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經濟學入門:清晰思考、告別偏差的83個知識
- 賈潤英
- 1145字
- 2025-07-09 17:19:24
03 為什么看起來簡單的題不一定能做對?
直覺思維
直覺思維是一種快速的、沖動性的思維,建立在個人直覺的基礎上,不經過推理和分析的過程,可以迅速得出答案,但也極有可能產生錯誤。
如果你沒有答對這個問題,不要沮喪和懊惱,也不必懷疑自己。這是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與決策專家肖恩·弗雷德里克在共同研究判斷理論時,開發的一項認知反應測試。成千上萬的美國大學生參加了這一測試。在一般的大學中,有80%的學生答錯了這道題,即使是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知名大學的高才生們,正確率也沒超過50%。
我們是真的不會計算這道題嗎?肯定不是!當正確答案被公布的那一刻,多數人都會恍然大悟,立刻就知道自己錯在什么地方了。可是,為什么剛剛看到這個問題時,我們未能按照數學邏輯推算出正確的結果呢?
丹尼爾·卡尼曼認為,人類的思維由兩個系統構成,即系統1和系統2。

當我們遇到“14×26”這一乘法算式時,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知道答案肯定不是400或200,這是系統1憑借過往的計算經驗告訴我們的信息。想要算出準確的答案,必須拿出紙筆,一步一步地進行運算并檢驗,最后才能確定結果是364,這就是系統2進行的“慢思考”。
遺憾的是,大腦在處理信息時并不會直接使用系統2;相反,它的默認狀態是系統1,總是對信息進行簡單、快速、粗暴的處理,傾向于用最節省認知資源和能量的方式運作。
這是進化保留下來的生存機制,人類的大腦一天所需要的能量占總能量的20%,系統2的理性思考對大腦資源的消耗非常大,只要一動腦子,資源消耗就要增加10%~15%,而系統1的耗能極低。在遠古時代,保存能量對于人類生存是必要的,為了更可能存活下來,大腦能偷懶就偷懶,能不動就不動。這種惰性本能和對認知資源的極度吝嗇,使得人們在遇到問題時,總是習慣性地依靠直覺來思考,故而做出不少愚蠢的決策。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面對“棒球棍與棒球”的題目時,即使是那些智力超群的高才生也會算錯了,因為他們的大腦與普通人一樣,每個人都是“認知吝嗇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