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久聞盧博士之名,如雷貫耳。早就想去拜訪,恨無門路耳。如今,二叔愿意資助于我,備感激不盡。敢不從命?!?
說實話,劉備實在是打心眼里感激堂叔劉元起。
在劉備織席販履過著窮困生活的時候,唯獨有這個堂叔劉元起十分看重他。
劉元起夸獎劉備“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他認為劉備是涿縣劉氏宗族中的翹楚,將來必定不是一般人。
這份青眼有加,比之物質財富的饋贈,更讓劉備感喟良深。
人人都不看好他,唯獨堂叔劉元起例外。
在劉備的心目中,他早就已經把堂叔劉元起當做知人識人的“巨眼英雄”,當做相中千里馬的伯樂。
劉元起見劉備愿意與自己的兒子劉德然一起前往雒陽緱氏山盧植精舍,心下大喜:
“玄德,你父親早早離世,你只能與母親相依為命。但你也缺乏父親的教導。我希望你跟隨盧博士學習的時候,把他當做自己的父親一樣,讓他成為你的榜樣。盧博士為人正直,說話從不拐彎抹角,也不會蠅營狗茍、委曲求全。他完全可以指引你,成為你的導師。希望你能夠好好讀書,好好做人?!?
根據著名史學家陳壽《三國志·先主傳》的記載,劉備“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完全是一副少年游俠的做派。
但是,劉備臨終寫給兒子劉禪的遺詔中,卻敦敦教導兒子一定要多讀書,說讀書“益人意智”。
可見,劉備在征戰四方、逐鹿天下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甚至在自己臨終前的遺詔中,特意告誡自己的兒子劉禪。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劉備的臨終遺詔,字字都是帶血的教訓。
他肯定是有些后悔自己少年時代過于輕佻了。
——沒有通過讀書,系統地吸取古人的智慧。
是以,陳壽評論劉備“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說劉備的智略權謀比不上魏武帝曹操,因而他建立的蜀漢政權的疆域才相對狹小。
上一世,劉備在這方面吃了虧。
這一世,他肯定要規避并彌補這方面的錯誤。
想了想。
劉備沉吟著道:
“二叔,實話實說,我十來歲的時候,的確是不喜歡讀書,不過,我現在已經十五歲了,長大了,也明事理了。我沒事的時候,經常閱讀《漢書》、《禮記》、《論語》、《孫子兵法》、《六韜》、《商君書》之類的先賢諸子典籍?!?
劉元起聽了,更是大喜過望:
“如此甚好。溫故而知新。你要多讀,才能領悟更多。如果你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到緱氏山精舍親自向盧博士請教。如今的你,也是允文允武,我相信盧博士也肯定會教授你他的真傳實學?!?
坐在主位的劉敬也很高興:
“盧博士博古通今,玄德、德然跟著盧博士研究經學奧義,將來肯定能飛黃騰達。我涿縣劉氏家族或也能門楣光大。”
劉敬想的是光耀門楣。
而劉備想的遠比族長劉敬還要長遠。
他跟隨盧植自然是要鉆研經學,但更重要是學習漢末三大名將之一的盧植的兵法韜略,以及結交悍勇名將遼西公孫瓚,以為將來問鼎天下做好一切準備。
本來在現代社會里,他便已經讀過歷朝歷代的很多兵書,從唐朝趙蕤的《長短經》到明朝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直至民國蔡鍔將軍的《曾胡治兵語錄》,他都有所涉獵,只是沒有實踐而已。
如今,回到冷兵器時代,正好可以將這些學到的兵法融會貫通到實際的作戰之中。
當然,他要先跟隨東漢大將盧植,從旁邊親眼看看他如何排兵布陣、攻城野戰,好好學習一番。
“備定然不負大伯、二叔厚望。一定會跟隨盧博士學到真本領,報效國家?!眲涑谅暤馈?
族長劉敬、劉元起都滿意地看著劉備,微笑著點了點頭。
“這幾個月先在家中好生準備準備。等一過了暑天,便可啟程前往雒陽?!?
“遵命。”
南部游徼劉豹一遍大口大口地吃著炙肉,一邊對劉備道:
“玄德,茍富貴,勿相忘。等哪天你發達了,別忘了帶帶你阿兄我。哈哈。”
劉備知道劉豹一身武勇,沖動好戰,為人慷慨豪爽,且又俠義心腸,很是對他的脾氣,當下忙道:
“宗族對我的蔭蔽,備沒齒難忘。”
劉豹十分滿意地點頭道:
“唔。是個好漢子?!拢s緊吃炙肉啊。多吃肉,才能長氣力。有了氣力,才有好精神?!?
說話就是這么實在。
“是?!?
劉備也隨即大口吃起炙肉來。
他不時地吃幾口韭菜,中和一些豬肉的肥膩。
須臾飯畢。
劉不疑算了飯錢。
一行人出了酒店。向著涿縣城東門而來。
時已至下午未時(過午一點鐘)。
一路走,東部游徼程驍一邊道:
“諸位,現在是未時,縣君大人上午處理完了公務,此時正是倦怠休息之時。恐怕要過一個時辰,才會正堂斷案。不如,一起到縣衙對面的酒肆里坐著歇會兒吧?!?
“也好?!?
劉敬點了一下頭,“那就如此吧?!?
一行人進入涿縣城東門,轉過了幾條街,便來到涿縣縣衙前。
見衙門里靜悄悄地,并無人員走動,知道正在休息。
于是,眾人便進入對面的一家酒肆暫歇。
店中一個身材雄壯的老漢,劍眉闊臉,豹頭環眼,一臉殺氣,五十上下的年紀,看到程游徼,當即從草席上站了起來,關切地問:
“程游徼,那個叫劉備的兇手,抓到了嗎?”
一聽這話,程驍不由地一臉尷尬。不知道說什么好。
看到豹頭環眼的老漢,劉備不由地想起了上一世的一個故人——燕人張飛,張益德。
他知道,這老漢定然是張飛的族中長輩。
根據劉備殘存的記憶,他知道張飛出身涿縣張氏家族,雖不是什么世家大族,也是一方豪強地主。
此時,張飛應該是十一歲左右了吧。
劉備心中默默地想著,甚至有些激動。
因為他這一世又要再次見到張飛了。
“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生生世世做兄弟?!?
“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上一輩子的誓言猶在耳畔回響。
回憶昔日“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不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但彼此之間的情義恩遇,卻像極了一母同胞的親兄弟)”的時光,仿佛仍在目前。
如今,重活一世,劉備又怎能不心情激蕩。
他站在原地,眼眶里早已濕潤。
世人嘲笑他是“愛哭鬼”,卻不知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能讓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落淚,其人必是情到深處,意到濃時。
如此“多愁善感”,也大多都是發自內心、起自肺腑的重情重義之人。
……
盧植,字子干,涿郡涿縣人也。性剛毅有大節,常懷濟世志。
——《后漢書·盧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