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別拖拉磨蹭:不逼不催,5步讓孩子自主自律
- 侯沁舲
- 2871字
- 2025-07-11 16:27:18
第一節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沖突,大多是認知偏差惹的禍
在生活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認知偏差其實是隨處可見的。
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我家的氣氛常常是大人苦惱、孩子委屈。很多時候,我覺得我是在非常耐心地告訴女兒這道題做對了或者做錯了,并且輔導她應該怎么解題,但孩子總覺得我太嚴肅,委屈巴巴地跟她媽媽告狀,輔導孩子寫作業的結果往往都是不歡而散。
為什么會這樣呢?其實,這是因為我們和孩子之間存在認知偏差。
父母認為的和孩子認為的之間,存在偏差;父母認為的和事實之間,也存在偏差。但我們常常會忽略這些偏差,掉進在心理學上被稱作合理化的陷阱。
合理化是人類心理上的一種自我防御機制:即使現實和我們的認知與期待不符,我們依舊會千方百計地證明自己的認知是合理的,換句話說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而找各種理由。
“雙標”[1]其實就是合理化的一種體現,例如孩子玩手機是玩物喪志,大人玩手機就是在工作;孩子發脾氣是態度不好,大人發脾氣就是釋放壓力……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在這些情景中讓自己的行為合理化,而無法看見孩子真正的需求。
01 看見結果和過程的沖突,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朱迪思·斯梅塔娜認為,父母與孩子的沖突與雙方認知方式的差異有關,尤其是在孩子的兒童階段和青少年階段。[2]
在兒童階段和青少年階段,孩子的認知思維開始從具體運算過渡到形式運算,在這一階段,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開始得到發展,個體的獨立自主性也在慢慢增強,他們不再盲目地服從于父母的權威。
但是,由于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得還不成熟,他們不可避免地會在邏輯判斷上出現一定偏差,導致他們在與父母的溝通交流過程中產生摩擦沖突。
摩擦沖突的結果就是,父母是憤怒的,孩子是不理解父母的。
家長和孩子之間有沖突分歧,在家庭教育中是比較常見的。因為年齡代溝是客觀存在的,所以雙方有著不同的價值觀、生活經驗和對問題的看法。
例如,關于孩子學習這件事情,我們關注的往往是結果,也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我們認為只有學習成績好,孩子將來的人生才可能更加順遂;而孩子關注的則是過程,他只想著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能不能開心些,可以不可以少寫點作業,多玩一會兒。
對于家長和孩子的關注點不同的問題,我在工作時曾采訪過很多家長和學生。我問他們選擇來我們這里學習的原因是什么。
大部分家長回答的都是:學習效果不錯,孩子的成績有了明顯提高。
當我問學生同樣的問題時,他們回答的則是:我喜歡某個老師,他講課很有意思;我喜歡某個老師,他作業留得不多。很顯然,孩子們關注的是學習的過程。
從家長和孩子的關注點,我們還可以看出:家長在意的是長期利益;而孩子在意的是眼前利益。也就是說,家長關注的是對將來的影響,而孩子關注的則是當下的體驗。
大多數家長認為,如果孩子很少寫作業,或者每天不寫作業,那么考試成績很可能不會太好。好的成績,大多是依靠平時的練習和學習積累得來的。
但孩子并不這么認為,他們覺得作業太多了,自己會很累,很辛苦;而家長口中所謂的為了他好,就是只關心他的學習成績。
孩子難道不明白,現在好好學習對將來是有好處的嗎?
他們肯定是明白的,可是對孩子來說,將來太遙遠了,讓一個孩子為了遙遠的將來改變現在的行為,是很難做到的。這需要非常強的自控力,而大多數孩子并不具備這樣的自控力。
在跟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每次在說出那句“我是為了你好”時,都是充滿正義的。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從長遠的角度來說是對孩子有好處的。
當然了,我們的出發點沒有錯,只是我們可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對孩子來說,他現在最想要的是什么。是“為了你好”嗎?
很顯然不是的。否則家里就不會因寫作業的事情而每天雞飛狗跳了。
我們可能會習慣性地將學習成績視為孩子成功的關鍵,因此常常以“為了你好”來對孩子施加壓力,要他們按照我們制定的規劃去好好學習。
然而,孩子真正需要的,可能不是這種以成績為導向的教育方式,而是在生活中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02 拋開刻板印象,才能發現孩子的變化和成長
無論是在咨詢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聽到一些父母說:“我家孩子是怎么想的我清楚得很,他以前就是這樣的!”甚至我自己,也會不經意地預判孩子的想法。
孩子之前有幾次一邊吃東西一邊寫作業,后來我就會在她每次寫作業前跟她說:“寫作業要認真,不準一邊吃東西一邊寫作業!”盡管孩子當時并沒有打算在寫作業時吃東西。
你看,我們對孩子的習慣性認知往往是慢慢積累起來的,是孩子之前的行為和表現給了我們預判的基礎條件——因為孩子之前是這樣的,所以我們習慣性地認為孩子現在也是這樣的。這種習慣性認知,就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對某一類人或事物過于簡單化和固定化的認知和評價。我們對人或事物的刻板印象不一定是錯誤的,并且有80%的可能是正確的,這些刻板印象都來自經歷積累,是長期形成的一種慣性思維。
我們的身體基本由大腦來控制,大腦每天都在高速運轉,為了節省思考時間,大腦會對一些行為線索形成特定的工作模式,一旦產生了某種特定指令,大腦就會省略思考步驟,直接開始對應的工作模式。
例如,我們都知道在圖書館,要輕聲走路、禁止喧嘩,只要進入這樣的環境,我們的大腦就會自動調節我們的行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行為習慣。習慣讓大腦節省了思考時間,自然而然地做出了決策。
刻板印象就來源于這樣的思維慣性。狼來了的故事,可以看作刻板印象形成的過程,孩子在第一次說“狼來了”時是在說謊,在第二次說“狼來了”時還是在說謊,當孩子第三次說“狼來了”時,村民就已經對孩子的言行產生了刻板印象,認為孩子依然在說謊,大家都沒有再相信他。
狼來了的故事告訴我們,雖然刻板印象不一定都是錯的,但我們不能被刻板印象所左右。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對孩子有刻板印象,但不能因刻板印象而對孩子的言行做習慣性預判。刻板印象之所以容易造成認知偏差,就是因為它是固化的、慣性的,很有可能會使我們看不到孩子的改變。
因此,在家長的認知偏差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當孩子發生改變時,家長可能因對孩子的刻板印象而忽略了孩子已經發生的變化。如果我們一直用習慣性認知去評價和對待孩子,那么我們往往會讓孩子感到委屈和被傷害,讓孩子認為父母既不理解自己也看不到自己。
刻板印象雖然不一定是錯誤的,但也有誤傷的可能,在家庭教育中,刻板印象帶來的傷害可能會對孩子的積極性產生非常大的負面影響。這就是刻板印象最大的弊端。作為父母,我們尤其不能被刻板印象所左右。
以孩子玩手機為例,如果孩子確實只是借用手機查閱了資料,那么我們認為孩子在偷偷玩游戲的刻板印象就會傷害孩子,打擊孩子的積極性,這可能會讓我們錯過一個讓孩子變得更好的機會。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有意識地調整自己對孩子的刻板印象,允許孩子發生變化,及時發現孩子已經發生的變化,不要讓刻板印象先入為主地代替自己對孩子進行評價。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大多是與每個人對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不同態度有關的,我們在解決矛盾時,實際上就是在調整或糾正對不同事情的看法。只要我們在行為發生時,給自己察覺和思考的時間,先慢下來,別急著釋放情緒,我們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很多誤區,也就能減少很多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