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見那本黑色皮質本子被你捧在手里的樣子,封面上燙金的“2011”在 7月的陽光下泛著微光,你用鉛筆在扉頁寫下“2012年暑假”,封面上的“2011”和藍色鋼筆寫下的“2012”并排躺著,像兩個悄悄說話的年份。你當時一定摸了摸封面的紋路,心里在想“這么厚,要寫到什么時候”——其實你不用急,這本子從不是為了“寫完”而存在的,它只是在等很多年后的你,翻開某一頁時,突然聞到 2012年夏天的味道。其實你不知道,這個本子你早就寫完啦,而且還不只寫了這一個本子,除了初二的暑假,你記錄了高中刻骨銘心的初戀,你還記錄了大學,還說大學是人生最后的伊甸園,入職場經歷被騙被傷也經歷被關愛被包容,幾經折磨,你開始停下來發現自己已經走了很遠......
我看見你把“免抄詞語”當成了不起的獎賞,像攥著塊糖似的。我也看見初中那位個子不高,值得尊敬的語文老師魏老師對你人生的啟迪。7月 10日考完試的解脫,是筆尖劃過“終于放假”時的輕快感;7月 11日的“看電視、發呆、躺平”,其實是 12歲的你最坦誠的“自由”;7月 12日寫下“優哉游哉”時,你肯定偷偷得意:原來成語這么好用,一個詞就把一天裝進去了,比抄詞語劃算多了——這種孩子氣的“小聰明”,后來變成你寫文章時“用短句藏深意”的本事,你早就在練習“如何精準表達自己”了呀。
7月 13日的風里帶著點焦灼。弟弟生病時你的慌張,看爺爺“太慢”時的忍不住“站隊”,跟著奶奶去醫院時攥緊衣角的力度,我都看在眼里。更記得你盯著煙草地時的困惑:“為什么不抽煙還要種?”“為什么要掰掉芽子?”“難道我 50歲也要這樣早出晚歸?”這些擰著眉頭的問號,像一顆顆種子丟進土里——后來你在酒吧想“他為什么突然冷漠”,在備考時問“為什么要走這條路”,其實和當年站在煙田埂上的你,是同一種“不想被生活推著走”的認真。
你找賈醫生給弟弟看病時的“惱火”,第一次取錢時捏著鈔票的緊張,看《畫壁》時暫時忘記弟弟病痛的投入,這些碎片拼起來,就是 12歲的“真實”:會生氣,會害怕,也會被瞬間的快樂吸引。連 7月 14日那句“爺爺真的好慢”,都帶著點沒說出口的心疼——你其實懂他的慢里藏著累,只是當時還不會說溫柔的話。
這只眼就坐在你旁邊的竹椅上,看你趴在木桌上寫這些字,鉛筆尖在紙上沙沙響,窗外的蟬鳴和屋里的電視聲混在一起。它知道你當時沒意識到,這些“優哉游哉”和“想不通”,其實是在給未來的自己攢“理解生活”的本錢:后來你懂了“種煙草是為了日子”,懂了“爺爺的慢是歲月磨練”,懂了“有些芽子必須掰掉,才能讓葉片長得更大”——而這些懂,都藏在 12歲那個夏天,你一筆一畫寫下的困惑里。
它不催你“快點明白”,只是替你把這些日子折成紙飛機,等風來的時候,就讓它們載著 2012年的陽光,輕輕落在后來的時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