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公益糧倉眾人信
- 我來大宋搞審計
- 關中老卒
- 3486字
- 2025-08-21 18:17:44
秋收時節的鄭州城郊,公益糧倉前的空地上比集市還熱鬧。
金秋的日光灑落在曬谷場上,給每個人的臉龐都鍍上一層暖光,空氣中彌漫著新麥的清香,混合著絲絲泥土氣息,讓人心中滿是踏實。
百姓們挑著糧擔排出長長隊伍,從糧倉門口蜿蜒至路口,好似一條沉甸甸的長龍。
隊伍最前方,是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身著粗布麻衣,背著半袋小米,身形佝僂,腳步蹣跚,一步一搖地往斛斗里傾倒小米。那小米顆粒飽滿,色澤金黃,從布袋中簌簌滾落,發出“沙沙”輕響,落入斛斗時,仿佛灑下了一把碎金。
老者瞇起雙眼,看著小米在斛斗中堆起小小的尖兒,咧開沒牙的嘴,露出質樸笑容,說道:
“今年這米,可比去年飽滿多了。”
隊伍中間,有個年輕婦人,頭上裹著藍布頭巾,懷里抱著一個陶罐,罐中盛著新磨的綠豆,顆顆綠瑩瑩的,好似翡翠珠子。她身后跟著一個扎著羊角辮的小姑娘,手里緊攥著一塊剛從家中帶來的麥餅,時不時往嘴里塞一口,餅渣掉落衣襟也毫不在意。瞧見章衡走來,小姑娘害羞地將麥餅藏到身后,紅著臉往母親懷里鉆,惹得周圍眾人一陣哄笑。
“章官人來了!”
不知是誰高聲呼喊,排隊的百姓紛紛抬起頭,臉上洋溢著笑意。幾位去年受軍屯恩惠的軍戶,特意往前湊了湊,想要和章衡說上幾句。
隊伍末尾,站著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身著洗得發白的粗布褂子。他手中拎著柳條筐,筐里裝著幾個圓滾滾的粟米穗,粟米外殼帶著新鮮的泥土。
少年見章衡看向自己,瞬間漲紅了臉,手中的筐子搖晃得厲害,顯得有些局促不安。章衡面帶微笑,走上前去,彎腰拿起一穗粟米,放在手中掂量,沉甸甸的頗有分量。粟米的顆粒飽滿,透過外殼的縫隙,隱約可見金黃的米粒。
“這可是好東西啊,”
章衡將粟米放回筐中,輕輕拍了拍少年的肩膀,說道,
“耐饑又飽腹,去年軍屯種的粟米,畝產可不低。”
他轉頭向不遠處正在忙碌登記的章平喊道:
“章平,記上‘粟米五斤’,在后面畫個小圓圈。”
章平正趴在一張方桌上,認真登記著,聞言趕忙回應:
“好嘞!”
手中毛筆在賬簿上快速劃過,寫下“粟米五斤”四個字,又在后面畫了個歪歪扭扭的小圓圈,引得旁邊圍觀的人忍俊不禁。章平撓了撓頭,也跟著笑了起來:
“這是記號,說明是優質糧食。”
少年看著賬簿上的記錄,紅著臉,小聲說道:
“俺爹說,去年多虧了官人……”
話未說完,便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他正是城西張家莊那戶人家的兒子,去年家中為償還青苗錢,無奈將姐姐賣給貨郎,是章衡派人湊錢將他姐姐贖了回來。如今家中種了半畝粟米,秋收后第一時間便挑出最好的送來捐贈。
章衡輕輕拍了拍少年的后背,說道:
“你爹有心了。回去告訴你爹,好好種莊稼,日子會越過越好的。”
正說著,人群中傳來一陣“咕嚕咕嚕”的聲響,只見老秀才拄著棗木拐杖,緩緩走來。他身后跟著一個小廝,推著一輛獨輪車,車上裝滿了糙米,袋子口敞開著,飽滿的米粒清晰可見。
“章官人,老夫前來交糧了。”
張老秀才將拐杖往地上一頓,喘了口氣,花白的胡須隨著呼吸微微顫動,
“這是替族里三十戶人家交的,每戶交多少,都詳細記在上面了,官人過目。”
說著,他從懷中掏出一本泛黃的賬簿,紙頁已經卷起了邊,上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小楷字。章衡接過賬簿,仔細翻看,字里行間透著認真嚴謹的態度。
哪家交了兩斗,哪家交了三斗,甚至誰家交的米中摻雜了幾粒沙子,都用紅筆清楚地標了出來。
“張老先生,您這本賬比三司的還要細致。”
章衡微笑著將賬簿遞回,
“有您盯著,這糧倉我便放心了。糧倉的鑰匙,還得勞您費心保管。”
張老秀才接過賬簿,揣進懷里,用拐杖在地上敲了敲,說道:
“官人放心,老夫這把老骨頭還硬朗著呢。誰要是敢動倉里的糧食,先過我這關!”
說著,還特意舉起拐杖晃了晃,杖頭的銅皮在陽光下閃爍著光芒。周圍百姓紛紛起哄,笑聲如同風吹過麥田,一陣接著一陣。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支持。
人群外傳來一陣叫嚷聲,一個身著青色短褂的漢子叉著腰,站在糧倉外。此人臉膛黝黑,下巴留著一撮山羊胡,正是城東劉家莊的里正劉三麻子。
“什么公益糧倉?我看就是變相收稅!”
他扯著大嗓門,聲音如銅鑼般響亮,瞬間打破了熱鬧的氛圍,
“去年青苗法吃的虧還不夠?今天讓交一斗,明天說不定就敢要一石,官府的話,能信嗎?”
不少百姓被他這番話弄得猶豫不決,挑著糧擔的腳步慢了下來,一些人開始交頭接耳地議論。幾戶去年被青苗法折騰得夠嗆的人家,臉上露出為難的神色,悄悄往后退了幾步。
章平見狀,急得直跺腳,手中的毛筆差點掉落:
“劉三麻子,你別胡說八道!這公益糧倉能和青苗法一樣嗎?一個是自愿交糧,一個是強行攤派,怎能混為一談?”
劉三麻子斜眼瞥了瞥章平,不屑地說道:
“你個小文書懂什么?官府的花樣多著呢,先給點甜頭,往后再慢慢算計你。去年青苗法剛開始時,不也說得天花亂墜?”
章衡卻并未生氣,反而讓人搬來一張桌子,放在糧倉前,將去年的青苗法賬冊與公益糧倉的章程并排展開。
“大伙都過來看看,”
他指著賬冊上的紅色批注,聲音平穩,卻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
“去年劉家莊被迫借貸的有五十八戶,其中十七戶無力償還,只能抵押土地,還有三戶人家賣兒賣女。這些在賬冊上都有記錄,蓋著官府的印章,還有當事人的畫押,做不了假。”
他又翻開糧倉章程,指著上面的條文說道:
“這里寫得清清楚楚,糧食自愿捐贈,想交多少都行,沒人強迫。日后誰家有困難需要借糧,也全憑自愿,還多還少自己決定,豐年多還些,災年少還些,一分利息都不收。”
他看向劉三麻子,目光坦然:
“劉里正若是不信,現在就可以領十斗糧回去,什么時候有了什么時候還,不要一分利息。要是覺得這章程有問題,也可以提出來,咱們當場商議修改。”
劉三麻子梗著脖子,臉上有些掛不住,卻依舊嘴硬:
“誰知道你是不是嘴上說得好聽,背地里搞什么名堂……”
“我以軍屯的收成作保。”
一個沉穩有力的聲音突然響起,眾人循聲望去,只見蕭成規不知何時已站在章衡身旁。他身著玄色鎧甲,在陽光下閃爍著冷光,腰間佩刀的刀鞘上,銅環微微晃動。
他手按刀柄,眼神銳利如鷹,掃視著在場眾人:
“軍屯今年收獲十萬石糧食,都存于倉中。若這公益糧倉敢多收百姓一粒糧,少給百姓一粒糧,我蕭成規第一個不答應,定將主事官員就地正法!”
他的聲音雖不高亢,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如同巨石投入平靜湖面,瞬間鎮住全場。恰好路過的軍屯士兵們,聽到蕭成規的話,紛紛停下腳步,挺直脊梁,鎧甲碰撞發出“哐當”聲響,仿佛在無聲地表示支持。
此話一出,效果立竿見影。劉三麻子的臉漲得通紅,像個熟透的番茄,張了張嘴,想要反駁,卻在周圍百姓的注視下,低下頭,嘟囔著“我就是隨口說說”,轉身灰溜溜地鉆進人群,消失不見了。
剛才還在猶豫的百姓們,見狀又紛紛行動起來,挑著糧擔向前挪動。糧擔相互碰撞,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斛斗量糧的“嘩啦”聲此起彼伏,孩子們的嬉笑聲、大人們的說笑聲交織在一起,在糧倉前編織成一張熱鬧的大網。
一位去年抵押了土地的老者,顫顫巍巍地走上前,將家中僅有的一斗小米倒入斛斗,眼中含淚說道:
“章官人,俺信您。去年是俺糊涂,被嚇怕了……”
章衡趕忙扶住老者,微笑著安慰道:
“老人家,過去的事就別提了。咱們往前看,好好種地,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
章平又忙碌起來,筆尖在賬簿上飛速移動,還不時抬頭與百姓說笑幾句。一位農婦交了半袋綠豆后,非要將自己新摘的幾個黃瓜塞給章平,章平推辭不過,紅著臉收下,引得眾人又是一陣歡笑。
蕭成規站在章衡身旁,看著眼前熱鬧的場景,緊繃的嘴角微微放松。他轉頭對章衡說道:
“官人,末將以往總以為,保家衛國就得在戰場上拼殺。今日才明白,讓百姓安居樂業,遠比打勝仗更為重要。”
章衡微笑著,望向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說道:
“是啊,百姓心中安穩,國家才能安定。這糧倉里存放的,不只是糧食,更是民心啊。”
他看著眼前景象,不禁想起汴京的三司衙門。那里的賬冊總是整整齊齊,用最好的宣紙裝訂,字跡工整,卻透著一股冰冷的油墨味,仿佛隔著一層厚厚的玻璃,讓人看不清背后的人。
而這里的賬簿,紙張粗糙,字跡歪歪扭扭,卻充滿了生活氣息,有百姓辛勤勞作的汗水痕跡,有泥土的質樸氣息,更有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真切期盼。日頭漸漸西斜,將每個人的影子拉得長長的。
交糧的隊伍逐漸縮短,糧倉里的糧食卻越堆越高,散發出愈發濃郁的谷物香氣。章平核對完最后一筆賬目,伸了個懶腰,笑著對章衡說:
“官人,今日共收了足足五百石糧食!比預期多了一倍還多!”
章衡點點頭,望著緊閉的糧倉大門,門上“公益糧倉”四個大字在夕陽余暉中閃耀著光芒。
這僅僅是個開端。只要守護好這份民心,這糧倉定會一年比一年充實,百姓的日子也將一年比一年美好。
遠處傳來軍屯的號子聲,士兵們收工了,歌聲中滿是輕快愉悅的調子。章衡深吸一口氣,空氣中的麥香愈發濃郁,恰似一杯醇厚的美酒,讓人心生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