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張良——三到橋頭學本領(1)

張良(?~公元前186)字子良,或字子房,秦末漢初軍事謀略家,西漢政治家、軍事家。其先本韓人,祖父、父為韓五世相。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挾亡國之恨,偕刺客以鐵椎擊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中牟境),誤中副車。改名換姓,逃匿于下邳(今江蘇邳州南)。傳說遇黃石公,得姜太公兵法,后官至丞相。

張良的祖父、父親都做過韓國的相國。韓國被滅的時候,張良還小,但他誓志替韓國報仇,于是變賣了家產,離開了老家,到處結交英雄好漢。

這一天,張良沒事,便到一座橋上游玩,在橋上,他看到了一位白胡子老頭。這位老漢,身著杏黃色道袍,頭頂高挽著頭髻,面白目炯,長著飄飄然三縷白須,胸前鼓鼓囊囊,不知裝的什么東西。

這位老者來到下邳已經好多天了,誰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張良見過好多次了,也沒在意,今天也是這樣。

老漢坐在橋頭,腳上掛著破云鞋,蹺著二郎腿,腳尖一晃一晃的,很是悠閑,張良還是像往常一樣向前走著,可是當張良經過老者身邊時,不早不晚,老頭的鞋子便掉到了橋下,接著,張良便聽到了吆喝聲:

“小伙子,把鞋給我撿上來!”

張良是學禮之人,深懂尊老愛幼之理。于是,不加思索地便走下橋頭,拾起鞋子,上來雙手捧給老頭,這時,老頭連看也沒看,說:

“給我穿上!”完全是命令的口吻。

張良也不爭辯,恭恭敬敬地替老漢穿上了。

老頭微笑著點一點頭說:‘你這小子很有出息,我愿意指點迷津。”

張良聽老頭肯收自己做學生了,也不管地上臟不臟,慌忙跪下,邊拜邊說:“我在這里拜見師傅了!”

老者說:“既然你愿意拜我為師,那么就在五天后,到橋上來見我吧!”

第五天早上,雞還沒叫張良就趕緊起來,滿心希望老頭能傳授自己本領,可到了橋頭一看,老頭早已坐在那里,看臉色是等不耐煩了。老者看張良呆立在那里,便生氣地對張良說:

“小伙子!你跟我約好,就該早點來,怎么可以讓師傅等學生呢引”張良一聽,連忙跪倒。

老者說:“既然知道錯了,就應該糾正。去吧,再過五天,早點兒來等我。”說見老頭便走了。

張良懊喪地回到家里,什么也干不下去,心里老是在想這事。一晃又過了五天,這天才過半夜,雞才叫第一遍就趕緊下炕,跑向大橋,當他氣喘吁吁、滿頭大汗地站在橋頭時,他的希望又破滅了。他看到老者緊蹙眉頭,似又不悅。

“你怎么又來晚了!?”

張良看老師一瞪眼,更覺內疚:老人這么大把年紀了,尚能如此勤快,何況我一后生小子。我太不應該了。于是,垂下雙手,兩踵并立,恭敬地等待老人的教誨。

老者見張良面帶恭和之色,心想:此子可教也。于是說:“如果你愿意,過五天你再來吧!”

這五天,張良如坐針氈,生怕自己記錯了時間,又老是覺得時間過得太慢。躺在床上也睡不著,睡著了便夢見自己又晚了,老頭不見了。好不容易到了第五天的晚上;這天晚上,張良和衣而臥,還不到半夜;就急忙起身下炕跑橋頭,來到橋頭,張良四下張望,生怕自己又來晚了,等到他確認是自己先來時,才松了一口氣,整理一下衣裳,拍拍身上的灰塵,垂手而立,面向老者來的方向望著。

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才看見老者從遠處慢慢騰騰地走來。張良遠望師傅來了,迎上前去拜倒說:“師傅您早!”

這次老者才露出了笑臉。從懷里摸出一部書,交給張良,對他說:“這部書好好讀一下,將來必定有用。”

張良接過書,施禮說:“師傅傳我古書,請問師傅尊姓大名?”

“谷城山下黃石公便是我。”說完,一轉身便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了。張良手捧古書,向老師走的方向拜了又拜,心里說:“師傅,您放心,我一定不辜負您的期望。”

回到家里,張良小心地打開古書,原來是一部失傳很久的《太公兵法》,不由大喜。自此潛心鉆研,歷時五年,才盡得其妙。之后,張良做了劉邦的謀士,幫助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被劉邦封為留候。

司馬遷——璣珠滿腹的小才子

司馬遷,陜西韓城人,生于公元前145年,是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用畢生的精力給后人留下了歷史巨著《史記》。4歲進書院,7歲能把145篇《國風》倒背如流。

司馬遷家是史官世家,父親司馬談在司馬書院教書,4歲的司馬遷已是書院的學生。一天,司馬談授完課后,想考查一下學生的學習效果,于是,便叫王聰背誦《詩經·唐風》中的《蟋蟀》

一文。

王聰開始背誦:“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下面想不起來,便用胳膊碰了碰同位的司馬遷,司馬遷會意,小聲告訴王聰:“日月其除。”王聰接著背:“日月其余。”

司馬遷碰了碰王聰說道:“不對,是日月其除,不是日月其余。”王聰接著背:

“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下面又背不出來,又用胳膊碰了碰司馬遷。

司馬遷小聲告訴他:“好樂無荒,良土瞿瞿。”

王聰接著背:“好樂無荒,良土瞿瞿。”

兩人的小動作被瞇著眼的司馬談發現。

于是便說:“王聰,學習本是一件苦差事,不下苦功,怎能學到知識?不會就是不會,不能弄虛作假,知道了嗎?”

王聰低頭說:“知道了。”

司馬談接著說:“知錯就改才會有進步。你要認真刻苦,明天還要叫你背,坐下吧。

司馬談將目光轉向司馬遷,厲聲說道:“你全都會背了,是不是?來,從頭到尾,將學過的這5首詩給我全背出來!若背錯一個字,看我怎么處置你!”

司馬遷站起來開始背誦,背完之后又繼續背另一首:“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司馬談聽他背的這一首還未學過,便說:“好了!好了!你怎么將未學過的這一首也背出來了?”司馬遷回答:“您不是常說飽學方能為士嗎?”

司馬談內心歡喜,卻繃著臉說:“好了,好了,今后上課不準多話!”

司馬遷年幼好學,不但勤奮,而且聰明絕頂,遠近都知司馬談的兒子司馬遷是史官世家后代,從小就璣珠滿腹。

一次,外祖父楊鼎帶年僅7歲的司馬遷出席鄉間文人的文學聚會,席間,一位40歲左右的儒士杜明把司馬遷叫到眼前問:“你今年7歲,對吧?”

司馬遷回答:“是呀!”

杜明又說:“聽人講,你能把145首《國風》全部背出來,這是真的嗎?”

司馬遷落落大方地說:“那還有假。”

杜明想當場驗試,便說:“那能不能請你來背給我們大家聽聽?”

司馬遷干脆地說:“當然可以。但不知杜先生是要我順背還是倒背?”

司馬遷出語驚人,在場之人無不愕然。周圍的文人學士也都慢慢地靠攏過來,把這張桌子圍得水泄不通。

司馬遷卻不慌不忙地站到一把椅子上,非常熟練地倒背起來:“第145首,七月流火,八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司馬遷聲調抑揚頓挫,周圍文人不由嘖嘖稱道:“嗯,真有水平!”

司馬遷越背越有勁,145首《國風》在眾人的掌聲中全部倒背下來,眾人無不驚呼:“奇才!

奇才!”

從此以后,司馬遷更加努力學習,10歲時,便隨父去了京都長安。在嚴父的教導下,他遍讀史書,又在父親的熏陶下,立志做一名歷史學家。

長大后,司馬遷遍游祖國各地,了解了各地歷史和風土人情,這為日后編寫史書提供了充足的史料。

做太史令后,他常隨皇帝在全國巡游,搜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他還遍讀宮廷藏書,最后運用所學及掌握的大量史料,歷時10年編寫了歷史巨著《史記》。

《史記》共120篇,約50萬字,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3000年的歷史,被魯迅稱為“史學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后世史學和文學有深遠的影響。

匡衡——12少年鑿壁借光

匡衡(生卒年不祥),字稚圭,東海丞(今蒼山縣)人。西漢經學家,曾做西漢大臣,官至丞相。家貧,當過雇工。少年勤學,“鑿壁偷光”的故事,成為家貧而苦讀的經典。

匡衡(生卒待考),字稚圭,祖籍東海承(今蒼山蘭陵鎮),至匡衡時,始遷居于駐縣羊下村(今屬鄒縣城關區)。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父輩世代務農,但匡衡特別喜歡讀書,家中貧窮,只好替別人做工而換取生活和學習的費用。有一年,他在村莊南山坡放豬的時候,看到山上有一塊石碑,就手沾口水,仿照碑上的字,一筆一劃學著寫。不久,碑上的字,他都能默寫下來了。

這一年的端午節,匡衡的母親拿出一個葫蘆,說:“鼎兒(匡衡的乳名叫匡鼎),這葫蘆是農家的吉祥物,咱窮人家,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寶葫蘆保佑咱家平平安安。快掛上吧。”匡衡想到自己剛剛在碑上學會的字,就用木炭在葫蘆上寫了吉祥二字。這時,有三個富家公子去書館讀書,看到葫蘆上的字,都很吃驚。他們不相信匡衡那么小的年齡就會寫字,而且寫得那么好。一個矮個公子說:“哼,連放豬娃都識了,這不是糟蹋孔圣人嗎?”匡衡反問道:“為什么放豬娃就不能識字?”一個高個兒走上前對匡衡說:“你看這吉祥二字寫得多俗氣啊,應該寫福壽無疆才對。你會寫嗎?”匡衡搖搖頭說:“不會寫。”瘦高個兒說:“我替你寫吧。”說著他擦掉吉祥,用木炭寫了四個字。寫完后,三個人又說說笑笑地溜走了。這時,有識字的人告訴匡衡母子,原來那四個字寫的是槽頭興旺。槽頭,就是給牲口喂飼料的地方。匡母一聽,氣得暈倒在地。小匡衡急忙扶起母親,說:“娘,從今往后,孩兒只要餓不死,就要學識字。”匡衡所在的鄉里,有人研究《著解》,匡衡就去給他家幫工,他不要報酬,只求主人把書借給他看。

匡衡不光給人家養豬,還要經常上山砍柴,下地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筒冊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讀完。匡衡很著急,心里想:白天干活,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境貧寒,連點燈的油錢也支付不起。怎么辦呢?匡衡的鄰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足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么書呢!”匡衡聽后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一些,他就湊著透進來的一絲燈光,讀起書來。盡管光線幽暗,他還是為自己的發現欣喜若狂。過了幾天,趁鄰居不在家的時候,匡衡借來一副錘鏨,在裂開的墻壁上鑿開了若干個手指大的小洞,光線完全照射了過來,匡衡終于能看清楚簡冊上的字了。

從此以后,匡衡白天用柴草把洞口堵上,晚上,便掏出柴草,借光讀書。夏天,村里的人都在屋外乘涼,而匡衡則悶在屋里借光讀書。汗流浹背,蚊叮蟲咬,他全然不顧。冬天,寒風習習,他凍得手足發麻,仍然堅持不懈。時間長了,他讀的書越來越多,并都默記在心。讀書使他明白了,一個人活在世上,要立德,立功,立言,要為國家和老百姓多做貢獻。越讀書,他越感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遠遠不夠,他想看更多的書。

匡衡家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里白干活不要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的要求。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幾年的勤學苦讀,匡衡不僅文才超群,而且為人正直,在齊魯一帶,大有名氣。當時的讀書人中甚至流傳著這么幾句口碑:“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沒有人能解說《詩經》,匡衡恰好來了;匡衡給大家解說了《詩經》的疑義,大家開心得都笑起來)。”可見他聲譽很高。當時,許多讀書人都拜他為師,跟他學習。當時大文人蕭望之、梁賀曾與匡衡對詩,匡衡談吐有據,言語華美,深得蕭、梁二人的贊賞。于是,蕭望之親自上奏折,請求皇帝任用匡衡。

漢元帝即位,賜匡衡為郎中,后升遷博上給事中。匡衡曾先后出任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光祿勛御史大夫等職。漢元帝在位時,還曾讓匡衡居于殿中為師,為朝內官員講授詩賦,不少縣官也前往旁聽。建昭三年(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死,匡衡代之為相,賜封樂安侯。

元帝死,漢成帝即位,匡衡上疏建議:“戒妃匹,勸經學,學威儀之則”,皇帝欣然采納了他的意見。建始四年因奏本石顯之事未成,遭貶,免除丞相之職。幾年以后,其子匡昌為越騎校尉,醉后殺人,匡衡免冠待罪。后辭官還鄉,病死家中。

劉徹——12歲妙判難案

劉徹(前156—前87),西漢皇帝,史稱漢武帝,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

西漢景帝在位年間,京城里發生了一樁兒子殺繼母的大案,頃刻之間,這事就成了街頭巷尾議論的中心。

案子發生的緣由是這樣的:有一個名叫防年的人,母親病亡后,父親又娶來后娘,姓陳,兇悍妒忌,整日里鬧得家里沒有安寧。

有一天下午,防年的父親在房間里讀書,讀到《湘夫人》,不覺為這首詩里女神的執著和多情的性格所感動,無意中說了一句愛慕的話:“娶妻如能若此,三生之幸呵!”這姓陳的婦人,竟然大怒,拿起放在桌上的裁衣剪刀,猛地朝丈夫頭上狠狠戳去,當場把他殺死。

防年在書房聽到父親的慘叫聲,大為吃驚,趕緊跑來詢問,進入房內,只見父親倒在血泊之中,而繼母手里的剪刀,正滴著鮮血。

防年一步上前,拉住那拿著兇器的手,厲聲責問,那婦人居然大聲呵斥著:

“這死尸娶了我,心里還想著什么美人,現在讓他去見鬼吧!”防年怒不可遏,奪過剪刀,也就把婦人當即刺死。

這件兇殺案馬上傳遍京城,弄得滿城風雨,官府立即來人,把防年拘禁起來。案子還沒有開始審判,陳家的父兄早已通過行賄,買通了有關官吏,定要處防年死刑。待到正式審理,那些官吏們不容防年辯白,就以兒子殺母大逆不道而判以死罪。

當這些案卷送到漢景帝那里,請皇上裁定時,景帝反復思考,覺得難以裁定:一為殺夫,一為武母,均該死罪。然而子報父仇,似又當別論。這兩樁事糾纏一起,該如何發落?

這時,侍立一旁的十二歲的劉徹,見父皇猶豫不決,就啟奏道:“一個婦人,嫁到了夫家,被孩子視為繼母,那是從她與父親的關系這一點上來論定的;現在,這個繼母兇狠地殺掉孩子的父親,她下手的時候,還有什么夫妻關系么!”

景帝答道:“哪兒還有一點夫婦的倫理關系!”

劉徹接看說:“既然沒有了夫婦關系,那么,也就自然斷了母子關系。防年之舉,完全是為父報仇,這也就談不上什么大逆不道之類的罪名了。”

景帝聽后大喜,撫著他的肩膀說:“分析得在理。防年無罪,還該贊揚,這也得多謝你的明智呵!”

后來繼承景帝皇位的漢武帝,就是這位自幼聰慧的劉徹。

王充——14歲少年識破老道騙局

王充(27-約97),字伴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東漢著名的思想家、文學理論家。幼好學,遂萌“巨人之志”。及后博采眾流百家之言。去官后潛心著述。所著《譏俗》、《節義》十二篇,《養性書》十六篇,《政務》等,均不傳。今傳《論衡》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一篇,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其中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文學理論和哲學理論問題。如“天地合氣,成物自生”、“疾虛妄”、“死而精氣滅”等重要觀點。

東漢著名的哲學家王充,少年時曾憑借自己的智慧,戳穿了一場騙人的把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全县| 宝丰县| 冷水江市| 布尔津县| 白城市| 张掖市| 武功县| 新郑市| 磐石市| 班玛县| 大田县| 沙坪坝区| 瓦房店市| 莱芜市| 呼图壁县| 阳山县| 磴口县| 嘉禾县| 加查县| 岱山县| 富民县| 元江| 讷河市| 柏乡县| 茌平县| 罗田县| 三台县| 陕西省| 隆安县| 哈密市| 和田县| 班玛县| 资兴市| 延吉市| 恩平市| 新乡市| 黔西县| 禹州市| 武宣县| 济宁市| 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