一番,叫他從今以后,不得與匈奴交往,否則,這顆首級就是他的榜樣,那時后悔就來不及了!
從此,鄯善國一心與漢朝和好。
張衡——童年通天文的科學家
張衡(142~212),東漢時期發明家、科學家、文學家。創造出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第一次證明了月食的成因。從小聰慧過人,對日月星辰特別感興趣。10歲時,能夠熟讀《詩經》,并能背誦并理解文中意思。
東漢章帝建初3年,即公元78年,由于自然災害的影響,田野荒蕪,糧食奇缺,百姓們靠挖野菜、剝樹皮過日子,沿街乞討、賣女賣兒的慘景隨處可見。
在荊州南陽郡西鄂縣(現河南南陽縣)一個破落的地主家庭里,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誕生了。父親為他取名張衡,字子平。一家人看著這個剛剛出世的孩子,悲喜交加。
張衡從小聰慧過人,對日月星辰特別感興趣,瞬息萬變的大自然奧秘,更使小張衡著迷,腦子里裝滿了提不完的問題,小小年紀提的問題有時連父母和奶奶奶都無法解答。
有一次,張衡跟著媽媽去挖野菜,太陽剛從東方升起,小張衡發現自己的影子比自己長,可到了中午自己的影子卻縮成了一團。
從此以后,當他看見自己的影子縮成一團時,就催促媽媽趕快做午飯。
張衡少年時家境十分貧窮,但父母還是想方設法送他去書館讀書。
張衡不僅天資聰明,而且讀書非常用功。10歲時,他就能夠熟讀《詩經》,并對其中的天文、歷法背得很熟,而且通過閱讀大量其他書籍,理解了文中的意思。
有一次,先生給學生講《詩經·豳·七月》中的詩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先生解釋“流火”是指“落下的、一晃而過的大火星。”
學生好奇地問:“‘大火星’是天上哪一顆星星?”
先生含糊不清地回答道:“就是我們常看到的流星。”
張衡卻站起來說出了與先生截然不同的解釋。他井井有條地說:“先生,那‘流星’
是28宿中的螢惑星(即火星),‘流’不是落下的意思,而是螢惑星偏西向下的意思。”
接著,他又根據自己所讀過的《史記·天宮書》、《淮南子·天文訓》等天文書籍,滔滔不絕地說起了星宿與北斗星的區別。
他一邊用手在空中比劃一邊說:
“‘北斗星’是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的,隨著季節的變化,‘斗身’和‘斗柄’的朝向不同。”
張衡的精彩解說使他的同學聽得入了迷,令先生對他刮目相看。
張仲景——10歲立志學醫
張仲景(142—212)東漢時期醫學家,出生于南陽郡涅陽鎮(現河南省南陽縣),為總結中國第二世紀前醫學編寫經典醫書《傷寒雜病論》被后人尊稱為“醫圣”。
東漢和平元年,張仲景出生于南陽郡涅陽鎮(現在河南省南陽縣),張仲景小的時候學習非常認真。他總是按時到學堂去上學,從不耽誤。
一天,雷鳴電閃,大雨傾盆,到了上學的時候風雨仍然不減,爸爸和媽媽都說這么大的雨,不要去了。
可小仲景還是堅持戴著斗笠,頂著狂風暴雨到學堂上學,路上大風把他的斗笠不知吹向了何方,到了教室他的渾身上下都濕透了,變成了一只落湯雞。其他同學都沒有來,先生沒想到這么大的雨,還有人來上課,十分感動,單獨為他上了一節課。
小仲景背誦課文流暢,回答問題積極,字寫得工整。同學們十分佩服他,先生也非常喜歡他。
小仲景喜歡讀書,特別愛讀有關醫學方面的書。要能濟世活人,就要有知識,要有能力,張仲景從小就明白這個道理。
他從史書上看到扁鵲給人治病的故事,扁鵲把救死扶傷,解救他人痛苦當做自己的責任和精神,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里。
小仲景有個好朋友,常在一起玩。
一天,小伙伴得了一場大病,無錢醫治,喝了巫師的神水,病情不但沒有好轉,而且很快就死去了。
小仲景傷心極了,他心想:要是我能醫好他的病該多好啊!
從此,他發誓要學醫,做一個能濟世活人的良醫。
通過這件事,小仲景學醫的決心更堅定了,有一天,他悄悄來到同族長輩張伯祖家,張伯祖是當地的名醫,他的醫德高、醫術好、頗受大家的尊敬。小仲景把想學醫的理想告訴了伯父。
伯父聽后說道:“學醫可不是好玩的事情喲,要記許許多多的藥名,采集各種各樣的藥材,配制成千上萬的藥方,出診更是辛苦,不論是風吹雨打,還是深更半夜,還要冒一定的風險,你難道不怕嗎?”
“只要伯父肯收下我,什么苦我都不怕。”小仲景堅定地說。
“那好,只要你不怕吃苦,我就收下你這個徒弟。不過,我有個條件,我盡心教你,你可得認真地學喲,可不準半途而廢喲!”伯父說。
張伯祖對還帶著稚氣但又充滿靈氣的小仲景打心眼兒喜歡。
從此,小仲景就跟著伯父走上了學醫的道路。白天他坐在伯父身邊,伯父給人看病,他就仔細地聽,默默地記,到了晚上,他就把白天所聽到的,所看到的,整理成筆記,還閱讀了大量的醫學書籍。
看見小仲景如此勤奮好學,張伯祖就決意將自己的所有行醫本領教給他。
有一天,張伯祖寫了“勤學古訓,博采眾方”的條幅送給侄兒并說:
“我們行醫,必須學習黃帝、扁鵲等前輩的醫德、醫術、醫方,用古人的經驗來豐富我們,這就是‘勤學古訓’;常到民間去搜集各種良方,采集有效的藥材,虛心向別人學習,這就是‘博采眾方’。只有這樣,你才能技高一籌,獨樹一幟。”
小仲景聽了這一席語重心長的話后說:
“侄兒一定牢記伯父的教誨,把這8個字作為自己行醫的座右銘小仲景回到家后,把這8個大字掛在自己的居室里,更加潛心學醫了。
斗轉星移,春來冬去。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小仲景逐漸成長起來了。
有一天,兩位壯年男子抬著一個老人前來看病。這位老人高燒持續不退,腹痛難忍,張伯祖診斷后說:
“病人大便秘結,熱盛傷津,病已進入了腸胃,不通就要痛,必須給病人吃泄藥,但病人身體如此虛弱,怎經得起呢?”說著轉身用商量的口氣問仲景。
仲景說:“侄兒在民間學了一種方法,倒可以試試。”
伯父連聲說:“好!快試試看。”
說著就讓張仲景去兌藥給病人醫治。
張仲景把兌好的蜂蜜水從病人的肛門慢慢地灌進去。蜂蜜水緩緩地流進大腸,腸壁受到了強烈地刺激,漸漸地蠕動起來。
過了一會兒,病人忙說,想要大便,忙乎了一陣子,老人終于平靜下來了。
過了幾天,老人的兒子前來感謝師徒二人,說他的父親已經痊愈了。這就是張仲景最早發明的灌腸法。
通過這件事,張伯祖對自己的徒弟更是喜歡,常在人前人后夸獎自己的愛徒,他也試著讓張仲景獨立診治病人,在他的精心栽培下,張仲景已初露頭角。
張仲景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經過不斷摸索,總結經驗,終于總結中國第二世紀前的醫學成果而編寫出經典醫書《傷寒雜病論》,被后人尊稱為“醫圣”。
孔融——少年孔融巧分梨
孔融,東漢魯人,字文舉,孔宙第三子,孔子二十代孫。生于東漢桓帝永興元年(153年),卒于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終年56歲。曾任北海相,亦稱孔北海。與大學問家蔡邕交往密切。漢獻帝建都許昌后,孔融任少府,曾被封為太中大夫。為人恃才負氣,言論往往與傳統相悖。
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孔融,小時候非常有禮貌,而且聰穎過人。他六歲讓梨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被后人傳為美談,但孔融巧思分梨的故事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一天吃完午飯,孔融便自己到書房去讀書寫字了。這時老管家進房傳話說:“小主人,在外地的伯伯、叔叔、嬸嬸和六個堂兄妹都來了,夫人叫你到前庭去見見他們。”孔融長到六歲還沒見過他們,特別是六個堂兄妹不知長的什么模樣。于是,孔融沒等老管家趕到前庭回話,已飛也似地先到了。在父母的介紹下,孔融—一給伯伯、叔叔、嬸娘和六個堂兄妹見過了禮,大家都夸孔融有禮貌。
這時,母親叫丫環端上一盤梨來,玲瓏剔透的盤中放著六只又大又香又嫩的鴨梨,母親又叫孔融把鴨梨分給六個堂兄妹吃。
孔融正要分梨,卻被父親止住了:“慢!融兒,你把梨子送給堂兄妹,每個人一個,而且盤子里還要留一個,你能分好嗎?”
父親知道孔融很聰明,有意想夸耀一下孔融,誰知題目太難,反倒把孔融給問住了。伯伯、叔叔、嬸嬸們,也覺得這事連他們都難以辦妥,何況一個六歲的稚童呢?六個堂兄妹更是束手無策,面面相覷,心里在琢磨著:“這樣分梨,我們六個人中總有一個人吃不到梨子呀!”
孔融擰著眉頭苦思,他為難地看看母親,母親慈祥地對孔融說:“融兒,動動腦筋呀!梨子分來一個不少,你一定能分好的。”
孔融的眼珠子急速地轉動著,他瞧了瞧盤子又望了望梨子,忽然,臉上露出了歡欣的喜悅,他拍著小腦瓜兒說:“有辦法了。”
只見孔融拿起盤中五只梨子分別遞給五個堂兄妹,盤中剩下一只梨子,一個堂妹沒有分到梨子,這個堂妹感到很委屈。伯伯、叔叔和嬸嬸看這個辦法不靈。孔融微微一笑,把剩下的一只梨子連同盤子一起遞給了這個堂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