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技術運營:海量資源精細化運營實戰(第2版)作者名: 熊普江 盛國軍本章字數: 1333字更新時間: 2025-06-05 14:04:47
Foreword 2 序二
如何提高運維的地位?這是我和很多同人苦苦思考的一個問題。運維向來處于軟件生產鏈的后端,甚至某百科給運維的定義就是“軟件部署”。“運維不就是把開發部門寫好、測試部門驗證過的軟件推送到服務器嗎?這都搞不好,要你有何用!”這樣的運維離業務太遠,因此很多時候淪為“背鍋俠”,“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可以去和開發部門爭辯,以證明我們是清白的。(可是,真的能自證清白嗎?)我們可以拽著開發部門一起實踐DevOps,把可運維性(非功能性需求)前置到軟件開發框架中(可是,依然容易被業務部門“鄙視”)。
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呢?其實辦法“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運維離數據最近,我們可以通過精細的預核算及資源供應、有說服力的技術架構評審、合理的資源規劃(業務指標預測、資源容量預測、資源策略與分布規劃、運營優化)、極致的產品體驗優化及運營優化,真正為業務創造價值,提高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用戶數),提升企業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營收和利潤。
這樣做的好處是將“鏈”變成了“環”。在軟件生產鏈上,本來業務部門是頭,運維部門是尾,平時可能沒有太多交集(除非出故障了)。當運維助力業務部門實現首尾銜接,讓業務部門嘗到“甜頭”時,那自然會關系融洽,運維人員也有機會從源頭上摘掉“背鍋俠”的帽子。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運維真的有機會“翻身做主”。在英文中,operation本來既可以是運維,也可以是運營。這樣一來,運維變成了技術運營,并有機會成為業務部門的一分子。
但很多運維同人業務場景小(服務器可能只有幾百臺),業務上又終日被各種非例行工作弄得應接不暇,沒有機會也沒有精力從事技術運營相關的工作,影響工作效果。
幸運的是,互聯網一線大廠(如騰訊)、傳統知名企業(如海爾)在海量資源場景下進行了多年的精細化運營實踐,并且愿意將這些實踐經驗分享出來,最終為業界呈現了本書。
本書的作者熊普江長期從事運維行業,他是我的好友,對我很是支持。早在2017年3月的GOPS全球運維大會(深圳站)上,熊普江就做過一個題為“運維價值新主張:精細技術運營優化”的分享,在那次分享中他就曾提及如何為企業節省運營成本。從目前來看,那次分享貌似是本書的雛形。
本書的另一位作者盛國軍在海爾工作多年,也是高效運維社區主群的骨干成員,多年來對運維社區也抱有拳拳之心。他善于總結,提出三講(講觀點、講數據、講案例)及三指數(體驗指數、能效指數和彈性指數)。三講即用觀點指出問題的本質,用數據確保問題的客觀性和真實性,用案例將成果具象化。三指數更是和技術運營的本質如出一轍。
兩位作者多年的工作經驗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本書的適用范圍大大擴展,不但適合互聯網行業,也適合助力傳統行業的實踐落地。
即使AIOps出現,本書也不會遜色。雖然AIOps確實可以使技術運營更上一個臺階,但技術運營是AIOps的能力來源,而本書作為專家知識庫更彰顯其價值。當然,說不定相關內容已經在作者的再版計劃之內了。
非常開心能為本書寫序,希望讀者也和我一樣,從中受益良多,并付諸行動,創造實際的價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我已經不在運維第一線,但我和高效運維社區始終在服務天下運維同人。在此謹代表高效運維社區祝賀本書順利出版發行,讓運維同人得以享受大廠福利。
蕭田國
高效運維社區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