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李善長
- 中國歷史名人之八
- 于泓
- 4072字
- 2015-03-31 11:06:02
朱元璋屢獻奇謀
李善長(1314—1390),字百室,南直定遠(今安徽定遠)人。李善長年少時讀過一些書,很有智謀,熟習法家學說,謀劃都能切中要害。朱元璋攻占滁(chú)州一帶時,李善長前去拜見。朱元璋知道他是當地知名長者,留下他擔任幕府書記的職務。一天朱元璋向其請教道:“四面八方都在打仗,天下什么時候才能平定呢?”李善長回答說:“秦末大亂,漢高祖以一布衣平民起兵,心胸開闊,很有氣度,知人善任,不喜歡亂殺人,因此五年成就了帝王事業。如今元朝綱紀已經敗壞,天下土崩瓦解。您出生在濠州,那里距離漢高祖的家鄉沛地不遠。山山水水呈現出帝王氣象,您是當然秉受了的。只要您效法劉邦的所作所為,天下不難以平定。”朱元璋聽后稱贊他說得好。從此把他當作心腹,參預機密謀議。李善長籌劃糧餉,制定戰略非常能干,因此更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的威名越來越大,眾將前來投靠的,李善長考察他們的才干,薦舉給朱元璋,又代朱元璋表達誠懇的心意,使眾將都能安心。有時眾將因事互相鬧意見發生不合時,他耐心地為他們調解。郭子興由于聽信了流言蜚語,有一段時間對朱元璋起了疑心,奪去他的部分兵權,又想把李善長奪過去輔佐他,李善長堅決謝絕不去。因此朱元璋更是十分器重他。朱元璋屯軍和陽,親自率領軍隊攻打雞籠山寨,只留下少數兵士幫助李善長留守和陽,元朝大將探聽到那里的情況前往襲擊,李善長設下埋伏擊敗了元軍,朱元璋對他更是刮目相待。
朱元璋收編了元巢湖水軍以后,李善長極力勸說他渡江攻占集慶(今南京),以做為自己發展的根據地,朱元璋接受了建議,先率軍攻下采石,大軍直逼太平,李善長事先書寫好禁止軍隊擄掠的告示,并讓將士們攻打下城池以后,馬上張貼在大路兩旁,因此朱元璋的軍隊紀律嚴明,沒有人敢違反禁令。最后朱元璋終于攻占集慶,從而確定了自己的基礎。在準備奪取鎮江的時候,朱元璋擔心眾將不能約束部下,因此假裝發怒,對以前有違反軍紀的要重處他們,而李善長出面營救才得以赦免。所以占領鎮江以后,軍紀嚴明,百姓還不知道有大軍到來。以后朱元璋成為江南行中書省平章,他任用李善長為參議。當時宋思顏、李夢庚、郭景祥等人都為中書省的屬官,然而軍機進退,賞罰章程,大都由李善長決定。樞密院改為大都督府后,李善長兼任大都督府司馬,后又提升為行省參知政事。
得御制詞褒揚備至朱元璋當上了吳王后,授給李善長右相國的官職。李善長熟悉前朝的典章制度,處理政事很有效率,又習于往來報聘的言辭。朱元璋有要招納收降的,就命令他撰寫勸降的文書。朱元璋凡親自率領軍隊征戰的時候,都命李善長居守大本營,將領和官吏們都服服帖帖,聽從他的領導,百姓安居,他轉運調配軍隊的糧餉從來沒有缺乏。李善長曾經請求官賣兩淮產鹽,制定茶法,都是反復衡量考慮元朝的制度,除去其弊端才制定出來的。后來又制定錢法,開礦冶煉,鑄造銅錢,規定魚稅,朱元璋政權的資財日益富足起來,而且百姓的日子也比較好過了。吳元年(1367)九月,朱元璋論平定蘇州張士誠的功勞,封李善長為宣國公。職官制度改變以后,左官高于右官,又任命李善長做左相國。朱元璋剛渡江時由于天下大亂,軍紀也很難維護,因此許多的時候都用重法。有一天,他對李善長說:“法律中有三條一人犯法,親屬等連帶制罪的條文,是不是過分嚴重了?”李善長乘機請求除犯有叛逆大罪的人以外,都免除連坐,于是朱元璋命他和中丞劉基等人主持裁定法律條令,頒布朝野。
朱元璋即位做了皇帝,追尊自己的祖父母和父母、冊立皇后妃嬪、太子、各王,都是由李善長充當大禮使;設置東宮太子的官員屬下,以李善長兼太子少師,授予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
其它的職銜仍像原來的一樣。不久,他率領掌管禮儀的官員制定帝王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儀禮。朱元璋巡幸汴梁的時候,李善長留守在南京,一切朝廷政事聽憑他的酌情處理。不久李善長上奏制定了六部官制,提議規定官員和百姓服喪的裝束以及百官朝賀東宮太子的禮儀。李善長奉命監修《元史》,編輯《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確定全國高山大川神祗的封號,分封親王,功臣封爵行賞等,事無巨細,全都委任李善長和各位儒臣謀劃進行。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朱元璋說:“李善長雖沒有汗馬戰陣之勞,但是為我效勞很長時間了,軍隊糧餉的供給方面,功勞很大,應該給他進封大國。”于是授他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韓國公,每年給俸祿四千石,子子孫孫世襲。賜給鐵券,可免去他兩次死罪,免去他的兒子一次死罪。當時封為公的人,有徐達、常遇春的兒子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和李善長六個人。而李善長位居第一,朱元璋把他比做漢代名相蕭何,贊揚稱頌達到了極點。
居功自傲牽連見殺李善長由于長期位高權重,因此慢慢也有了驕橫之心,加上胸懷狹隘妒忌,對不同意見的官員,多行排擠。如參議李飲冰、楊希圣稍有侵犯李善長的權力,他立即考察他們的過失,上奏免去了他們的官職。后來連老臣劉基也因某一法律條文與他發生爭辯且對罵。由于壓力,自己感到不安,劉基就請求致仕回鄉了。李善長位居人臣之首,富貴至極,也逐漸驕傲起來,朱元璋也開始暗暗討厭他。洪武四年,李善長因病辭官,朱元璋賜給他臨濠的田地若干頃,設置守墳戶150家,又給佃戶1500家,儀仗士20家。隔了一年,李善長病愈,朱元璋任命他主持修建臨濠的宮殿,遷徙江南一帶的富有百姓14萬到濠州種田,讓李善長經營管理,為此他留居在濠州幾年。七年,提升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做太仆寺丞,存義的兒子李伸、李佑都做了郡牧所官。九年,朱元璋把長女臨安公主下嫁給李善長的次子李祺,封李祺做駙馬都尉。起初確定婚姻儀禮,公主遵行兒媳的規矩很恭敬,李善長一家榮耀顯赫,很使當時滿朝文武羨慕。李祺娶公主以后一個月,御史大夫汪廣洋、陳寧上疏說:“李善長輕慢皇上寵信,驕傲放縱,陛下生病不能上朝理事將近十幾天,也不問候,駙馬李祺六天不朝見,把他叫到殿前,他又不知認罪自責,這是很大的罪過。”因此定罪削去李善長每年的俸祿1800石。不久任命他和曹國公李文忠掌管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共同議定軍國大事,監督圜(huán)丘工程。
丞相胡惟庸,起初為寧國縣知縣,由于李善長的薦引,提升為太常寺少卿,后來成為丞相,因此兩人互相很有交往。而李善長弟弟李存義的兒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謀反被殺,牽連為胡黨而判罪被殺的人非常多,而李善長像以前一樣未受什么牽連。御史臺缺中丞,朱元璋還讓李善長治理御史臺的事情,他多次提出建議。
但到了洪武十八年,有人告發李存義父子實際上勾結胡惟庸,朱元璋下詔書免去他們的死罪,安置到崇明。李善長沒有為此感謝恩典,朱元璋懷恨在心。又過了五年,李善長的年紀已經77歲,年老行為更不檢點。他曾經想建自己的住宅,就向信國公湯和借300名侍衛兵士,湯和秘密報告朱元璋。四月,京師有一批判罪應當遷徙到邊地去,李善長的親信丁斌等人也在其內,李善長幾次請求不要遷徙他們。朱元璋為此大為生氣,審問丁斌。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因此說出李存義等人以前與胡惟庸交往情狀。命令逮捕李存義父子審訊,他們供出的案情牽連到李善長,說:“胡惟庸準備謀反的時候派李存義暗地去勸說李善長。善長吃驚地大聲呵的斥說:‘你說什么胡話,要是讓人知道你干的事,這是要滅九族的。’后來,胡惟庸又派李善長的老部下楊文裕去游說李善長,說:‘事情如果成功的話,當用淮西地方封他為王。’李善長驚駭沒有答應,過了很久,胡惟庸再次派李存義前去游說,李善長長嘆著氣說:‘我年紀大了。等我死以后,你們自己去干吧。’”又有人告發李善長說:“大將軍藍玉領兵出塞外,到捕魚兒海,捕獲得胡惟庸勾結沙漠的使者,李善長將他藏匿起來不向上報告。”于是御史們不斷上章彈劾李善長。而李善長的奴仆盧仲謙等人,也揭發李善長與胡惟庸互贈財物,交結私語。罪名于是成立,說李善長身為功臣元勛、皇親國戚,知道謀反的陰謀而不告發,懷疑觀望,心懷兩端,真是大逆不道。正巧這時有人報告星象有異常變化,預示應當改換重臣應災。于是李善長及其妻子、兒子、兄弟、子侄全家70多人都被誅殺。而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關遇春、宜春侯黃彬、定南侯陸聚等人,都同時作為胡惟庸同黨被殺。而已經死去的追加定罪的人也有許多。朱元璋親手書寫條列他們的罪狀,附上供詞,作為《昭示奸黨三錄》,布告天下。李善長的兒子李祺和公主被遷徙到江浦,過了很長時間死去,李祺的兒子李芳、李茂,因為公主的恩情沒有定罪,李芳為留守中衛指揮,李茂為旗手衛鎮撫,都免去了世襲。
李善長死去的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國用上書說:“李善長和陛下同心,出生入死而取得天下,是功臣第一人。生前封為公,兒子娶了公主,親戚都被任命了官職,作為大臣的名位到了頂點。假如說他自己想要圖謀不軌,尚未可知,可是如今說他打算輔佐胡惟庸,那就大錯特錯了。愛自己的兒子必然超過兄弟的兒子,這是人之常情,安定地享受著萬全富貴的人,必定不會懷著僥幸心理去追求那可能性只有萬分之一的寶貴。李善長和胡惟庸是子侄輩之間的親戚罷了,而他與皇上卻是親子女間的親屬。假使李善長輔佐胡惟庸謀反成功,他也不過是功臣第一人而已,太師國公封為王而已,兒子娶公主,女兒成為妃嬪而已,難道還會比今天更加富貴的嗎?況且李善長難道不知道天下不可以僥幸取得?元朝末年的時候,想要取得天下的人不知有多少,結果沒有不粉身碎骨、滅絕宗祀的,能夠保全腦袋的有幾個人?李善長為什么親眼見到這種情況,卻又在衰老疲倦的年紀去蹈殺身滅宗之禍呢?凡是干這種事的人,一定有深重仇恨,激起變化,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父子之間或許互相挾制而希求逃脫災禍。如今李善長的兒子李祺完全是陛下的骨肉至親,沒有絲毫的仇怨,何苦忽然做這種事?如果說天象告變,大臣當災,殺了李善長以應上天的警示,那就更不應該了。我擔心天下人知道這件事后,會說功勞大得像李善長那樣尚且有這樣下場,四方將會因此而瓦解。如今李善長已經死去多年,說也沒有益處,我只是希望陛下將來以此作為鑒戒罷了”。朱元璋得到這件奏疏,竟然沒有怪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