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究竟如何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
- 老子就是這樣的
- 近全
- 791字
- 2025-07-06 01:24:38
深秋的函谷關,落葉鋪滿青石板路。尹喜捧著一卷新抄的竹簡,向老子請教:“先生,如今,究竟如何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
老子輕撫案頭古樸的陶壺,緩緩開口:“若想追尋聖人之道,首先要懂得取舍。你看那轉瞬即逝的流行之物,就像夏日的蟬蛻,看似新奇,實則很快就會被遺棄。若一味追逐這些容易淘汰的知識與技術,反倒會迷失根本。唯有舍棄浮華,留存眞正能滋養人心的智慧,百姓才能獲得長遠的益處,就像農夫舍棄秕谷,留下飽滿的種子,來年方能收獲百倍的糧食。”
“可世人常講義氣,為何反倒成了阻礙?”尹喜皺眉問道。老子望向窗外相互攙扶的老者,說道:“義氣本是好事,但若是僅憑意氣用事,就像脫韁的野馬,看似灑脫,實則容易傷人傷己。眞正的胸懷,應如山谷般包容,容納萬物卻不張揚。當人人都能放下沖動,以平和之心相處,百姓才能休養生息,就像歷經風雨的樹木,在寧靜的土壤中慢慢扎根。”
“那工匠精神又該如何提倡?”尹喜追問道。老子拿起案上一把精心雕琢的木梳,指著梳齒間細密的紋理:“你看這梳子,匠人花費數月打磨,每一道刻痕都飽含心血。如今世人被利益驅使,做事只求速成,就像用泥水捏的器皿,看似成型快,卻經不起時間考驗。當人們重拾工匠精神,專注于品質而非利益,那些為了私利偷盜、損害家國的行為,自然就會減少,因為他們明白,眞正的價值在于用心打磨,而非貪圖一時之快。”
見尹喜認眞聆聽,老子語重心長地總結道:“但這些道理,終究難以窮盡聖人之道的全貌。究其根本,是要讓事物顯現眞實的面目,回歸原本的狀態。就像溪水褪去泥沙,才能清澈見底;人若能減少私心與低級欲望,像通透的明鏡般洞察世事,再貫通古今的學問,以史為鑒,自然能少走彎路,遠離過失。”
尹喜豁然開朗,鄭重地將竹簡攤開,把這番教誨一字一句記錄下來。暮色漸濃,函谷關內的燈火次第亮起,他望著窗外的萬家燈火,暗暗下定決心,要將聖人之道傳播開來,讓百姓都能過上安寧祥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