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朕與國士共赴國難
書名: 紅樓:醉里挑燈看金釵作者名: 異世烽主本章字數: 4814字更新時間: 2025-07-04 12:00:00
養心殿內,玉階之下,文武百官肅立如林。
殿宇高闊,卻因沉悶的朝議顯得壓抑。
幾名官員依次出列,奏報的盡皆是些無關痛癢的日常事務:某地春旱請減賦稅若干,漕運某段清淤需追加錢糧,某州縣奏報祥瑞……永和帝高踞龍椅之上,身著明黃龍袍,面容平靜無波,看似認真地聽著。
戶部尚書孫克儉抱病缺席,留下一個年輕的戶部侍郎代理。
侍郎面皮發白,戰戰兢兢地出列匯報江南漕糧調運的尋常進度,言辭磕磕絆絆,數次因緊張而讀錯數字。
列班中,立刻響起幾聲難以抑制的、從勛貴舊臣那端傳來的、充滿嘲弄意味的嗤笑聲。
另一側,以方獻夫為首的新黨骨干們,則一個個眼觀鼻鼻觀心,面無表情,卻也在無人注意時交換著心照不宣的鄙夷目光。
朝堂暗流涌動。
改革派與保守派(舊勛貴、依附保守勢力的官僚)如同涇渭分明的兩條河流,表面平靜,水下卻渦流洶涌。
似乎這又將是一個平淡如水的清晨。
就在掌印太監拖長了聲音,預備宣布“有本早奏,無本退朝”的瞬間。
“陛下——老臣有本!冒死進諫!”
一聲蒼勁有力、帶著穿透云霄般的悲愴決然的呼喊,驟然在殿中炸響!
只見新任國子監祭酒陳景明,自文官班列中排眾而出。
他并未如常立于階下,而是手捧一卷極為醒目的象牙軸卷軸,以與其年齡絕不相符的沉穩步伐,一步步踏上前殿中央最醒目的位置。
“撲通——!”
一聲沉重的跪地聲。
陳景明竟是直接以五體投地之姿,重重跪伏在冰冷的金磚之上。
額發甚至有幾縷散亂下來,更添幾分慘烈悲憤。
這突如其來的舉動,瞬間驚住了所有人。連方獻夫都面露詫異。
“陛下!”
陳景明抬起頭,老淚縱橫,聲音嘶啞卻震動殿宇:
“老臣蒙圣恩簡拔,忝為國子監祭酒,整飭學風,首倡‘通經致用、經世濟民’之實學!賴陛下洪福,賴監生精進,已見雛形!監中師生,無不焚膏繼晷,夜讀圣賢,晝究實務,以期不負圣恩,不負社稷!”
他先是為自己主持的學政改革大唱贊歌,將實學抬高到維系國運的高度,為他即將拋出的東西鋪墊神圣色彩。
隨即,他話鋒陡然一折。
悲聲更厲:
“然!正是這‘通經致用’之新學風,竟讓老臣……發現了一個……一個令老臣……”
他哽咽失聲,仿佛承受著莫大的恐懼與痛苦:
“令老臣肝膽欲裂、如坐針氈,輾轉反側、如鯁在喉,若不上達圣聽,則萬死難贖其罪的大禍端!”
他猛地雙手將那卷《遼東防務暨北境天象災變推演圖輿》高高舉起。
聲音因為激動而劇烈顫抖:
“陛下!此乃我監內博士、監生,秉承實學之訓,精研《春秋》戰陣,遍覽歷代邊防圖志,佐察近年天官異兆與遼東哨所訊息!嘔心瀝血,推演反復……所得之驚天結論!”
他幾乎是聲嘶力竭地喊出來:
“此即——我大周‘實學倡明’之果!是我國子監士子,心懷社稷、通經致用之心血結晶!請陛下御覽!遼東邊患,已在眉睫!端陽前后,女真如狼群饑餒欲噬人!”
“轟——!”
整個養心殿瞬間炸開了鍋。
“一派胡言!”
“危言聳聽!妖言惑眾!”
陳景明話音剛落,幾名勛貴和依附他們的文官便迫不及待地跳了出來,臉色漲紅,須發戟張:
“僅憑書齋臆測,些許邊塞瑣事,就敢妄斷邊患?!動搖軍心,其罪當誅!”
“所謂天象災變?證據何在?!遼東風平浪靜,分明是居心叵測,欲離間君臣,擾亂朝綱!”
攻擊從“證據不足”、“影響邊關穩定”、“書生意氣誤國”等多角度發難,氣勢洶洶。
“荒謬!”
一聲怒喝如雷。
方獻夫踏前一步,目光如電掃向發難的勛貴:
“陳祭酒所奏,乃是國之重器!通經致用,洞燭先機!此正乃我大周文治武功相得益彰之象!諸公不思為國分憂,反攻訐忠良,是何居心?!”
他身后的新黨官員也紛紛附和:
“《禮記》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陳祭酒為國子監立下典范,實學之功可昭日月!”
“此奏乃金石之言!若因爾等阻撓,釀成滔天大禍,誰可擔此干系?!”
改革派抓住機會,不僅力挺陳景明,更將“實學”推上神壇,與陳景明的自我標榜完美呼應。
“肅靜——!”
御座之上,永和帝沉聲喝止。他臉上那份刻意營造的倦怠早已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恰到好處的、混合著震驚、凝重與一絲難以置信的表情。
他竟在所有人的注視下,緩緩站起身來,一步一步走下玉階。
龍靴踏在金磚上的聲音,沉重而清晰。
他徑直走到陳景明面前,在那幅被高舉的圖輿前站定。
很好,陳卿這場“死諫”演得夠足。
遼東哨站的印記、秘密糧道的節點、預設的伏兵區……這些朕早已下令部署之處,赫然在目。
你們吵吧,吵得越兇,越顯得朕深思熟慮。
問吧,配合朕把這出戲唱圓滿了。
“陳卿,”
皇帝的聲音帶著威嚴的凝重,目光犀利地掃視著圖輿上那些他無比熟悉卻偽裝成“新發現”的標記,
“此圖所繪,關系重大!推演‘端陽之危’……其依據,除你所述‘天象觀察’、‘古籍佐證’外,可有更實之據?”
這個問題看似嚴厲,實則將辯論焦點牢牢鎖定在證據力上,而非該不該信。
陳景明聞言,身體猛地一震,仿佛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額角滲出細密汗珠。
他匍匐得更加謙卑,聲音帶著惶恐不安的顫抖:
“陛下明鑒!老臣……老臣惶恐至極!此驚天推演,非臣一人之功,實乃……”
他猛地抬起頭,眼神中充滿了一種復雜的、不得不坦白的神情:
“實乃國子監上下,眾志成城!其源頭之奇思,乃監生賈琰——金陵賈氏忠烈之后——于研學古策時,初發其端,石破天驚!”
“此論一出,震驚監內!老臣與諸位當值博士,不敢有絲毫怠慢,立時召集精研輿地、兵略、天官之博士學正十數人,耗時數晝夜!”
“我等將此論置于古今史實、兵家韜略、各地地理水文,并近年來遼東流寓商賈口述、零星邊塞文書之嚴苛考量下,反復推敲、激辯、刪削、驗證!”
他的語氣變得無比鄭重:
“最終,方得此推演框架。然此框架雖邏輯自洽,卻失之粗糲!幸蒙崔氏才女、國子監崔令儀博士慨然援手!以其通天徹地之文才、究天人古今之學問、深明經義大義之心胸,執如椽巨筆!”
“崔博士深研《禮記》精義,洞悉‘致中和’之大道,更精熟史論!她將此邏輯嚴密卻形似草莽的‘兵策’,點化為以經義為筋骨,以事實為血肉,以雄文為華章,格局宏闊、意旨深遠,足以上達天聽,震懾朝野的——千秋奏議!”
陳景明猛地叩首:
“陛下!此《遼東疏》,乃國子監‘實學致用’之集大成!是賈生之警世奇思,眾博士之求實根基,崔博士之千秋文膽!三位一體,熠熠生輝!請陛下明察!”
這段話,堪稱甩鍋與捧人的絕唱。
賈琰,只擔“奇思”之名,作為靈感發端,避開了決策核心的鋒芒,安全。
集體,強調國子監“眾志成城”,博士們反復驗證,功勞均攤,既安全又顯陳景明領導有方。
崔令儀,被捧上了“文膽”神壇。
她的筆是畫龍點睛之筆,將一篇“兵策”升華為足以彪炳史冊的“千秋奏議”。
成就的不僅僅是奏疏本身,更是她個人的千古文名。
這是她此刻獲得最耀眼的光芒、最厚重的“禮法背書”。
永和帝眼中瞬間爆發出“恍然大悟”、“擊節贊嘆”的神采。
他猛地直起身,臉上“凝重”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振奮。
他重重一拍御案。
“好!好!好一個‘實學致用’!好一個‘國子監’!!好一個‘千秋文膽’崔令儀!!!”
他連贊三個“好”,聲音洪亮,響徹大殿!
成了!陳卿這個臺階遞得漂亮無比!
朕的所有秘密部署,就此有了最光鮮、最體面、最合乎法統的出處!
“戴權!”
“奴婢在!”
“傳旨!”永和帝龍袍一揮,意氣風發:
“國子監祭酒陳景明,領導學政,倡明實學,甄拔人才,功勛卓著!擢升禮部侍郎,仍兼國子監祭酒之職!賞紫金蟒袍一襲,玉帶一雙!國子監博士以下有功人員,皆由禮部造冊嘉獎!”
“博陵崔氏崔令儀,”
皇帝臉上露出極為欣賞的笑容,“以閨閣之身,秉絕世才華,秉《禮記》大義,鑄此千秋之文!實乃文曲臨凡,國之祥瑞!擢其為國子監博士首席,位同五經博士!特賜內府珍藏‘九霄松煙墨’十笏,‘千秋筆’一支,‘紫玉鎮紙’一方!并命翰林院,將今日之奏對及崔博士之功勛,錄入起居注!”
“至于賈琰……”
皇帝目光隨意一掃,仿佛想起一件小事,
“此子倒有幾分機變巧思。賜上品文房四寶一套,為其勤勉好學記功一次。著國子監酌情嘉勉。”
最后,皇帝龍目掃視全場,那目光瞬間變得銳利如鷹隼,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壓:
“諸卿!陳祭酒此奏,字字泣血,句句驚心!乃忠君體國、通經致用之典范!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即日起——”
“命兵部、戶部,以此《遼東疏》之綱要為憑,立即商定詳盡穩妥之應對預案,朕要即刻批閱!”
“命九門提督,加強京城戍衛!”
“命通政司,遼東往來文牒加急遞送!不得有誤!”
“命欽天監,嚴密監測北境星象!”
“……各司其職,不得懈怠!退朝——!”
他擲地有聲地將一連串早已深思熟慮、部分甚至早已在執行的命令,冠冕堂皇地甩了出來。
陳景明那份奏疏,成了這一切行動的“源頭”和“理論依據”。
成了洗白所有秘密部署、合法化一切調動的最金光閃閃的“背書”。
皇帝,完美洗白前期秘密部署(軍糧轉運、軍隊調動),披上“從諫如流”、“英明決斷”的圣君光環,并確立了“實學”的官方地位,進一步打擊了保守勢力(看那嚇破膽的戶部侍郎)。
陳景明,晉升禮部侍郎+兼國子監祭酒,權力地位暴漲,實學之父地位無可撼動。
功勛卓著,恩威并施的形象深入朝臣心底。
崔令儀,被封為“文曲臨凡”、“國之祥瑞”。
“文膽”之名瞬間傳遍朝野。
御賜的“九霄松煙墨”、“千秋筆”、“紫玉鎮紙”和錄入起居注的榮耀,讓她成為大周開國以來最具傳奇色彩的才女,聲望直達頂峰。
博陵崔氏之名,亦隨之水漲船高。
這“千秋文膽”的名號,足以讓她在即將到來的“賞花宴”上成為所有目光的焦點。
另附
“臣等伏聞,《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夫‘和’者,非徒止戈,實乃備亂于未萌,安邦于無形者也!
今觀天行有異,地氣不暢,遼東苦寒,去冬雪暴封疆,禽獸幾絕,此乃天發殺機之象!
東南陽亢,亢則旱魃為虐,漕水枯涸如老人之血脈,此乃地發殺機之兆!
天行健,其道昭昭;地道坤,其變讖讖。
若人臣昧于陰陽不調之理,不察寒熱交替之危,坐視天怒地怨相激成災,此豈非自毀‘中和’之序,棄社稷生民于水火耶?!”
“察往昔興廢,洞幽燭微!昔北齊之季,鄴下亦有酷寒之冬,繼爾高車(古部落)遂南寇幽薊,擄掠千里。
趙宋末年,北地霜雪連歲,而女真金虜乘間崛起,終陷汴梁!
非天不佑中華,實乃‘天災人禍相激,弱肉強食之勢已成’!
殷鑒不遠,去冬遼東苦寒遠甚往昔!
牧帳凋敝,牛羊凍斃,各部如群狼環伺,自相嚙噬以求活,此即內爭之禍火已燃!
而其南顧求生之兇焰,豈能久抑?!
夫遼東諸部,非比漠北雄鷹翱翔于浩瀚之野。
彼輩所居,山險地狹,物產有窮。
一朝雪災肆虐,糧秣告罄,則‘求生’二字,便成破關焚寨之唯一驅使!
此非其性本惡,乃天絕其生路,人自擇死斗之道也!
我朝雖懷柔遠人,然恩威之施,豈能澤及無糧之釜?
待其如狼奔突而來,刀兵相見,血肉橫飛之時,再論‘安撫’、‘羈縻’,是為不仁不智!
臣等窮究史實兵書,參詳山川地理,推演天候物候之變!
北方苦寒之地,春至稍晚而寒潮反復尤烈。至端陽前后,正當去歲凍斃牲口耗竭殆盡,新草未豐青黃不接之際!
彼輩人饑馬疲,猶如餓極之狼,最是兇悍亡命!
值此‘端陽’節點,正是其鋌而走險、孤注一擲以劫掠存續的唯一生機之門!
是時,山海關外,遼西走廊,古北口塞,烽燧當燃!此非揣測,實乃天道、地理、人事交攻相激之必然!
故臣等泣血以告陛下!
欲全我九邊生靈,護我腹心膏腴,斷不可坐待刀兵臨門!
為今之計,首在以備戰促不戰!
“一曰‘整備蓄勢’:北境諸倉,當秘查充盈;兵馬甲仗,當整肅精練;關隘壕塹,當檢視加固!使吾國有磐石之固,敵自生畏葸之心!”
“二曰‘外示和睦,內行決斷’:宣慰安撫之道不可廢,然決斷須明!于彼小部示惠以分化,于其強酋扼其頸項(強硬威懾)!使其內外交困,投鼠忌器!”
“三曰‘待時而發’:天災傷敵,勝于萬刃!
待其饑餒內耗至頂點,鋒芒因擄掠無所得而挫鈍之際!
此即破敵全功之機!
宜選精兵強將,控扼險要,斷其歸途!
不戰則已,戰必雷霆掃穴,盡滅其兇鋒!
使我遼東千里沃野,永絕此害!
陛下!通經而不知致用,圣學空懸;致用而不究天人,實學難精!
臣等今日陳此遼東之危,非為邀功,非為啟釁!
實為陛下‘致中和’之圣德,為江山永固,生民安泰計!
伏愿陛下明見萬里,乾坤獨運!
若蒙圣斷,早定安邊之策,則社稷幸甚!蒼生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