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小孩,慢小孩:專注力的誤區、真相與提升
- 劉騁
- 3134字
- 2025-07-09 17:27:32
Dr.劉? 答疑課堂:我們應該讓孩子提前入學嗎?
我父親老劉博士小時候是提早入學的,他是11月份出生的,是班上最小的孩子。他在一、二年級時學習并不困難,但到了小學四年級開始發現很多東西變得沒那么容易理解和吸收。我的爺爺奶奶并不了解教育,以為孩子之前成績一直不錯,后面一落千丈肯定是因為他不努力、沒用心,到了五六年級甚至懷疑孩子是不是早戀了。也因為被家長錯怪,在那個年代的打罵教育之下,他受盡了委屈,一共逃家了15次。
我是10月份出生的,老劉博士一樣讓我提早入學,但因為他對兒童發展規律的了解及研究,他讓我在6歲時就已經具備了8歲孩子的學習能力,在學校學習和行為上與同學相比都比較成熟。就像三年級的孩子學一年級的教材并配合一年級的規范一樣,我在整個求學過程中都很輕松,學習對我來說一直以來都不費勁。
同樣今天都是教育博士,但老劉博士的成長經歷特別辛苦煎熬。小時候老師體罰導致骨頭增生的痕跡至今都留在他手上。回頭看,還好當時爺爺讓他重讀了一年,再加上運氣好碰到好的環境刺激及老師,讓他能考上好中學,之后又得到留學的機會。同樣都是提前入學,卻有著完全不同的經歷。老劉博士還是非常幸運的,但有多少孩子并不是“笨”而是被“不夠成熟”或“還沒開竅”所耽誤?
提前入學意味著什么?
孩子的成長差異可不僅僅體現在班級里年齡相差1年的情況下,甚至是幾個月的年齡差異在認知和行為上也能明顯表現出來。有些老師還有個說法,孩子分為“秋冬季”和“春夏季”,秋冬季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大多聽一次就懂了,而春夏季的孩子可能要多聽幾遍。體育項目也是一樣,春夏季的孩子需要多練甚至是要過一段時間后練,才會出效果。老師其實都知道,在班上年紀偏小或是提前入學的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行為表現都會比較差。因此,這些孩子的學習效率可能較低,導致他們上課容易坐不住,不專心。
根據一項對100名提前入學的學生的調查顯示:只有18%的孩子對學習感興趣,56%的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16%的孩子上課根本坐不住。根據英國財政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 IFS)發布的調查報告,同班中年齡較大的孩子的成績比年齡較小的孩子要好12%。而到了高考階段,差異更為明顯,出生在9~12月的孩子進入頂尖大學的比例比其他人高出25%。所以“出生晚幾天卻要晚上一年學,真是虧大了”的想法并不被數據支持。實際上,那些在班上年齡較大的孩子才是真正獲益的。
雖然以上研究數據是這么說,但也存在個體差異。畢竟還有18%的孩子還是表現不錯,喜歡學習的。所以判斷孩子是否適合提早入學其實很簡單,就看他自身能力夠不夠成熟,能否達到入學的能力標準。這里并不是說看學科能力,而是看學習能力。這也是我常和家長說的,幼小銜接并不是在學科上的銜接,并不是上小學前花幾個月上幼小銜接班把一年級的教材過一遍,而更重要的是能力上的幼小銜接。
能力成熟的情況下,學科教材早一年學和晚一年學并不會在長期發展中顯示出差別,21歲大學畢業的孩子不會比22歲大學畢業的孩子更優秀。但是如果孩子能力不成熟就入學,會導致他學得很辛苦,學習時比同齡孩子更吃力,長期挫敗,被老師和父母打擊,甚至出現厭學心理,最后很自卑、缺乏自信。
所以要成為那18%的人中的一員,我們必須從金字塔的第2層開始。能順利入學的前提條件一定是視、聽、動能力與教材難度匹配,孩子的視、聽、動能力均要發育到一年級的水平,才可能學得會一年級的學科教材和規矩規范。
成熟理論
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阿諾德·格塞爾(Arnold Gesell)是教師出身,多年的教師經驗也讓他對兒童學習產生了興趣。他在美國耶魯大學讀博士時成立的兒童發展中心的最主要研究是成熟理論(maturation),研究所得的結論是:支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是成熟與學習,但成熟是主要因素,學習本身并不能促進發展,只是在適當的時機,當孩子成熟了,學習才會產生。
他著名的“雙生子爬梯實驗”就是讓同卵雙胞胎中的一個孩子從46周大起每天做10分鐘爬樓梯訓練,連續6周;另一個孩子之前不做任何訓練,但從第53周大時開始訓練2周。在第52周時,提前訓練的孩子能熟能生巧地用26秒爬上樓梯頂端,而沒經過訓練的則花了45秒才爬上去。但第55周時,經過2周的訓練,沒有提前訓練的孩子也能迅速地到達樓梯頂端,速度還超過了提早訓練的孩子。
這也是我常問家長的,你是要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當孩子的成熟度到了,家長給孩子的學科知識自然就能被吸收,但當孩子能力還沒有成熟,不斷地讓孩子提前學,家長花費的時間和努力會更多,而對孩子來說,其中受到的挫折一定會影響到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孩子不需要到完全不會的程度才不專心,孩子只要覺得有點困難,他學習的意愿和持久度就會降低;相反地,能力好的孩子雖然并不一定對所有學科都抱有熱情和興趣,但因為他做起來容易,做得也快,他的意愿和持久度就會比較高。
就像這幾年,我們家小女兒幾乎有2年時間沒上幼兒園,也沒有什么機會預先學習拼音和數學,但因為她的視、聽、動能力足夠成熟,就算沒有太多課堂學習的經驗,上小學后她還是能很快地吸收并掌握一年級的知識點,也能遵守上課的規則。關鍵就是她具備了應對學科學習的能力,雖然她5月底出生,是班上偏小的孩子,但我們讓她的能力像班級上年紀更大的孩子一般,她學起來就會輕松。
提前學什么?
因此,如果要提前為孩子做準備,首先必須激發孩子的學習能力,讓孩子更成熟。在確保足夠能力的前提下,另一個重要的準備工作就是讓孩子在學習語文、數學和外語之前掌握金字塔的第3層:足夠的生活經驗以及知識的積累。在這方面,家長需要注意: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不愿意思考,那么他在學科上也不太可能養成思考的習慣。
“讓孩子在生活中積累豐富的經驗,培養他們的思考習慣至關重要!”
現在很多小朋友從小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家長包辦,有時候為了孩子能坐在椅子上好好吃飯,家長一邊用手機給孩子放動畫片,一邊把飯直接喂到孩子嘴里,孩子連自己吃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孩子本能夠學習如何刷牙,但大人幫孩子把牙刷了,把他們學習的機會剝奪了,甚至連衣服鞋子都不需要孩子自己穿。我曾見過一個經濟條件好的家庭,請3個阿姨伺候3個孩子,孩子們個個都被養廢了。
上次一個5歲的孩子來做測評,做完后我讓他把鞋子穿上,他就坐下兩腳一蹬看著我,這行云流水的習慣性動作讓我有點傻眼。我從孩子很小就教她們整理和歸納,從整理玩具到書柜的書如何排列。衣服晾干后我們會放在客廳讓孩子自己來認領,并疊好放回她們自己房間的柜子里。孩子小時候還不會疊上衣,因為難度比較大,步驟也比較多,我們就先從疊褲子開始教,褲子還不行就疊毛巾,從簡單到難。這些生活經驗的積累并不只是要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而是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讓孩子養成整理和思考的習慣。
家長要慢慢地從一個指令一個動作開始教孩子去刷牙、洗臉、上廁所、穿外套、拿書包、穿鞋子,到能用“睡覺前該做什么?”“我們出門前準備好在門口集合”等話引導他們。這時他們就擁有了思考的習慣。如果孩子在生活中都沒有思考的習慣,你看到他們在學習中的“思考”大多數可能只是因為重復練習而產生的做題技巧或套路。
如果這兩層我們都做對了,孩子的基礎能力以及經驗的積累都足夠,銜接學科就非常容易。如果孩子的能力在入學前能達到入學的標準,這時候一年級的教材對他們來說就會輕松容易。有這樣的能力再提早入學才可能是一個不會出錯的選擇。
如果能力沒達到就入學,就很有可能出現跟不上的情況,或者學習進度比較慢。這時為了不掉隊,老師家長會讓孩子重復練習,孩子永遠有大量做不完的習題。那么孩子對學習的態度是不會積極的,學習會成為孩子很重的包袱。長期處于吸收效率低的狀態的孩子不會有成就感,他的世界里只有學習,但又學不好,導致孩子沒有自信和學習興趣。這就是在沒有了解孩子學習能力的狀況之下提早入學可能導致的“欲速則不達”,甚至可能耽誤了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