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東廠是明成祖第三項加強中央集權的舉措。明成祖即位后恢復了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特務機構——錦衣衛。永樂十八年(1420),明成祖又設立了特務組織——東廠,由宦官掌握。東廠和錦衣衛合稱廠衛。明成祖廣泛使用廠衛特務,他們四處刺探官民言論。上至太子、親王、駙馬,下至普通官吏、平民百姓都處在特務們的嚴密控制下,就連這些監視別人的特務也處在別的特務監視之下。明成祖時錦衣衛頭子紀綱氣焰熏天,天下人似乎都在他的監視之下,沒想到還有人在監視他。監視者向明成祖密告紀綱罪惡,明成祖隨即將紀剛誅殺。可見,無論誰有越軌行為,馬上就會被最高統治者知道,真可謂無孔不入。
削藩之后,如何加強北方的軍事力量,以防外寇入侵這一問題。朱棣經過深思熟慮,決定遷都北平。北平是朱棣的發祥地,且距北面邊防很近且屯集有重兵。
永樂四年(1406),朱棣在不惜殺掉反對遷都的某些大臣后,下令修建北京宮殿,并重新改造北平舊城。
永樂十八年(1420)工程竣工。就在這一年,朱棣宣布自明年起,以北平為京師,改南京為留都。永樂十九年(1421)春,朱棣正式車駕北遷。
朱棣即位后,在加強皇權、創造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同時,在經濟上繼續推行朱元璋休養生息、移民屯田和獎勵墾荒的政策,努力恢復社會生產。
長達三年的“靖難”之役,淮河以北的廣大田地,雜草叢生,荒涼衰敗。朱棣對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振興農業經濟。遷移蘇州等十郡和浙江等九省的災民充實這一地區。在“靖難”戰爭中遭受破壞嚴重的地區,政府還發給耕牛、農具,幫助他們盡快恢復生產。同時,朱棣還采取嚴厲措施,懲處貪官污吏,限制僧道發展,賑(zhèn)濟災民。
由于這些措施得到了有力的推行,使永樂朝的農業經濟比洪武時代又有了新的發展。特別重視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注重文化典籍的搜集整理工作。
永樂元年(1403)七月,朱棣授命解縉組織編纂《永樂大典》。他要求“書的內容要務求詳備,凡有文字以來的經、史、子、集百家之言,以至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都要收羅進去,毋厭繁浩。”根據朱棣的旨令,先后調集了3000多人,用了4年的時間,終于完成了這部擁有22937卷,約3億7千萬字的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類書的編纂任務。朱棣審閱后十分滿意,賜名《永樂大典》?!队罉反蟮洹肥占俗韵惹刂撩鞯脑S多文獻資料,為保存和整理我國古代文化典籍起了重大作用,在客觀上為保護祖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對外關系上,朱棣一面廣泛吸引外國使臣來中國貿易,一面派出自己的使團走出國門,出訪外國。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就是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的偉大壯舉。
對這次大規模的外交活動,朱棣做了多方面的周密的準備工作。永樂五年(1407),朱棣下令在翰林院開設“八館”,訓練培養通曉外國語言和國內少數民族語言的人才,同時朱棣還命令福建沿海修造大批海船。僅永樂五年就建海船749艘。這些船只很大,長約147米,寬約60米,可乘千余人。組織人才齊全的出使隊伍。鄭和的這支隊伍除士兵外,還有各種行政和后勤人員,如醫官、文書、翻譯、工匠等等,應有盡有。
永樂三年(1405)七月,鄭和率領27800多人的遠航隊伍,帶著大量的絲織品、瓷器、鐵器、布帛和充足的口糧,日用品等,分乘62艘寶船,自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瀏河鎮)集合啟航。
鄭和的船隊首航直抵占城(今越南),然后往南到達爪哇、蘇門答臘(今印度尼西亞),再往西航行到滿刺加(今馬來西亞)、古里(今印度南部)等國。
穿過馬六甲海峽繼續向西行駛,最遠到達波斯灣沿岸和非洲東南部。
自此之后,鄭和歷經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先后29年,七次下西洋,行蹤遍及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他們每到一個國家,都以明朝使節的身份,向當地國王宣諭明成祖的詔書,以宣揚中國皇帝的皇恩浩蕩。向當地的國王或首腦贈送皇帝朱棣的禮品,表示建立邦交,發展兩國友好關系的誠意,并邀請他們來中國訪問。并同當地官府進行貿易,從各國收購了許多象牙、珍珠、珊瑚、香料等物品,受到當地人們的熱情歡迎,人們稱大明船隊為“寶船”。
鄭和遵照朱棣的命令,遠航西洋,這是當時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宣揚了國威,大大促進了我國和亞洲、非洲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各國人民的友誼。
在鄭和下西洋之后,許多國家的國王、首腦或使臣,紛紛來到中國訪問,建立了邦交和貿易關系。
發展生產鞏固邊防自古以來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為我國滿族人民的祖先。在秦以前,女真叫肅慎,隋唐又叫靺鞨(mòhé),遼代后始稱女真。明朝永樂元年(1403),即派邢樞等使臣前往奴兒干地區詔諭。女真各部的首領相繼歸附,在開原設立馬市,同海西、建州兩部進行交易。同時,發給女真酋長許可證,每年都可到指定的地點做買賣。對于前來參加馬市貿易的女真族首領,朱棣還命當地官員賞以豬羊酒席,以資鼓勵。因此,在整個永樂朝,女真族都按時入貢,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往來。
西南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緩慢,個別地方還停留在奴隸制時代。這些地方長期以來實行土司制度,即利用當地少數民族上層人物進行統治,長官世襲。明成祖取消世襲土司,委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擔任當地的知府、知州、知縣等,變間接統治為直接統治。設立了貴州布政使司,此后,貴州就成為十三布政司之一。它的建立促進了當地落后生產關系的變革,改善了廣大勞動者的社會處境,對當地的經濟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除此之外,明成祖對西北地區及南海諸島進行了有效的管理和經營。通過對邊疆的經營,不僅加強了對邊疆和內地的聯系,促進了邊疆的發展,而且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繁榮,作出了積極貢獻。
朱棣在發展大明同周邊各民族關系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對敵對國家或藩屬則斷然進行武力征討。
元順帝逃往漠北以后,于洪武三年(1370)死于應昌(今內蒙多倫縣東北)。蒙古貴族逐步分裂成韃靼(dádá)、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其中韃靼部最為強盛,時常南下侵擾明朝邊境。朱棣一面與之修好,封各蒙古部落酋長為王,賜予金銀、布帛、糧食等物品;另一方面積極防御,從嘉峪關起沿著長城進入遼東至鴨綠江一線,先后建立了9個邊防重鎮,即所謂九邊。這九個軍事要塞都配有精銳軍隊,以抵御蒙古貴族的南下侵擾。
永樂七年(1409)二月,朱棣派使節赴韃靼通好,但使節反被韃靼殺掉。朱棣大怒,七月派淇國公丘福為征虜大將軍征討韃靼,但由于丘福輕敵妄進,10萬人馬在臚朐(lúqú)河(今克魯淪河)全軍覆沒。消息傳到京師,朱棣怒不可遏,決定親自率軍北征。
永樂八年(1410)春,朱棣率師北征,命戶部尚書夏元吉留守北京,接運軍餉。自己親率50萬大軍遠征。五月,人馬行至臚朐河。本雅失里不敢接戰,北逃斡(wò)難河。朱棣揮師追殺,兩軍遂大戰于斡難河畔。朱棣率軍沖鋒掩殺,大敗敵眾。本雅失里丟棄輜重牲畜,只帶著7騎渡河逃走。這次親征,沉重打擊了韃靼勢力,使其在相當長的時間不敢南下侵攏。
朱棣首次北征韃靼告捷后,又先后四次親征漠北。朱棣數次發動對蒙古貴族的征戰,一方面有效地防御和打擊了其侵擾,但也確實耗費了大量的人財物力。第三次出征,僅運輸糧草一項,就用驢34萬匹,出征收效不大,最后,朱棣積勞成疾,竟病死在遠征途中。
朱棣卒年65歲,在位22年,他一生勤政事、重麻,注重發展外交,鞏固邊防,政績頗多,但對于反對他的人則陰險殘暴,構成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總之他稱得上是明代少見的英明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