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諧管理理論:創建可能的新世界
- 席酉民 韓巍 葛京 劉鵬等
- 3065字
- 2025-07-04 13:28:05
2.3 和諧管理的理論假定及原型
總結和諧管理的基本思路“問題導向”與“雙規則機制”,以及由此產生的和諧管理的基本概念(和諧主題、和則、諧則),我們可將和諧管理定義為“組織圍繞和諧主題的分辨,以設計優化的控制機制和能動致變的演化機制為手段提供問題解決方案的實踐活動”,簡單說來,即圍繞和諧主題的雙規則問題解決學。其中,“問題導向”表明了組織存在是為了解決一定問題,即具有目的性;而雙規則中,無論是“設計優化的控制機制”還是“能動致變的演化機制”,都說明組織的問題(或任務)是通過人的行為解決的。因此,我們認為和諧管理理論的適用范圍是“通過人的行為實現其目的的組織系統”,簡而言之,即有人參與的系統。和諧管理理論不適用于純粹的自然系統。下面我們重點討論和諧管理的理論假定及原型。
2.3.1 和諧管理的理論假定
本節討論的假定(assumption)并非待檢驗的假設(hypothesis),假定也稱為假說、前提假設,它是指某一理論體系賴以建立的邏輯起點、獨立的視角或基本理論前提,往往表現為基于常識性的少數幾條設定(類似于公理)。這類典型的假定有微觀經濟學中理性的“經濟人”、效用最大化假定等。這里討論的假定是對和諧管理理論整體的設定和看法。
和諧管理理論的理論硬核可簡單表述為:管理活動的目的是圍繞組織目標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和諧主題存在及意義),一定的問題或任務總可以通過“設計優化的控制機制”和“能動致變的演化機制”雙規則的互動耦合有效解決(和則、諧則存在及意義)。前者是管理學中廣為認可的觀點,后者則包含三層內涵:①“設計優化的控制機制”是一類處理組織問題(任務)可行的方法,但并非方法的全部(即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且存在其他方法);②“能動致變的演化機制”同樣是一類處理組織問題(任務)可行的方法,但并非方法的全部;③一定的管理問題或任務總能找到可行、滿意的“設計優化的控制機制”與“能動致變的演化機制”組合解決方案。以上三個內涵成立的條件如下所述。
首先,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人不能實現對客觀世界的完全自由設計,即人不能夠對所有問題都采用建構、設計的解決方式,但在那些擁有相對充分知識的領域內,人們能夠通過“設計優化的控制機制”解決問題。人的有限理性保證了“設計優化的控制機制”是可行但不完全的。
其次,“能動致變的演化機制”是人們通過其積累的知識、經驗、直覺等對問題給出有目的地應對的方法?!澳軇又伦兊难莼瘷C制”在理論上似乎能夠應對一切問題,但同樣是因為人的有限理性,人難以駕馭大量缺乏規制的“能動作用”,或者此類方法是低效的。這樣“能動致變的演化機制”也因人的有限理性保證了“能動致變的演化機制”是可行但不完全的。郭士伊、席酉民(2004)曾專門對人性假設做了系統的研究,認為組織中的人是由其經濟屬性、社會屬性、文化屬性和智能屬性共同構成的智能體。“能動致變的演化機制”主要來自其蘊藏在大腦中的智能屬性(可以學習、創新、快速反應)。
內涵③也同樣包含豐富的內容:第一,“設計優化的控制機制”與“能動致變的演化機制”的分類是相互獨立且完備的分類方法(獨立性、排他性);第二,管理問題肯定存在不唯一的解決方案組合(可行性、多樣性);第三,在眾多解決方案中,總存在著管理者滿意的方案。從前文對其表現形式的分析,我們得出了“設計優化的控制機制”與“能動致變的演化機制”相互補充而且構成一對獨立且完備的作用機理的結論。“設計優化的控制機制”和“能動致變的演化機制”本質上是通過人的兩類行為(被動遵循與主動選擇)實現的,如果人的行為有且僅有這兩類,那么就保證了和諧管理雙規則機制是相互獨立且完備的分類方法,對于這個問題深層次的解答來自哈耶克對人的行為的認識:“人不僅是一種追求目的(purpose-seeking)的動物,而且在很大程度也是一種遵循規則(rule-following)的動物?!薄霸O計優化的控制機制”與“能動致變的演化機制”各自的可行性與互補性保證了組合方案的可行性和多樣性。人的有限理性以及組織在特定問題上的限制,使得管理者表現為追求“滿意解”。
歸納以上分析,和諧管理理論的假定如下。
假定1:管理活動總是為了解決特定問題或完成特定任務而開展的,而且一定的管理問題或任務總是受到目標、資源、成本、時效要求等內外部環境相關要素的約束。
假定2:組織中的人是有限理性的“智能體”。
假定3:人不僅追求目的,而且遵循規則。
這些假定都是管理學、行為理論中得到廣泛認可的知識(智能體理論的基礎同樣來自成熟的行為學和心理學理論),假定的正確性有效地保證了和諧管理理論的基本內容的有效性。
2.3.2 和諧管理理論的理論原型
整合和諧管理理論的基本框架和其在管理實踐中應用的模式、過程等,可以得到和諧管理理論的基本原型(見圖2-5)。

圖2-5 和諧管理理論的基本原型
首先,環境(Environment,E)、組織(Organization,O)、領導(Leadership,L)三方面要素是和諧主題的來源,根據EOL我們可以得出組織的戰略,并經領導的選擇性注意判定組織的和諧主題。
和諧主題一旦確定下來,根據和諧管理理論的假定,我們總能找到相應的和則(HP)與諧則(XP)解決方法的組合,圍繞和諧主題的和則與諧則的互動耦合(HC)就形成了和諧機制及相應的運行狀態(HeXie,HX)。此時,組織應該具有良好的組織績效(Performance,P)(這是任何管理方法都追求的目標)。
圖2-5中的圓圈分別表示圓圈內所包含要素的一致性,這構成了和諧管理理論的主要規律。這些圓圈體現了如下設定、定義和假設,它們是上述管理過程的內在理論支持。
設定1:如果“戰略和EOL一致”,則組織所選擇的戰略方向是正確的。
設定2:如果“和諧主題與戰略(及EOL)一致”,則說明和諧主題選擇是正確的,也即組織在特定階段的管理重心定位是準確的。
設定3:如果“和則、諧則與和諧主題一致”,則說明該階段管理系統比較完善,管理比較到位。
定義1:如果組織實現了三個設定的一致性,即“戰略和EOL一致”“和諧主題與戰略(及EOL)一致”“和則、諧則與和諧主題一致”,則稱組織管理是和諧的。
假設1:如果管理系統比較完善且管理比較到位,那么組織的和諧主題能夠得到有效實現。
假設2:如果組織管理和諧,那么組織能夠產生良好的績效。
設定1、設定2、設定3是根據已有理論知識做出的判斷和推理,不需驗證。一般而言,組織的戰略是其領導根據環境與組織決定的,暗含了這三者之間的一種內在一致性,因此,如果戰略和EOL一致,那么可以判定組織所選擇的戰略是正確的。同理,和諧主題仍然是領導根據戰略結合環境與組織的情況決定的,因此,和諧主題如果與戰略(及EOL)一致,那么我們可以判定和諧主題的選擇是正確的。和則、諧則是為實現和諧主題而設計的,三者一致,說明管理到位且系統完善。
假設1是和諧管理理論的核心內容,和諧主題能夠通過和則、諧則及其互動耦合實現,這是和諧管理理論的主要設想,需要實證證實,當這三者達到一致時,和諧主題能得到有效實現。假設2是和諧管理理論整體上成立的必要條件(對管理理論有效性的最根本的檢驗是組織績效),自然需要實證檢驗。根據定義1的不同一致性(一致與否)的組合,還可以得到其他7種管理實踐情形,我們據此已提出了相應的7個假設,通過這些假設的實證,可以對組織管理進行和諧管理診斷和初步分析,為理論應用提供工具。我們曾通過實證和大量案例研究發現假設1和假設2是成立的,大量管理實踐也在不斷背書這些假設,目前我們還在繼續進行更多的經驗研究。
從圖2-5可見,和諧管理理論的目的是實現組織的戰略。按照安東尼(Anthony,1964)將組織控制體系分為三個層級(戰略規劃、管理控制和任務控制)的分類方法,和諧管理理論屬于管理控制層級,其目的是保證戰略的有效執行,從而實現組織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