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堅定決心
- 港島:我靠每日情報玩轉娛樂圈
- 西門不是大官人
- 3018字
- 2025-07-19 19:16:48
第一部電影,能用10萬港幣出頭的制作費,換回150萬港幣的票房——埠外票房和發行版權應該能和港島票房相當——已經是個不錯的成績了。
足以讓剛成立的啟東電影制作公司在行業內立足。
但是,這樣的表現雖然已經達到趙啟東的最低期待,可是他想要的更多。
于是,在午夜場放映期間,趙啟東表面上表現得很平靜,實際上內心波濤洶涌。
可是,就像前面說的那樣,電影的票房,他作為制片人編劇導演主演,把電影拍出來之后,能做的事情就不多了。
不要說他,換成任何一位大導演、大明星,哪怕有再強的票房號召力,也無法直接決定一部電影的票房高低。
當然,以明星為導向的港島電影市場,主演的票房號召力,能對電影票房造成直接影響,這也是整個80、90年代,港島年度票房冠軍,被許關文、許關杰、程龍、周潤法、周星池幾個人瓜分,在許氏兄弟過氣之后,形成“雙周一成”統制港島電影市場現象的原因所在。
只是,趙啟東現在才剛出道,《活埋》是他的第一部電影,題材類型又不是周潤法主演的《英雄本色》那樣的槍戰·黑幫·英雄·動作片,也不是讓周星池一炮而紅的《賭圣》那樣的喜劇·賭片。
票房上限比較低。
趙啟東本來就不應該對它的票房成績,報以太高期待,一開始也確實沒有報以太高期待。
現在坐在電影首映午夜場的放映廳,多少有點心態失衡。
梁嘉輝、劉德樺、戚美珍等人,沒有那么多患得患失的心理,更能專注于影片本身。
除了劉德樺和吳家麗,其他人都全程參與了電影的拍攝,就連劉以達都看過影片的粗剪樣片,對影片內容,相對于普通觀眾,有更多的了解。
這雖然是他們第一次看到成片,但卻能比普通觀眾看到更多的東西。
當然,每個人觀看的角度,都有所不同。
像做執行導演的張之亮,看到的電影整體,看了成片,才恍然大悟,當初拍攝的時候,趙啟東作為導演為什么會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
做攝影師的劉偉強,更關注的是鏡頭、畫面,當初拍攝的時候,趙啟東作為導演,要求這個鏡頭這么拍,想要體現出什么情緒;那場戲要那么拍,想要表達出什么效果,剛入行的他還有點不太理解,現在看了成片,品出了許多滋味。
梁嘉輝、劉德樺、戚美珍、吳家麗,同為演員,關注點自然放在趙啟東的表演上。
劉以達作為配樂,注意力則是放在配樂對人物情緒的烘托,以及場景氛圍的營造上。
各自都有不小的收獲。
普通觀眾同樣收獲不小。
《活埋》上映之前,并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宣傳,只是在放映的戲院外張貼了海報,讓今天有看電影打算的觀眾,知道有這么一部新片上映。
電影海報上,畫面是男主角的臉,在打火機微弱火光的映襯下,露出驚恐的神色。
一看就知道影片不是動作、武俠、喜劇這些大類型,是驚悚、恐怖、懸疑之類的小類型片。
這樣的判斷,自然會影響到觀眾的觀影選擇。
另外,海報上的主創姓名,經常看電影的觀眾都不認識,一看就知道是新人新作,讓觀眾更少了幾分興趣。
在這種情況下,《活埋》的首映午夜場,還能有三成左右的上座率,已經很不錯了。
現在就看明天的報紙上,各路記者和影評人,對《活埋》的評價如何——這種評價也會影響到普通觀眾的觀影選擇。
港島的各大報紙上,都有固定的影評專欄。
像黃沾這種用筆頭子吃飯,或者像文雋、舒琪這樣在專業電影期刊《電影雙周刊》做編輯的人,身上都有影評人的身份,會定期向合作的報紙供稿。
另外,像金庸那樣的報業大佬,或者倪匡那樣的文壇巨匠,看到喜歡的電影,偶爾也會一時興起寫一篇影評。
包括一些電影從業者——導演、編劇,乃至演員,偶爾也會客串一下做做影評人。
有實力的電影公司,像邵氏、嘉禾,也會豢養幾位影評人,用發表影評的方式推薦宣傳自家的電影。
趙啟東也可以找幾個影評人,花錢買幾篇吹捧《活埋》的影評,帶一帶節奏——這在后世的電影宣傳中,已經屬于常規套路。
可是,一方面他剛入行,還不認識什么影評人,沒有這方面的門路;另一方面,也舍不得花這份錢。
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后者。
前者可以通過邵氏電影公司,或者劉芳剛的私人關系來解決。
舍不得花這份錢,不是趙啟東吝嗇,而是認為幾篇帶節奏的影評,能夠起到的作用不大。
真正有影響力的影評人,出于自己的口碑考慮,輕易不會接受制片公司的金錢攻勢。
沒什么影響力的影評人,錢花了也是白花。
還不如就讓《活埋》憑借自身的品質說話。
影評人雖然也會有各自的立場,但是想要樹立權威性,一些原則性的論點,還是在建立在公正、專業的基礎上。
《活埋》能在三十年后成為低成本高回報的單一場景影片代表作,自身的品質是有保障的。
只要那些影評人不睜著眼說瞎話,對《活埋》的評價不太過偏頗,總體風向應該偏好。
趙啟東基于這種判斷,才沒有急于把后世的一些電影宣傳方式,拿到《活埋》的上映時使用。
一個半小時的電影,不知不覺間放映結束。
能夠給觀眾帶來這樣的感覺,已經能夠說明這部電影的成功!
散場的時候,趙啟東特意豎起耳朵,聽其他觀眾對這部《活埋》的評價,聽到的都是“沒想到”、“奇特”、“有趣”。
“沒想到這部電影竟然全片只有一個場景一位演員!”
“這部片子的設定太特么奇特了!”
“內容挺有趣的。”
雖然其中也夾雜著一些“綁匪怎么可能給他留下衛星電話這么高端的東西”、“被埋在地下怎么可能活那么久”之類的質疑,但都被趙啟東選擇性的忽略了。
觀眾的正面評價,讓趙啟東對《活埋》票房的信心,增加了幾分。
晚上十一點開場的午夜場,散場已經過了子夜,到了第二天。
【每日情報】給出了新一天的消息推送:
【每日情報:1981年10月29日,星期四,今日港島票房榜:第一名《沖鋒車》,邵氏院線放映,票房41萬港幣;第二名《活埋》,邵氏、金公主聯映,票房32萬港幣;第三名《原野》,雙南院線放映,票房24萬港幣;第四名《神臺貓》,金公主院線放映,票房23萬港幣;第五名《綠印》,嘉禾院線放映,票房10萬港幣。】
港島電影市場,成體系的院線,除了邵氏、嘉禾、金公主這三大,以及雙南院線這個左派院線,還有一個專門放映西方電影的院線。
港島電影雖然開始進入黃金時期,但是80年初,還沒有對以好萊塢為代表的西方影片在票房成績上形成碾壓性的優勢。
就像今年暑期檔,著名大IP影片《007之最高機密》就在港島取得1103萬港幣票房,超過程龍主演的《師弟出馬》的1102萬港幣,僅次于許關文、許關杰、許關杰三兄弟聯袂主演的《摩登保鏢》的1776萬港幣,名列港島影史票房榜的第二名。
另外好萊塢大片《超人2》拿下663萬港幣的票房。
在近幾年的港島年度票房榜前十名中,引進西方電影和港產片還能旗鼓相當,十個席位差不多是四六分的格局,引進片占四席,港產片占六席。
不過,在總票房上,港產片的優勢就比較明顯了。
1980年,港島電影市場總票房是1.84億港幣,總觀影人次是2255萬——以500萬總人口計算,人均觀影次數達到4.5次,也就是說,此時港島每人每年平均能走進戲院4.5次。
今年的港島電影市場持續火熱,趙啟東在決定要自己拍電影之后,收到這樣一條【每日情報·周報】:
【每日情報·周報,1981年港島電影市場總票房將達到2.41億港幣,同比增長31%;總觀影人次2303萬。】
之所以在總觀影人次增長幅度不大的情況下,年度總票房增長超過30%,主要得益于電影票房,從去年的8港幣漲到了今年的10港幣。
雖然2.41億港幣的市場規模,相對于港島1981年300億美刀——1800億港幣左右的GDP總量來說,不值一提,但已經能讓電影行業從業者們感到振奮!
港島電影目前在港島拿下2.41億港幣票房的同時,還能在東南亞、寶島,以及南韓、倭國再創造超過3億港幣的票房價值。
市場規模超過5億港幣。
在80年代初,已經算是一塊豐美的肥肉,足以吸引各方垂涎。
趙啟東也是因為從【每日情報】的消息推送中,看到了港島電影的發展前景,才堅定了自己拍電影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