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黃老邪的影評
- 港島:我靠每日情報玩轉娛樂圈
- 西門不是大官人
- 2098字
- 2025-07-19 23:45:54
【每日情報】的消息推送,讓趙啟東吃了一顆定心丸。
32萬港幣的首映票房,與他的推算差距不大。
《活埋》雖然沒能獲得10月29日這一天的港島電影市場單日票房冠軍,但是作為一部新人作品,能夠排名第二,也很不錯了。
排名第一的《沖鋒車》,是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由王鐘自編自導自演,主演還有鄭則士,是一部寫實題材警匪片。
王鐘是邵氏大導演張徹的弟子,另外他還是姜大衛的表兄。
不過,在邵氏電影公司的體系中,王鐘排不到一線,這部《沖鋒車》也質量平平,因此成為與《活埋》平分檔期的犧牲品。
史鴻卓雖然迫于無奈,匹配了《活埋》在金公主院線的上映檔期,但是在排片上還是動了一些手腳,看似在邵氏院線自營及合作的35家戲院中,安排了20家放映《活埋》,但是排片的戲院都是偏遠地區的中小戲院,港島、九龍核心城區的重點戲院的排片,都給了《沖鋒車》。
這也是《沖鋒車》能在排片戲院比《活埋》少的情況下,首映票房卻更高的根本原因。
當然,《沖鋒車》的主演王鐘、鄭則士等人的名氣雖然不大,但也算是大銀幕熟面孔,《沖鋒車》又是一部主流動作片,上映初期獲得更多普通觀眾的青睞,可以理解。
從【每日情報】獲得的信息,無法和戚美珍等人分享。
午夜場散場之后,因為大家天亮之后都還要工作,沒有再多留,各自散去,回家休息。
趙啟東和戚美珍也一起回去,因為距離不遠,沒有打的士,選擇步行,沒有遇到什么意外。
回到家,先后洗了澡,躺到床上,沒有做那事兒的興致,戚美珍枕著趙啟東的胳膊,對他說了一句:“你的這部電影拍得很好,票房肯定不會差,放心吧!”
趙啟東“嗯”了一聲,在她的額頭上親了一下,拍著她的后背,哄她入睡。
趙啟東自己也很快入睡。
第二天一早起來,下樓晨跑完,買早餐的時候,順便在路邊的報攤,把港島銷量前五的報紙都買了一份。
回到樓上,戚美珍已經起床,在衛生間洗漱,趙啟東把早飯在餐桌上擺好,等著戚美珍出來吃的時間,快速翻看報紙。
按照常理,敬業的影評人,都會在看過午夜場首映之后,就立即把影片寫出來,立即交給報社付印。
當然,真的做到這一點的影評人不多。
除非某一部電影特別得某位影評人的喜愛,才會這樣連夜寫稿。
一般情況下,都是首映日的第二天,影評才會出現在報紙上。
趙啟東雖然已經得到【每日情報】的消息,得知了今天《活埋》的首映票房,以及與同檔期其他影片的票房對比,對影片的上映情況有了底,應該淡定下來。
但是事到臨頭,仍然難免關心則亂。
在《星島日報》、《東方日報》上都沒有看到有關《活埋》的影片,這算是在趙啟東的預料之中。
翻看最后一份《明報》的時候,在娛樂版的影評專欄,意外看到了黃沾的署名文章,正是有關《活埋》。
黃沾、倪匡、蔡闌,還有金庸,被并稱為“港島四大才子”。
這個稱號指的是他們四個的文學成就,金庸寫武俠小說;倪匡寫科幻小說,寫劇本;黃沾寫歌填詞,寫《不文集》那樣的黃段子;蔡闌寫影評、做監制、寫游記、做美食,在港島文壇聲聲名赫赫。
趙啟東和黃沾也算有點淵源,因為黃沾被聘請在無線藝員訓練班講授司儀課,也算是趙啟東的老師。
趙啟東沒想到,黃沾竟然在《活埋》的首映午夜場,就看了這部電影,還連夜寫了影評,發表在今天的《明報》上。
《明報》作為港島發行量排行前三的大報,日發行量超十萬份,讀者多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知識分子。
其實《明報》的讀者,和《活埋》的目標觀眾,重合度不高,因為知識分子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看電影主要選擇文藝片,對《活埋》這樣驚悚類型的商業片沒有什么興趣。
但是,黃沾的個人影響力,卻不僅限于知識分子,性格豪爽闊邁的他,嬉笑怒罵皆是文章,和什么人都能做朋友。
趙啟東不知道的是,黃沾之所以能在《活埋》的首映日,就為它寫這篇影評,是出于劉芳剛的請托。
劉芳剛雖然沒有從《活埋》中拿一分錢,卻是影片正兒八經的監制,名字是寫在宣傳海報上的,當然要為影片盡心盡力。
他在無線藝員訓練班做了這么多年班主任,和黃沾合作過多次,有著不錯的交情。
所以在《活埋》定檔之后,就專門打電話給黃沾,請他寫一篇影評,幫助宣傳。
黃沾雖然也寫影評,但只是偶爾為之,而且立場十分中立,從不接受請托寫軟文。
“讓我寫影評可以,但是我可不會刻意說好話,電影是什么樣我就怎么寫,拍得好了我就夸,拍得差了我就罵,我可要先和你說好!”
“沒問題!我只提醒你一點,這部電影是第十期無線藝員訓練班的學員拍的,所有參與者都是二十來歲年輕人,這是他們第一次拍電影,你寫影評的時候,能記住這一點就行!”
“我明白你的意思,年輕人第一次拍電影,不成熟有失誤很正常嘛,讓我不要罵得太狠是吧!”
“我是讓你夸的時候,不要收斂,年輕人腰桿硬,經得起夸!”
“哈哈,你對這部電影這么有信心?確定它能得到我的夸贊?”
“說了你也不行,上映的時候你去看了就知道了。”
劉芳剛雖然已經脫離電影制作一線很多年,轉職在無線藝員訓練班做班主任,但是早年做記者,后來專門學電影,拍過幾部頗受好評的電影,能力或許有所退化,眼光卻不會太差。
黃沾聽他這么說,對《活埋》多了幾分興趣,才在首映的午夜場,就來看了影片。
果然像劉芳剛說的那樣,站在這部電影是幾位剛入行的年輕人拍出來的角度上,那些能被挑出來的毛病都不是什么大毛病,而影片中展現出來的才華實力,卻不能不令人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