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藏富于民是正途
- 我來大宋搞審計
- 關(guān)中老卒
- 3839字
- 2025-08-21 15:11:47
章衡蹲在田埂上數(shù)麥穗的時候,指頭被麥芒扎出細密的紅痕。
他數(shù)得認真,連第三排麥穗比第二排多結(jié)了幾粒麥粒都記在心里,直到章平抱著本青苗法賬冊唉聲嘆氣地湊過來,才舍得挪開視線。
“官人您看,“
章平把賬冊攤在膝蓋上,紙頁被汗水浸得發(fā)皺,
“去年鄭州推行青苗法,官差挨家挨戶逼百姓借貸,秋收時連本帶利要還三成。城西好幾家為了湊錢,把準(zhǔn)備春耕的谷種都賣了,現(xiàn)在家里頓頓喝稀粥。“
六月的陽光曬得泥土發(fā)燙,蒸騰起一股混著麥香的熱氣。章衡捻起粒飽滿的麥粒,放在嘴里嚼了嚼,清甜的香氣混著麥殼的粗糙感在舌尖散開。
“這就好比給餓漢遞刀子,“
他吐出麥殼,聲音里帶著點無奈,
“不是救人,是害人。“
蕭成規(guī)站在不遠處的土坡上,玄色鎧甲反射著刺眼的光,把他那張方臉照得明暗交錯。他剛巡查完軍屯回來,靴底還沾著新翻的泥土,見章衡望著麥田出神,便邁著沉穩(wěn)的步子走過來:
“郎君,城西張家莊有戶人家,因為還不上青苗錢,把十四歲的閨女賣給了走街串巷的貨郎,換了三貫錢。“
章衡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指縫里還嵌著些褐色的泥。
軍屯承包制推行半年,荒地是墾出來了,田埂上的野草都被鋤得干干凈凈,可周邊百姓的日子依舊緊巴。
尤其青苗法這道坎,像根扎在肉里的刺,不挑出來遲早要化膿。他轉(zhuǎn)頭看向蕭成規(guī):
“蕭將軍,你說這青苗法本是好意,怎么就成了害民的東西?“
蕭成規(guī)愣了愣,似乎沒料到他會這么問,想了想說:
“末將不懂律法,只知道戰(zhàn)場上刀槍要握在可靠的人手里,不然容易傷著自己人。這法度怕是也一樣。“
章衡笑了,拍了拍他的胳膊:
“你這話在理。再好的法子,執(zhí)行的人歪了心思,也成不了好事。“
“要建糧倉。“
章衡在衙署的沙盤前劃出個四方框,竹枝劃過細沙,留下清晰的痕跡。他盯著那方框看了半晌,忽然抬頭,眼睛亮得像被陽光照到的井水,
“但不是官倉,是公益糧倉。“
章平扒拉著算盤珠子,算珠碰撞的脆響在悶熱的屋里格外清晰。
“公益糧倉?“
他停下手里的活,眉毛擰成個疙瘩,
“那糧食從哪來?總不能讓大人您自掏腰包吧?咱們的俸祿剛夠買米下鍋。“
“從百姓手里來,再給百姓用。“
章衡拿起根竹枝,在沙框里畫出道道紋路,像給糧倉畫上了筋骨,
“秋收時讓百姓自愿繳納,一戶交一斗,豐年多交些,災(zāi)年少交些。糧食存進倉里,由鄉(xiāng)紳和里正共同看管,官府只做個見證,不插手具體事務(wù)。“
蕭成規(guī)靠在門框上,玄色披風(fēng)垂在地上,沾著的草屑簌簌往下掉。他眉頭微蹙,聲音低沉:
“若是百姓不愿交呢?去年被青苗法折騰怕了,怕是見了官府要糧就發(fā)怵。“
“那就讓他們看看青苗法的賬本。“
“去年鄭州官府放出去五千貫青苗錢,收回時連本帶利七千貫,逼得三戶人家賣了地,八戶人家典了房子。“
他指著賬冊上的紅圈,
“這公益糧倉的糧食,將來借出去不收利,還的時候按收成好壞算,豐年多還點,災(zāi)年少還點,總比被官差逼得賣兒賣女強。“
蕭成規(guī)走上前,看著沙盤里的糧倉模型:
“郎君就不怕有人趁機搗亂?軍屯那邊剛安穩(wěn)些,別再出什么亂子。“
“亂子總得有人去平。“
章衡放下竹枝,
“你守著軍屯,我守著這糧倉,咱們分工合作。再說了,百姓心里都有桿秤,誰真心為他們好,他們清楚得很。“
消息傳出去才三五日功夫,張家莊的鄉(xiāng)紳們結(jié)伴來找章衡。領(lǐng)頭的老秀才拄著根棗木拐杖,杖頭包著層厚厚的銅皮,是他爹當(dāng)年在縣里當(dāng)教諭時用的。他花白的胡子翹得老高,進門就直嚷嚷:
“章官人,您這糧倉聽著好,可糧食進了倉,誰說了算?萬一被官差挪用了去填補虧空,我們找誰理論去?“
章衡沒說話,領(lǐng)著他們?nèi)タ囱檬鸷笤旱目請龅亍D抢锒阎鴰资畨K鑿得方方正正的青石,都是從附近山上采來的,石面上還留著鑿子的痕跡。
“這是建糧倉的地基石,“
他拍了拍其中一塊,石頭冰涼的觸感透過手掌傳來,
“每塊石頭上都要刻上捐糧百姓的名字。糧倉的鑰匙由鄉(xiāng)紳、里正、老農(nóng)各執(zhí)一把,要開倉,得三人同時到場,少一個都不行。“
他指著塊最大的青石,那石頭足有半人高,方方正正的像塊玉琮:
“這塊給張老秀才您,就刻'張家莊'三個大字,讓后人都知道是您帶的頭,為鄉(xiāng)親們做了件大好事。“
張老秀才摸著冰涼的青石,粗糙的掌心在石面上摩挲著,拐杖頭在地上戳出個個小坑。
半晌,他忽然轉(zhuǎn)身對著同行的鄉(xiāng)紳們作揖,棗木拐杖“篤篤“地敲著地面:
“老夫看行。章官人連軍屯的地都敢分給軍戶,還能騙咱們這幾斗糧食?要是他敢糊弄,我這把老骨頭就堵在衙署門口不挪窩。“
建糧倉那天熱鬧得像趕廟會。軍屯的士兵們扛著鋤頭來幫忙夯土,夯歌打得震天響:
“夯土喲,打地基喲,糧倉穩(wěn)喲,百姓安喲!“
百姓們也不含糊,有扛著自家門板當(dāng)倉板的,有抱著新織的麻袋來裝糧的,連賣糖人的小販都推著車來湊趣,把糖人捏成糧倉的模樣,喊著
“捐糖人換平安,來年糧食堆成山“。
這場景與去年青苗法推行時截然不同。那時官差帶著鎖鏈挨家催債,門板被拍得震天響,百姓們躲在屋里不敢出聲,連狗都嚇得夾著尾巴。
如今卻是鑼鼓喧天,連最吝嗇的李老摳都拎著半袋豆子來了,說是
“章官人的糧倉,信得過“。
章平拿著筆在名冊上登記,汗水順著額角往下淌,滴在紙上暈開一個個小墨點。他手忙腳亂中把“李二嬸“寫成了“李二神“,引得排隊交門板的百姓哄笑。
李二嬸站在隊里,笑得眼角堆起褶子:
“章文書這是夸我呢,說我種的糧食賽神仙!“
去年這個時候,李二嬸正被官差堵在門口罵,只因她男人躲出去避青苗錢的債。如今她卻主動送來兩斗新麥,說要給糧倉添點新糧。
蕭成規(guī)帶著士兵在四周巡邏,玄色鎧甲在陽光下閃著冷光。他見個穿官服的人鬼鬼祟祟地往糧倉里探頭,那人身穿青色公服,腰間掛著個稅牌,正踮著腳往倉里瞅。
蕭成規(guī)大步走過去,鎧甲碰撞發(fā)出“哐當(dāng)“聲,嚇得那人一哆嗦。
“你在這做什么?“
蕭成規(guī)的聲音冷的像三九天的寒冰。那人轉(zhuǎn)過身,臉上堆著諂媚的笑:
“小的是通判派來的稅吏,聽說鄭州建了新糧倉,過來看看有沒有漏稅的糧食......“
“這里的糧食,一粒都不能動。“
蕭成規(guī)按住腰間的佩刀,刀柄上的龍紋在陽光下閃著光,
“章郎君說了,誰動這倉里的糧食,先問問軍屯的三千老兵答應(yīng)不答應(yīng),問問鄭州的百姓答應(yīng)不答應(yīng)。“
稅吏嚇得縮了縮脖子,連說
“不敢不敢“,
灰溜溜地走了,官靴上的泥都顧不上擦。章平在一旁看得直樂,用筆桿敲著名冊:
“還是蕭將軍有氣勢,一句話頂咱們說十句。“
想當(dāng)初青苗法推行時,稅吏們?nèi)缋撬苹ⅲ衣游锸浅J拢傩諅兏遗桓已浴H缃襁@稅吏卻像只受驚的兔子,連多看兩眼都怕惹禍,這前后的反差,讓章平心里暢快極了。
蕭成規(guī)沒接話,只是往糧倉里看了一眼。倉里已經(jīng)堆了不少糧食,有黃澄澄的小米,有飽滿的綠豆,都按品類碼的整整齊齊。
他轉(zhuǎn)身走向正在指揮工匠的章衡:
“郎君,剛才那稅吏看著面生,怕是州府那邊有人不放心。“
“不放心是正常的。“
章衡正看著工匠安裝倉門,頭也沒回地說,
“這公益糧倉動了不少人的奶酪,總會有人盯著。你多派些人手看著,別讓有心人鉆了空子。“
“官人放心,末將已經(jīng)安排好了。“
蕭成規(guī)應(yīng)道,
“只是末將還是覺得,這糧倉雖好,可少了官府的強硬手段,怕是難以長久。“
章衡轉(zhuǎn)過身,看著他:
“蕭將軍,你在軍屯待久了,覺得軍令如山最管用。可百姓不是士兵,你用軍令壓他們,他們表面服了,心里不服。這糧倉就像田里的麥子,得用誠心去澆灌,才能長得好。“
蕭成規(guī)沉默了,過了一會兒才說:
“末將不懂這些,只知道大人做的事,末將照著辦就是。“
章衡笑了:
“有你這句話,我就放心了。“
章衡正在指揮著工匠安裝倉門,那門是用棗木做的,厚實得很,上面還刻著“公益糧倉“四個大字。他見蕭成規(guī)望著糧倉出神,便走過去:
“蕭將軍,這糧倉看著還行吧?“
“比城墻結(jié)實。“
蕭成規(guī)難得地說了句玩笑話,
“至少百姓信得過。“
章衡笑了,眼角的細紋里還沾著點灰塵:
“是啊,百姓信得過,比什么都強。“
夕陽西下的時候,糧倉終于建成了。夕陽的金輝灑在青石地基上,把那些刻著名字的石頭照得暖暖的。
百姓們還沒散去,圍著糧倉說著笑著,像守護著個寶貝。章平數(shù)了數(shù)名冊,光今天就有兩百多戶捐了糧食,連張家莊的張老秀才都讓人送來一擔(dān)新米。
而去年此時,官府的糧倉倒是堆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卻都是從百姓手里搜刮來的,倉門外時刻圍著催糧的官差,百姓們路過都繞著走,生怕被抓去頂債。
“官人,您看這賬本,“
章平捧著名冊,笑得合不攏嘴,“比去年青苗法的賬本好看多了。
“章衡望著糧倉前歡騰的人群,忽然覺得,這鄭州的日子,就像這新建成的糧倉,雖然簡陋,卻透著股踏實的希望。他轉(zhuǎn)頭對蕭成規(guī)說:
“你看,只要給百姓一個信得過的法子,他們比誰都積極。“
蕭成規(guī)看著眼前的景象,點了點頭:
“末將今日才算明白,為何大人寧愿放著京城的好日子不過,要來這鄭州受苦。“
“這不是受苦,是做事。“
章衡糾正道,
“能為百姓做些實事,比在京城爭那些虛頭巴腦的強多了。“
夜色漸濃,衙署里還亮著燈。章衡在燈下寫著給汴京的奏疏,把建公益糧倉的事細細說了一遍。章平在一旁研墨,見他寫到“藏富于民,方是長久之計“時,筆尖頓了頓,仿佛在斟酌著什么。
“官人,您說汴京那邊會同意嗎?“
章平忍不住問。章衡放下筆,揉了揉發(fā)酸的手腕:
“不知道。但只要對百姓好,總有同意的那天。“
窗外的月光灑進來,照在案上的賬冊上,那些歪歪扭扭的名字在月光下仿佛活了過來,訴說著鄭州百姓對好日子的期盼。
蕭成規(guī)站在院外,望著衙署里的燈光,握緊了腰間的佩刀。從今天起,他要守護的不只是章衡,還有這座糧倉,以及糧倉里承載的希望。
夜風(fēng)拂過,帶來了麥田的清香,也帶來了遠處百姓的笑聲。章衡站起身,走到窗前,望著天邊的明月,忽然想起官家說的“再現(xiàn)漢唐盛世“。或許,這盛世不在遠方,就在這鄭州的田野里,在這新建成的糧倉里,在百姓們踏實的笑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