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廟會將至,函谷關內熱鬧非凡,攤販的吆喝聲、孩童的嬉笑此起彼伏。尹喜望著熙熙攘攘的人群,轉身向老子問道:“先生,趕廟會的人如此眾多,這與信仰究竟有何關聯?”
老子站在城頭,目光掃過下面掛滿祈福紅綢的古樹,緩緩道:“廟會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眾生百態。有人來求子求福,有人來求生意興隆,有人只為湊個熱鬧。信仰藏在每個人的所求里——求福者信神明庇佑,求利者信時來運轉,看熱鬧者信人間煙火有趣。正因追求與信仰不同,有人跪在神像前虔誠叩首,有人卻在人群中擠來擠去只為搶塊糖糕,人與人便顯出了差別。”
尹喜若有所思:“可世人總愛相互贊美或貶低,這又是為何?”老子指著城下兩名因攤位爭執的商販:“你看他們,吵得面紅耳赤,此刻眼里對方惡如仇敵。但昨日他們或許還互相恭維,求對方行個方便。贊美與貶低、恭維與呵斥,不過是人心的兩面,就像翻書一樣,瞬間就能轉換。美與惡的界限,又能相差幾何?不過是一念之間罷了。”
“那百姓與統治者的關系呢?”尹喜追問。老子望向遠方層疊的山巒:“就像這山下的河水與渡船。百姓敬畏統治者的權勢,可統治者何嘗不害怕百姓的怒火?水漲船高時,船借水勢前行;水怒掀船時,再堅固的舟也會傾覆。未來如何,誰又能提前看清?”
此時,廟會的喧鬧聲更盛了,有人敲鑼打鼓,有人歡呼喝彩。老子卻背手退回石屋,倚著斑駁的土墻嘆道:“你聽,眾人吵吵嚷嚷,如同廟會上對席拼酒的食客,又像春日登上高臺,被美景迷得忘乎所以。可我獨愛這份淡泊,像襁褓里尚未學會嬉笑的嬰兒,對這熱鬧既不向往,也不排斥。這世間的紛擾,常讓我覺得疲憊,卻又深知該堅守本心。”
尹喜看著案上老子簡樸的行囊,輕聲問:“為何眾人都在追逐財富,先生卻安于清貧?”老子笑著擺擺手:“我這愚人的心啊,迷迷糊糊。看那世人,個個把自己裝扮得光鮮奪目,四處炫耀;行事時精明算計,分毫必爭。而我只愿活得淳厚些、寬容些,內心像大海般容納波濤,任潮起潮落永不停息。他們求利,我‘求道’,看似格格不入,實則只因我將信仰與使命看得比天大啊!”
暮色漸濃,廟會的燈火星星點點亮起,尹喜望著老子在燭火中沉靜的身影,終于懂得:信仰不同,人生的道路便截然不同,而眞正的堅守,往往藏在這看似“愚笨”的淡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