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寧三年正月廿七,府州城飄雪。
兵坊鍛爐的火星濺在童貫玄色蟒袍的金線繡紋上,他身后十二名親衛捧著的鎏金儀仗,在雪地里映出晃眼的光。我(折仲安)攥著神臂弓母本的檀木匣,指節抵著匣蓋上“折克行監造“的暗紋——那是祖父當年用弩機刻下的,此刻正被童貫袖中甩出的象牙笏板敲得發顫。
“折都護,“童貫的尖嗓音刺破鍛爐轟鳴,玉扳指劃過匣面銅扣,“樞密院札子說得明白,神臂弓母本暫交熙河路經略司。怎么?府州的雪,凍住折家的耳朵了?“
父親折可適將鍛錘重重砸在鐵砧上,火星迸上童貫的狐裘領。他袖口露出的元豐年間舊甲片,恰與童貫腰間玉帶銙的西域紋樣撞個正著:“童經略可知,昨夜宥州哨騎傳回的箭鏃,箭頭淬的是敦煌密道的桐油鐵銹?“他踢開腳邊的西夏連環甲殘片,甲片上神臂弓穿透的孔洞還在滲血,“西夏人拿青唐的金礦換走了冷鍛法,如今汴京要收走母本,是想讓折家拿唾沫淬箭嗎?“
童貫身旁的副將王厚突然按劍上前,鎏金劍柄露出半幅《武經總要》的紋樣。我注意到他靴底沾著河湟谷地的紅泥——上月樞密院急報里說,王厚正籌備收復湟州的戰事。“折都護誤會了,“王厚的聲音比童貫沉些,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官腔,“收復河湟需神臂弓壓制吐蕃碉樓,樞密院已調熙河路工匠在蘭州設監,母本圖紙......“
“圖紙?“父親突然笑起來,從懷里扯出半片銅弩機——正是大哥從軍械庫捧出的元豐遺物,機括上“折克行“的刻痕被他指腹磨得發亮,“沈括記'以鐵為槍膛',可沒記這槍膛要混三危山磁石鍛打九次。童經略若只要圖紙,何必帶這么多'工匠'?“他朝童貫身后使了個眼色,那些捧著儀仗的親衛,袖口分明露出弩箭尾羽的青芒。
寨門突然傳來急報,親衛李五頂著滿頭雪粒沖進來,手里攥著支斷箭:“都護!西夏游騎在橫山寨外三十里扎營,箭桿刻著......刻著'乾順御賜'!“箭桿上的西夏文在雪光下泛著冷意,恰與我護腕里藏的密約絹帛同色。
童貫猛地奪過斷箭,玉扳指在箭鏃棱線處劃出白印:“乾順還敢來?正好,本帥的二十萬大軍正要借道府州西進河湟。“他將斷箭擲在父親腳邊,狐裘下擺掃過鍛爐矮墻,“三日后,本帥在府州衙署點收神臂弓母本。若少了半張圖紙......“他沒說完,只讓親衛將一面金字令牌插在鍛爐旁,牌上“御前金牌“四字被爐火映得通紅。
待童貫的儀仗消失在雪幕里,大哥折仲武突然踹開兵坊側門,懷里抱著卷凍硬的桑木輿圖:“爹,我在軍械庫暗格找到這個——元祐七年祖父折繼閔寫給種諤的密信,說敦煌密道的鐵礦脈......“
“來不及說礦脈了!“父親搶過輿圖,指腹按在“河湟“二字上,那里用朱筆圈著個密點,“童貫要神臂弓,根本不是為西夏。湟州的唃廝啰殘部據著青唐舊城,碉樓全用冷鍛鐵條加固,尋常弩箭根本射不穿。“他突然抓起桌上的游標卡尺,卡在元豐弩機的望山上,“仲安,你還記得洪德城時,西夏鐵鷂子甲片的疊壓層數嗎?“
“十三層冷鍛鐵,中間夾桐油氈。“我摸出護腕里的密約絹帛,絹帛邊角果然沾著相同的鐵銹痕跡,“但我們的三棱箭能穿透,是因為淬火時加了府州磁石粉......“
“童貫要的就是這個!“父親將卡尺重重拍在母本圖紙上,尺身壓住的正是“淬火秘要“那欄,“當年沈括記漏的,是折家世代用磁石引鐵、改變晶體結構的法子。若讓熙河路工匠學了去......“他沒說下去,只是望著兵坊梁柱上“寧毀弩機,不授匪人“的刻痕,燭火將那八字映得像在滴血。
深夜的兵坊里,大哥突然將一壇烈酒砸在鐵砧上:“爹,跟童貫那幫閹黨廢什么話!當年永樂城,就是他們按兵不動才讓種師中戰死的!“酒液滲進砧上的淬火槽,騰起的白霧里,我看見父親正在用沈括的“隙積術“算籌排陣——算籌堆成的圖形,恰是橫山寨與府州城的地形圖。
“不能硬抗。“父親突然抓起算籌里最長的一根,戳在輿圖的“敦煌密道“標記上,“童貫要技術,乾順要復仇,咱們得讓他們先咬起來。“他轉向我,從懷里掏出個蠟丸,“仲安,你帶李五走三危山密道,把這個交給青唐吐蕃的舊部。記住,只給當年跟祖父會盟過的六谷部......“
蠟丸在我掌心發燙,像極了西夏人箭簇上淬的桐油。寨外突然傳來馬隊整裝的聲響,童貫的親衛正在轅門外安營,他們帳篷上的金線獸紋,在雪夜里如同一道道張開的嘴。大哥將改良后的“腰張弩“塞進我懷里,弩臂上“崇寧三年折仲安監造“的刻痕還帶著鍛爐余溫:“路上小心,西夏游騎認得折家箭鏃。“
我點頭時,父親突然將那半片元豐弩機塞進檀木匣,壓在神臂弓母本之上。匣蓋合上的剎那,機括與圖紙榫卯碰撞的“咔嗒“聲,竟與童貫玉扳指敲匣時的聲響奇詭重合。雪光從兵坊窗欞漏進來,照亮父親鬢角新添的霜白——那不是雪,是昨夜檢視弩箭時濺上的鐵屑,在燭火下閃著與神臂弓相同的青芒。
“記住,“父親的聲音壓得極低,哈出的白氣在弩機望山上結了層冰,“若遇童貫的人攔路,就說母本送去蘭州了。但這匣里的......“他沒說完,只將匣上的銅扣重重一按,扣環彈出的瞬間,我看見扣內刻著的小字——那是祖父折克行的筆跡:“弩機可交,密法隨骨“。
寨門的更鼓敲過四更,我與李五牽著馬摸出兵坊。路過童貫營寨時,聽見帳內傳來王厚的聲音:“......折家若不交秘要,河湟戰事恐......“童貫的尖笑打斷他:“放心,本帥有的是法子。當年王韶收復熙河,靠的可不是神臂弓......“
馬蹄踏碎積雪的聲響里,我回望府州城的箭樓。父親與大哥的身影映在兵坊窗上,像兩尊持弩的鐵像。而懷中的檀木匣越來越沉,不是因為母本圖紙,而是那半片元豐弩機——機括縫隙里嵌著的,分明是父親今早從西夏殘甲上摳下的鐵屑,混著他指腹滲出的血,在寒夜里凝成一顆暗紅的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