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鈍感力:不要什么都往心里去
- (日)加藤諦三
- 12字
- 2025-07-11 16:27:47
第1章
為何你總是那么敏感
敏感的大腦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艾倫·朗格提出:“情緒的產生基于大腦對信息的選擇性捕獲。”
她認為,敏感的人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實際情況也的確如此。敏感的人會經歷各種事件,并誤認為自己對這些事件的判斷和感受都是真實的。
其實事實并不總是如此。即使客觀事實保持不變,當我們的主觀認知發生變化時,所謂的“客觀事實”也會發生改變。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接收新信息的過程并不復雜,不過是大腦檢索已經掌握的知識,并從中尋找答案的過程。
20世紀初,美國行為心理學家約翰·沃森宣稱,孩子可以通過訓練形成條件反射。例如,當一個孩子在和兔子玩耍的時候,測試人員在旁邊故意發出“咚”的一聲巨響,接受實驗的孩子從此以后便會對兔子產生畏懼心理。
然而,只要再讓兔子溫柔地靠近孩子,讓孩子慢慢適應,他就會逐漸喜歡上這只兔子,而不再感到害怕。實驗證明,通過這種“逆向操作”可以消除孩子對兔子的恐懼心理。
在上述實驗中,兔子還是那只兔子,但是孩子對兔子的認知卻發生了變化。兔子從可愛的動物變成了可怕的動物,可后來又變了回來。
生活中也是如此。在公司里,領導也還是那位領導,但是如果你的主觀想法發生了改變,那么對你來說,你的領導就會變得判若兩人。
對于領導的同一句話,心理脆弱的員工和心理健康的員工的看法會截然不同。即使是面對同事、上司或下屬,過于敏感的人和鈍感的人其看法也是不一樣的。
比如,我認識一位情緒敏感的小A同學。他是職場新人,沒有太多的工作經驗,對目前的工作環境不太熟悉,對自己在這一年中的業績表現也不太滿意。在公司里,他一直都很自卑。部門領導隨意的一句玩笑話也會被小A同學視作對自己的嘲弄。也就是說,當情緒敏感的人以受害者的心理看待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就會認為:“我被人耍了。”
我們要提防這種不經意的“外化”,也就是我們不要一廂情愿地將心中所想當作現實。
反之亦然,對于同一個員工(小A同學),如果領導的看法發生了改變,那么小A同學在領導心中的形象也會隨之改變。
在現代職場中,沒有鈍感力的領導也不少。有的員工與前任領導相安無事,沒想到新來的領導卻是一位情緒敏感的人。那么,這位新領導就會抱怨:“這么差的團隊,讓我怎么帶?我根本無法開展工作!”說不定他還會跑到上級領導那里瘋狂“吐槽”一番呢!
速效情緒脫敏膠囊
● 只是一句玩笑話,可別太當真。
● 事實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不要一廂情愿地將心中所想當作現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