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鎢銅電極
- 院長都說好?廠長:滾去燒鐵銹!
- 墨家千城衛
- 2017字
- 2025-07-13 19:00:00
它靜靜地躺在地上,密度極大,同樣體積下,比普通鋼材重了許多。
“下一步,加工。”江川拿起北方第一機床廠送來的圖紙。
圖紙上,軸承套圈的尺寸、公差,標注得密密麻麻。
陳敬云的團隊,立刻對鑄錠進行了檢測。
“硬度太高了。”王博拿著硬度計,眉頭緊鎖,“我們現有的所有刀具,都切不動它。”
這是意料之中的事。
如果好加工,它就不叫“星火一號”了。
“上‘電火花’。”江川看向孫老倔。
孫老倔點點頭,走到那臺土制設備前。
他需要一個電極,用來腐蝕合金。
電極的形狀,就是軸承套圈內部的形狀。
“用紫銅做電極。”孫老倔吩咐張彪。
紫銅軟,好加工,導電性也好。是做電極的常用材料。
很快,一個按照圖紙尺寸制作的紫銅電極,被安裝到了機器上。
合金鑄錠,被固定在工作臺上,浸泡在絕緣的工作液中。
“開機!”
孫老倔合上電閘。
“滋啦——”
電極與鑄錠之間,爆發出細小的藍色電弧。
金屬腐蝕的刺鼻氣味,彌漫開來。
電火花加工,本質上,是用電弧產生的高溫,一點點熔化、氣化金屬。
這是一個緩慢而精細的過程。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
孫老倔死死盯著電極的進給速度,和工作液中的火花狀態。
一個小時后。
“停機。”孫老倔拉下電閘。
鑄錠被取了出來。
表面,出現了一個淺淺的凹坑。
王博立刻拿來千分尺測量。
“不行。”王博搖頭,“尺寸偏差太大。”
他看向那個紫銅電極,發現了問題。
“電極損耗太嚴重了。”
電火花加工,在腐蝕工件的同時,電極自身也會被反向腐蝕。
“星火一號”太硬了。
還沒等它被腐蝕出形狀,紫銅電極自己就先變形了。
電極一變形,加工出來的形狀,自然就不準了。
“這……”孫老倔也愣住了。他干了半輩子電火花,頭一次遇到這種情況。
“換電極材料。”陳敬云冷靜地說道,“紫銅扛不住。我們需要一種更耐腐蝕、熔點更高的電極材料。”
“用鎢銅合金。”江川說道。
“鎢銅?”孟石的臉瞬間垮了,兩手一攤,“沒有!那金貴玩意兒上哪兒弄去?聽都沒聽過!”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再好的理論,沒有材料支撐,也是空談。
“自己做。”江川說道。
“自己做鎢銅電極?”王博提高了聲調,“這需要粉末冶金技術以及高溫燒結爐,我們沒有這個條件。”
“不需要那么復雜。”江川走到原料堆旁,指著那堆鎢粉和銅粉。
“孟廠長,找一個石墨坩堝來。”
“孫師傅,準備焊槍。”
江川的方案,讓陳敬云都感到意外。
他要用最原始的“熔滲法”,現場制作鎢銅電極。
先把鎢粉壓實成型,做成一個多孔的骨架。然后,利用高溫,將熔化的銅水,滲入到鎢骨架的孔隙中。
這是一種極其粗糙的制造方法,做出來的電極,致密度和均勻性,都無法保證。
但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這是唯一的辦法。
在江川的指揮下,一個土制的鎢銅電極,在石墨坩堝里誕生了。
它丑陋,粗糙,表面坑坑洼洼。
“換上。”江川下令。
新的電極,被安裝到了電火花機床上。
再次開機。
“滋啦——”
這一次,火花明顯更加穩定,更加明亮。
孫老倔根據火花的狀態,不斷調整著電流和脈沖參數。
陳敬云和王博,則在旁邊,記錄著每一個參數的變化。
三個小時后。
一個軸承套圈的粗坯,終于出現在眾人面前。
外圈,內圈,滾道,基本成型。
“成了!”張彪興奮地喊道。
“別高興太早。”陳敬云潑了一盆冷水。
他讓王博進行測量。
“尺寸誤差,0.5毫米。表面粗糙度,極差。”王博報出數據。
0.5毫米,對于精密軸承來說,這個誤差,比太平洋還大。
“而且,金相分析顯示,電火花加工的高溫,在材料表面,形成了一層很薄的‘再鑄層’和顯微裂紋。”陳敬云指著顯微鏡下的圖像,“這層東西很脆,必須去掉。”
粗加工完成,接下來,是地獄難度的精加工。
去應力,去裂紋,把精度,提升到微米級。
“研磨,拋光。”江川看向孫老倔。
這是最后的,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只能依靠手工。
孫老倔深吸一口氣。他知道,考驗他手藝的時候到了。
他拿出了自己珍藏的研磨砂和拋光膏。
“孟石,給我打下手!”
孫老倔將軸承粗坯,固定在一個簡易的旋轉夾具上。
他用一塊軟布,蘸著研磨砂,開始在軸承的內圈滾道上,進行研磨。
動作輕柔,均勻,帶著一種奇異的韻律。
這是幾十年功力的體現。
兩個小時過去了。
孫老倔的額頭,布滿了汗水。
“測量。”
王博再次上前。
“粗糙度有所改善。但尺寸……”
他搖搖頭,“進展太慢了。而且,手工研磨,無法保證滾道的幾何精度。”
手工,畢竟是手工。
人手不是機器,無法做到絕對的均勻。
研磨下來的材料,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
軸承的圓度,出了問題。
“磨不動。”孫老倔甩了甩酸痛的胳膊,“這‘星火一號’,比他娘的金剛石還硬。研磨砂根本吃不進去。”
他們遇到了和電極一樣的問題。
研磨砂的硬度,不夠。
“我們需要更硬的磨料。”陳敬云說道,“比如,人造金剛石粉末。”
“那東西,比鎢銅合金還難搞。”孟石的臉都垮了。
他們被一袋小小的磨料,卡住了。
時間不等人。
“我來配。”江川再次站了出來。
他走到陳敬云的實驗臺前,拿起幾個瓶瓶罐罐。
氧化鉻,氧化鋁,還有一些其他的粉末。
他按照一個特定的比例,將這些粉末混合在一起,加入油脂,開始調制。
“你在做什么?”王博不解,“這些氧化物的硬度,并不比孫師傅的研磨砂高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