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 大明:我為崇禎開啟大航海
- 十三隱士
- 3355字
- 2025-08-25 08:27:53
七日后卯時,白河岸的凍土被夯得發(fā)硬,三座灰石砌就的烽燧臺如鋼釘般扎進北地。
李牧踩著結(jié)霜的荒草往最高那座臺基走,靴底碾碎薄冰的脆響驚起幾只寒鴉。
他仰頭望,臺高兩丈有余,女墻用糯米漿混石灰封得嚴絲合縫,昨日剛燒好的狼糞堆在臺角,松脂塊碼成齊腰高的垛子,連運水的木槽都鑿了防凍的斜口——這些細節(jié),他前夜巡工到三更,親手用炭筆改過七次圖紙。
“大人!“陳鐵柱裹著羊皮襖從臺梯跑下來,帽檐上還沾著未掃凈的石粉,“琉璃匠說鏡片磨好了,您看這......“他搓著發(fā)紅的手,指節(jié)因握錘起了新繭。
李牧沒接話,徑自轉(zhuǎn)身上臺。
頂層哨樓的木窗敞著,冷風卷著細雪灌進來,卻吹不亂他攤在案上的《九邊圖》。
他從牛皮匣里取出銅管,兩頭的鏡片在晨光里泛著幽藍——這是天津琉璃坊老匠頭熬了三夜磨的,鏡筒外纏了浸過桐油的麻線防裂。
他舉起管子對準北方,睫毛被雪粒凍得發(fā)顫,卻在看清三十里外香河驛的青瓦時,喉結(jié)動了動。
“陳千總。“他放下望遠鏡,哈出的白霧在鏡片上凝成薄霜,“你昨日說,若夜中無月,烽煙不顯?“
陳鐵柱趕緊湊過來,鼻尖幾乎要碰到鏡筒:“末將是怕后金夜襲......“
李牧從懷里摸出個小瓷瓶,拔開塞子往掌心倒了些淺綠粉末。
他用指腹輕輕一搓,掌心里騰起幽藍的光,像把攥碎的螢火。
陳鐵柱“啊“了一聲,后退半步撞在女墻上,羊皮襖蹭下塊墻灰都沒察覺:“這、這是......“
“磷粉。“李牧把瓷瓶塞進他手里,“密封避光存著,遇空氣就亮。
夜里若見敵蹤,撒一把在狼糞上——“他指了指臺下堆著的陶罐,“每個烽臺配十罐,夠燒半宿。“
陳鐵柱捏著瓷瓶的手直抖,月光似的磷光透過指縫漏出來,映得他眼尾發(fā)紅:“大人,末將從前覺得您像本書,翻兩頁就懂了......“他突然用力抹了把臉,“現(xiàn)在才知,您是座礦,越挖越見金。“
臺下傳來馬蹄聲。
王承恩的青呢小轎停在臺基前,老太監(jiān)扶著小宦官的手下來,目光先掃過臺角的狼糞堆,又掠過陳鐵柱掌心里漸暗的磷光,最后落在李牧腰間——那里別著半塊被磨得發(fā)亮的銅尺,是他畫圖紙時用來打直線的。
“李大人好手段。“王承恩跺了跺凍僵的腳,走到哨樓邊接過望遠鏡,“昨日老奴在通州城上望,這三座臺像三根針,把白河防線扎成了網(wǎng)。“他放下鏡子時,鏡片上還凝著他的呵氣,“皇上昨兒批了折子,說'活長城'三個字貼切。“
李牧沒接話,指尖無意識地敲著案上的《練兵三策疏》。
疏稿邊緣被他翻得卷了毛邊,第三策“海陸聯(lián)動“四個字下畫著粗粗的墨線。
王承恩瞥了眼,捻著胡須嘆道:“這第三策......海禁自洪武年間立,您要水師襲敵后方,怕不是要掀了祖宗的牌位?“
“王公公可知,永樂年間寶船下西洋時,海禁是什么?“李牧突然抬頭,目光穿過飄雪落在更南邊——那里有天津衛(wèi)的碼頭,有他藏在鹽商貨船里的船模圖紙,“海禁禁的是倭寇,不是刀。
建州的馬刀能砍到京畿,咱們的海刀為何不能捅到他們后心?“
王承恩沒答話,只把疏稿收進隨身的檀木匣里。
他系匣繩時,袖中露出半截明黃緞子——那是崇禎批折用的封條。“老奴明兒一早就送進宮。“他壓低聲音,“皇上前兒還說,若能解了薊遼之困,便是拆半座奉天殿給他蓋船廠,也使得。“
暮色漫上烽燧臺時,李牧獨自坐在哨樓里。
案上的燭火被風扯得東倒西歪,把《練兵三策疏》的影子投在墻上,像面展開的戰(zhàn)旗。
他摸出懷表,玻璃蓋內(nèi)側(cè)凝著細密的水珠——這是穿越時唯一帶過來的物件,指針停在戌時三刻。
“大人。“陳鐵柱的聲音從樓下傳來,帶著雪粒打在甲葉上的輕響,“民壯營說狼糞都曬透了,磷粉罐子也封好了......“
“鐵柱。“李牧打斷他,“去挑五十個精壯的,要騎得快、打得準、嘴嚴的。“他打開硯臺,在疏稿背面畫了幅小圖——是天津港的海圖,標著“覺華島““廣鹿島“的紅圈被墨染得很深,“明兒寅時,帶他們?nèi)ヌ旖蛐l(wèi)的鹽倉。“
陳鐵柱接過圖紙,借燭光掃了眼,喉結(jié)動了動:“末將明白。“
李牧望著他轉(zhuǎn)身的背影,聽著皮靴碾過積雪的聲響漸遠。
窗外的雪下得更密了,卻掩不住東南方傳來的隱約濤聲——那是渤海灣的潮水,正漫過被海禁淤塞了二十年的航道。
他摸了摸腰間的銅尺,冰涼的觸感透過棉袍滲進心口。
有些種子,該在凍土下醒了。
一更梆子敲過,李牧在烽燧哨樓的炭盆里添了塊松柴。
火星噼啪炸開時,他聽見樓下傳來皮靴碾雪的輕響——是陳鐵柱去而復(fù)返。
“大人。“那漢子掀開門簾,肩頭落著層薄雪,手里攥著方才那張海圖,“末將挑了五十八個兄弟,都是跟著您練過騎射的,嘴嚴得很。“他把圖紙往案上一攤,指腹蹭過“廣鹿島“的紅圈,“毛帥舊部里有個姓周的百戶,末將三年前在登州見過,他媳婦是咱們通州人。“
李牧抬眼,燭火映得陳鐵柱眼底發(fā)亮。
這漢子從前只會掄刀,如今竟學(xué)會了使人心計——他特意挑了有家眷羈絆的舊部,既保聯(lián)絡(luò)可靠,又斷了叛逃可能。“后半夜就走。“李牧抽出腰間銅尺,在海圖上劃了道弧線,“從香河驛繞蒙古邊墻,避開遵化哨卡。“他指尖點在“牛莊“二字上,“到了遼河,把這半塊虎符給周百戶。“他摸出枚青銅虎符,斷口處還留著銹跡,“當年毛帥親賜的,他認得。“
陳鐵柱接過虎符,金屬涼意透過手套滲進掌心。
他突然單膝跪地,羊皮襖在雪地上壓出個深痕:“大人信得過末將,末將便把命拴在褲腰上——“他扯下頸間的長命鎖,“這是娘給的,等事成了,拿來換您一杯慶功酒。“
李牧伸手要扶,卻見陳鐵柱已利落起身。
那漢子拍了拍身上的雪,把虎符塞進貼胸的棉布里,轉(zhuǎn)身時帶起一陣風,吹得案上的《九邊圖》嘩啦作響。
樓外傳來船笛似的長鳴——是趙老栓的快船到了。
李牧推開窗,雪粒子撲在臉上生疼。
月光下,三艘烏篷船正順白河而下,船舷吃水極深,隱約能看見艙口露出的鑄鐵炮管。
他摸出懷表,指針剛過丑時二刻——比約定的時辰早了半柱香。
趙老栓這老匠頭,到底把他“船等炮,炮不等船“的話聽進了骨頭里。
“大人!“守臺小兵的驚呼刺破夜色。
李牧轉(zhuǎn)身時,窗紙被風撕開道口子,他看見最北那座烽燧頂,兩簇火光正刺破雪幕——雙烽并燃,按軍規(guī)是“千人以上敵襲“。
陳鐵柱的手已經(jīng)按在刀柄上,指節(jié)因用力泛白:“末將去點先鋒營——“
“等等。“李牧抓起望遠鏡沖下樓,皮靴在冰階上打滑。
他躍上主臺時,北風卷著雪粒灌進領(lǐng)口,卻不及心跳快。
望遠鏡里,遵化方向的雪霧中,影影綽綽晃動著馬首——不是散兵游勇,是成建制的騎陣。
更讓他瞳孔收縮的是,騎兵隊末尾跟著百輛輜重車,車輪碾過雪地的深痕里,露出半截油布裹著的物什——是鐵鍋,是馬料袋,是成捆的箭桿。
“這不是前鋒。“李牧的聲音像被冰碴子硌了,“是皇太極把主力提前南移了。“他轉(zhuǎn)身對陳鐵柱吼,“去把民壯營的快馬全調(diào)出來!
八百里加急送京,就說'建州主力過遵化,直指通州'!“
陳鐵柱應(yīng)了聲,跑下臺階時差點撞翻巡夜的火盆。
火星濺在雪地上,轉(zhuǎn)瞬熄滅,倒像極了方才那簇磷光。
王承恩不知何時站在臺角,青呢小轎的轎簾被風掀得亂飛。
老太監(jiān)的手按在腰間的明黃緞子上,那是裝著《練兵三策疏》的檀木匣:“李大人,要調(diào)通州衛(wèi)的兵?“
“不調(diào)。“李牧從懷里摸出火折子,“通州衛(wèi)的兵是塊破布,補不上這個窟窿。“他點燃案上的狼糞堆,濃煙裹著硫磺味沖上夜空,“傳我將令:三臺每半個時辰接力報敵速,晝?nèi)挤椋谷隽住!八D(zhuǎn)向王承恩,目光像淬了火的刀,“這一仗,得咱們自己打出個局面——勤王軍遠水救不了近火,可咱們有海。“
王承恩順著他的目光望向南邊。
渤海灣的方向,風雪中隱約傳來船槳劃水的聲響。
兩艘掛著“商“字旗的福船正調(diào)轉(zhuǎn)船頭,船舷下的炮門緩緩打開,黑洞洞的炮口映著雪光,像兩頭蟄伏的巨獸。
“老奴這就把消息封進黃緞。“王承恩摸了摸袖中匣子,“皇上若問起,老奴便說......“他頓了頓,嘴角浮起極淡的笑,“便說李大人的狼糞里,摻著大明的新火種。“
快馬的嘶鳴刺破風雪時,李牧望著北方漸次亮起的磷光。
那些幽藍的光串成線,像條發(fā)光的鎖鏈,將敵軍的動向牢牢拴在眼底。
他摸了摸腰間的銅尺,冰涼的金屬貼著皮膚,讓他想起天津港船塢里,正連夜趕工的龍骨——那是他畫了十七遍的圖紙,每道線都算過潮汐,量過季風。
“走。“他對王承恩說,“去校場。“
老太監(jiān)跟著他往臺下走,靴底在冰階上打滑。
回頭時,他看見主臺的狼糞堆還在冒煙,煙柱被風扯成細絲,直往京城方向飄去。
而東南方的海面上,那兩艘福船的影子已融進夜色,只留下兩道雪白的浪痕,像兩把插向遼東的刀。
此刻的紫禁城,乾清宮的燭火還亮著。
值夜的小太監(jiān)捧著銅手爐打盹,卻沒聽見東華門外的馬蹄聲——那匹快馬的鐵蹄濺起的雪沫里,裹著足以讓整個朝堂震動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