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小孩,慢小孩:專注力的誤區、真相與提升
- 劉騁
- 11字
- 2025-07-09 17:27:32
第2章
慢小孩為什么慢?
慢真的是因為不專心嗎?
“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幾分鐘寫完作業,而我的孩子卻要先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半天,最后終于開始寫的時候還是坐在書桌前面發呆兩三個小時?為什么他幾行字要寫好幾個小時?還寫得又慢又難看,字跡大大小小,寫的時候粗心大意,一點都不用心!他寫作業時一定要大人在后面盯著,盯得我好累……能看到孩子的進步也就算了,但盯得我都高血壓了他還是不會。到最后家庭氛圍也不好,自己也情緒暴躁,孩子還厭學,聽到學習就畏難?!?/p>
我每天都會聽到家長說同樣的話,我聽了20年,我父親聽了40年。世世代代家長的困擾都一樣,家長并沒有少努力,但為什么孩子就是做不到?看到孩子這樣的表現,很多老師和家長都會把學習不好歸因為態度和興趣問題,是孩子態度不好、不專心!認為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好肯定是因為他學習態度端正,比較好學。但是孩子態度好學習就好嗎?態度好字就記得住了,還是專心了數學題就都會了?現實中很多孩子家教好、態度好,也很用心,想好好學習,但就是學不會,那又是為什么呢?
學習能力——“快”的關鍵
學習好的孩子都是因為態度好嗎?他們對每個學科的學習都很有興趣嗎?并不完全如此。
學習能力好,吸收效率高才是“快”的關鍵。從我們教導過超過二十萬孩子的經驗以及我自己的成長經歷來看,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家長,“快”的關鍵并不是態度,也不是興趣,“快”的關鍵是孩子的學習能力能輕松處理當年級的教材。我從小對學習也沒興趣,但是我可以很快地把老師教的學會,并以最快的方式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這樣我就有很多時間可以做我有興趣的事,如打排球和籃球。而我并非個案,在很多案例里,那些從全班倒數幾名提升到全班前幾名的孩子,并非因為態度轉變了、專心了,而是他們的學習能力變成熟了,吸收同年級的教材容易了、效率高了,這時候他才會從“慢”孩子變成“快”孩子。
“快”就是學習效率高,效率高了,學習態度才會好,才會顯得專心。我們也接觸過很多“學霸”孩子,問他們是不是對所有學科都很有興趣,他們的回復基本一致:“也不是有沒有興趣,就是會做,能很快做完,所以做就好了。”“會”是“快”的前提。一個孩子如果學起來很辛苦、學起來效率很低,還能不斷地告訴自己要保持好的態度、要專心、要對學習保持興趣嗎?一般人做不到這樣,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只要任務難度有一點超出他的能力范圍,他做這件事的意愿度就會降低,不愿意配合。
家長認為他態度有問題,但其實對孩子來說,他是真的做不到。大多數的家長在衡量孩子的“快”與“慢”時,都以行為表現和學習成績來判斷,成績好就認為孩子表現得還不錯,沒什么問題,孩子的成績或行為和同齡人有落差時家長才會開始察覺到孩子好像慢了。通常,家長的第一反應并不是認為自己的孩子比別人“慢”。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如“勤能補拙”“鐵杵磨成針”,家長往往認為孩子很聰明,只是缺乏努力、不夠用心、學習習慣差、態度不佳等。因此,當面對孩子成績不佳或行為叛逆、不配合時,家長通常會采取各種形式的“勤練”和“說教”。
幾年前我大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我參加了她的家長會。一年級的很多孩子字寫得不端正,老師和家長說:“有孩子寫字寫得歪七扭八,家長一定要回去糾正孩子的學習態度以及學習習慣,要讓孩子回家多練練字?!崩蠋煂⒆拥倪@種認識是根深蒂固的,家長回去能做的也就是多嘮叨孩子,多讓孩子抄寫幾遍。的確,部分孩子通過重復的練習是有些進步。但為什么有些孩子可以事半功倍,而有些孩子卻是事倍功半呢?當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當年級教材的難度有落差時,家長的叮嚀和重復練習,只會造成更多的家庭矛盾以及親子關系的破裂。每天“嘮叨”孩子,他并不會突然就“會”了,孩子不會一定不可能專心。
發展差距——“慢”的必然
家長必須了解“慢”并不是壞事,而是必然的事!如果我們排除孩子因為基因及遺傳導致的聰明程度的差異(家長口中所謂的天生的聰明),教育體系的設計使同一個班級里本身就存在一年的年齡差。很多老師和家長都知道有這樣的差距,卻選擇忽略這樣整整一年的發展差距(development gap),并期待這些發展水平差異巨大的孩子都能學會同樣難度的教材內容,還要所有人都表現得一樣好,學得一樣快。
換句話說,在同一個班級里8月出生的孩子與前一年9月出生的孩子的學習能力差距并不是一個月,而是一年。孩子的學習能力從出生就開始發展,一直到17歲左右才能基本定型。在孩子的早期發展階段,今天學不會的東西,過幾個月就很容易掌握了。所以當一個班級里有比孩子早出生近一年,多了近一年的生活經驗的同學時,孩子之間的學習效率就會有很大的不同。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說班級里年齡較小的孩子通常會比較吃虧。
“所以“慢”并不代表孩子的智商比別人差,或比較笨,“慢”只是存在于我們的教育體系里面的必然影響孩子學習的因素?!币簿褪钦f同樣智商水平的同班級的孩子,因為一個9月生而另一個次年8月生,他們的學習效率必然會不一樣。反過來說,“快”的孩子也并不一定代表他們比別人聰明,也可能只是比班上的其他孩子更成熟而已。
英國的一些學校傾向于錄取9月到次年2月出生的孩子。根據英國財政研究所公布的調查報告,8月出生的孩子在學業表現、自信、社交能力、情感發展以及自我控制等方面明顯不如前一年9月出生的孩子表現優秀。報告還表示8月生的孩子在考試中的成績明顯偏低,進入職業學校的概率會比9月生的孩子高20%,進入頂尖學府的概率低20%。研究顯示,8月生和前一年9月生的孩子在同班中的表現差距最大,就算出生月份只是相差小半年,他們在學業上的表現也有明顯的差距。
這些月份小的孩子容易被貼上“有些許學習問題”的標簽。在7歲這個年齡段,8月出生的孩子在閱讀、寫作和數學方面的平均水平會比前一年9月出生的孩子低2.5~3.5倍。理解能力和社交能力的落差導致的失敗經歷造成了孩子的不自信。研究還發現,3~8月生的孩子更容易參與到類似“吸煙”等不良行為中。
相反地,我的一位好朋友從小是別人眼中的“學霸”,從貧困縣考入理想的大學,現在在大學當教授。當他了解了我的兒童發展研究后很感慨地說,他終于理解為什么從小他在學習上就似乎比同學們更輕松。是因為他上學比同齡的孩子都晚了2年。他說自己也很貪玩,但就算不專心也都學得會。就好像三年級的孩子讀一年級的書,在班級上擁有了絕對優勢。別說2年了,年紀小的孩子即使相差1個月也可能有很大的不同。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很多孩子今天無法理解的知識,過幾個月就能輕松掌握。家長自己學習過程中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今天不會的功課過幾年回來看發現都很容易,并不是因為變專心了或態度變好了,而是大腦發育成熟了。
“在教室里面不但有學校體系所導致的天然差距,還有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某些刺激(stimulus)缺位所產生的落差?!?/p>
現在很多孩子從小被保護得很好,吃飯不用自己吃,衣服不用自己穿,出門也不用自己走,再加上電子產品和電視的“加持”,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缺少該有的刺激,導致孩子發展“慢”了,但這種慢并不是真的慢,而是我們把好好的一個孩子給“搞壞了”。正如我父親老劉博士所言:“天下沒有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和老師?!比绻覀儾涣私夂⒆拥陌l展規律,教育孩子的過程就像蒙著眼睛射飛鏢,我們對孩子的付出大概率會打水漂,甚至會產生反效果。孩子“七坐八爬,周歲會走路”是一個不變的自然發展規律,經過兩代人的研究,我們知道1歲以后要關注的是視、聽、動能力的發展:幾歲的能力才能處理幾歲的教材。如果視、聽、動能力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受到該有的刺激,孩子大概率就會有某些能力發展得快,某些能力發展得慢,發展不均衡會導致學習效率低,行為不成熟。孩子自然就會在能力好的方面比較容易專心,在能力差的方面有不專心的現象。
有一個家庭,夫妻雙方都忙于事業,請了位保姆阿姨帶孩子,這個孩子幾乎是一直被阿姨抱在懷里長到3歲,他能不發育遲緩嗎?同樣地,孩子的發展過程中需要的刺激也年年不一樣,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明確的指標:年年不一樣到底是哪里不一樣和怎么不一樣。再聰明、基因再好的孩子,在后天的成長過程中都可能“沒開竅”!當種種因素導致孩子發展落后,落差超出同年級的范圍時,孩子的行為表現和學習效率就會和同齡的孩子不一樣,這會導致孩子表現得不專心。
在后面的章節,我將詳細介紹孩子視、聽、動能力的發展,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才能有計劃地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