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那些高度自律的孩子,父母做對了什么?

我想很多家長都應該很向往有個自律的孩子。因為自律的孩子很省心,的確不用管太多。別人家的孩子是不是回家自己會把作業做完?考試前會復習和主動練習?看到成績有起伏會想再努力一把,下次更用心?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該做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標?這么自律的孩子有多少是因為先天的個性?有多少是后天的培養?

其實培養自律孩子的方法論大多還是出自心理學,圍繞著好習慣的養成。谷愛凌在冬奧會取得兩金一銀的優秀成績后,有關她的媽媽和外婆如何培養出一個如此卓越的孩子的相關報道鋪天蓋地。很多人把谷愛凌的成就歸功于她在滑雪、生活和學習上的自律,以及對練習的堅持。多次受傷再站起來重返賽場,每天堅持10小時睡眠,暑假期間回北京學習奧數,被斯坦福大學錄取……這樣的孩子誰不愛!

其實大部分人對此的總結還是離不開“從小要教孩子做什么都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規劃,有奮斗精神”“生活要有規律”“培養好習慣”“建立自信心”“創設積極正面的環境”“多溝通”等千篇一律的觀點。我多年關注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專家對所有的問題的回答基本上都是上面這些答案!孩子不專心怎么辦?孩子打人怎么辦?孩子成績差怎么辦?孩子調皮搗蛋、三分鐘熱度怎么辦?我其實非常認同這些觀點,但是就算家長如法炮制“谷式教育法”,也復制不出來另一個谷愛凌。這些方法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為什么有些有用,有些沒有用?為什么沒有用?這才是家長要了解的。

但是如果我們再次從學習金字塔的視角來看,我們會發現這些所謂的習慣養成的前提條件是孩子,然后才是方法。金字塔的最底層是生理因素,谷愛凌的媽媽、外公、外婆都是運動員,也是國內頂尖學校畢業生。這些先天的遺傳會讓谷愛凌在某些方面贏在起點。這個是很多家長無法復制的,所以不用給自己和孩子太大的壓力?;驔Q定了孩子可以達到的最高點在哪里,這是先天的天花板,后天我們再探討有沒有努力去夠那個天花板。

但后天我們要怎么做才能讓孩子到達這個最高點呢?我們必須看金字塔的第2層和第3層,孩子的能力以及生活經驗的積累。能力和生活經驗會形成一個循環。我測過很多感覺動作能力不足的孩子,媽媽會說孩子不會某個運動項目是因為他沒接觸過。但我們要知道,如果想要孩子的視、聽、動能力跟著他的年齡一直往上提升,這些能力就需要被刺激。如果沒有給予孩子刺激,他的發展就會比較慢。這也就是為什么長時間的網課后很多幼兒園老師都感覺孩子表現出的年齡比實際小的原因,不是孩子長得小,而是他能力發展得比較慢。

谷愛凌的媽媽小時候就帶著孩子接觸各種運動,如滑雪、騎馬、網球、排球等。谷愛凌從小接觸鋼琴、歌唱,參與音樂劇。她在繪畫方面也非常有天賦,曾想過當美術生,冬奧會使用的雪板和賽服也是她自己設計的。媽媽谷燕雖然沒有關于視、聽、動能力的科學理論來支撐谷愛凌的教育,但谷愛凌的外公對詩、琴、畫和運動都非常擅長,這使孩子剛好能得到基層能力發展需要的種種刺激。

這些生活經驗的積累刺激了孩子能力的提升,同時能力的提升也讓孩子吸收的過程越來越有效率。效率高又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了成就感,也就更渴望去學。這個正向的循環就產生了。當能力強且生活經驗豐富時,孩子就具備了足夠的語言能力、理解能力、社交能力,完成課業就變得容易了。底層能力提升了,學習好是順理成章的事。

如何有技巧地“逼”孩子?

谷愛凌媽媽谷燕說自己不強迫孩子,但其實是“逼”的方式非常有技巧。她有意識地帶著孩子接觸各種運動,有意識地讓孩子回北京學習奧數。當谷愛凌回北京學習奧數的時候,她一開始也聽不懂,但因為能力夠所以學得快,只要有適當的引導和輔助就比較容易跟上。運動受傷的時候,媽媽的“逼”也是用金字塔頂上的“家庭教育”層,給予孩子正向的價值觀,教孩子碰到困難的時候應該怎么想,引導孩子設定明確的目標并給予支持,簡單來說就是“逼”得非常“高級”。當給孩子樹立這些價值觀之后,她底層的能力、經驗都會讓她在成長的過程中更有可能成功,她就會看到她離這些夢想越來越近,她就更有底氣去克服困難,堅持做下去并達到目標。也是我們所謂的自律!

谷愛凌之所以能夠成功絕對和基因有關,但是從中我們也能看到后天的努力,不管有意還是無意,谷媽媽的教育方式其實是非常科學的,符合孩子的發展。她并不是做對了學習金字塔上的哪一層,她是把金字塔上的每一層都做到位了,所以孩子才會有今天這樣的狀態。

又有家長會有顧慮:這樣的教育方式在目前的情況下實在不容易實施,孩子下課時間那么晚,功課量又大,用這樣的方式通過層層刺激螺旋式地提升孩子的各種能力,讓孩子從內心做到自律,非常麻煩。家長能不能逼他自律點?能不能幫他定好目標,安排好時間及日程?只要孩子每天照著做,這樣是不是也可能有效果?

這個問題又回到了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主義心理學的分歧點。行為主義學派認為人的意識可以被外在的刺激影響,認知學派則認為人的行為是由認知的過程決定的。如果我們和孩子一起設好目標,通過獎勵和懲罰為孩子培養“自律的習慣”是不是也可以呢?答案是,可以不可以取決于孩子行不行。

這種“逼”出來的自律能不能有效果主要是看孩子能不能讓你“逼”,這不是家長決定的,也不是孩子決定的,是能力決定的。不管是用行為訓練的方法還是用提升孩子認知的方法,最后成功的關鍵是要看到自律的結果。如果孩子個性聽話、能力好,家長逼得緊所形成的這種自律,會讓孩子看到自己因為這樣的付出有更高的成就,可能會成為一個正向的循環。

很多家長用同樣的方法把孩子逼得很緊,可是孩子的能力和同齡的孩子落差大,這時候就算孩子很聽話自律,沒看到成果的時候也只會讓他感到“付出了卻沒結果”,最終只會造成孩子的不自信、壓力大,自律的正向循環也就被打斷了。這時候如果我們還是沒意識到能力的重要性,還不斷地和他說:“你行的!你只要努力練習就可以的!自律點,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那么就算個性再好的孩子到了中高年級經過長時間的挫折,也一定會開始反彈,再怎么說,也不容易自律起來。我們聽到過那種突然奮發圖強,變得很自律而“逆襲”的孩子的故事,是因為這些孩子的基礎能力本來就一直存在,沒有差過。只是生活或學習經驗導致他們暫時頹廢,但當他們想通了金字塔上層的東西后,下層的能力以及基因就會成為支撐他逆襲的主要支柱。

自律還有一大部分來自孩子的個性。我們家二女兒的個性與老大、老三相比,更加嚴謹、勤奮、努力。她從小遵守老師的要求,是大人所講的“自律”的孩子。其他兩個孩子就比較隨性,很多時候會看心情來做事,在態度上就沒有老二那么認真。同一個家庭長大,同樣的父母,但孩子的個性截然不同。

個性會不會影響行為?一定會,這是孩子的個別差異,但從做家長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給予的是:①讓每個孩子都有足夠的能力,不管他們做事態度如何,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是學得輕松容易的,讓他們從這些經驗中獲得自信。如果孩子的能力不夠,做事學習都很困難,這時要求孩子自律根本是天方夜譚。②給孩子樹立相應的價值觀。這里我們不討論價值觀的對錯,因為每個家庭都不同,而且家長對每個孩子都可能不同。我就常常會對二女兒說“做事情不要那么認真,差不多就好”,因為我可以看到她對自己要求高,再加上視覺型孩子的固執,會讓她在很多時候特別緊繃,但對老大、老三,我就常說“做事要認真點啊”。

所以自律并不只是習慣的養成。什么時候孩子會看起來很自律?是當孩子做事做得來、做得輕松,同時又在做這件事上面能找到價值,可能是做得比人家好、高分,可能是得獎,等等。當孩子有了自己的目標,也愿意為自己的目標付出時,我們就會覺得孩子是自律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海县| 新化县| 兴和县| 洛宁县| 会昌县| 永吉县| 惠州市| 黄梅县| 任丘市| 永善县| 来安县| 佛学| 镇康县| 平度市| 基隆市| 光山县| 长治市| 宜州市| 安图县| 辰溪县| 紫阳县| 龙里县| 高阳县| 安庆市| 砚山县| 柏乡县| 长海县| 大丰市| 高唐县| 许昌县| 盈江县| 凤冈县| 宜良县| 丹巴县| 饶平县| 朝阳区| 铅山县| 蒲江县| 芦山县| 新龙县| 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