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西瑪斯之歌》(節選)
作者:查爾斯奧爾森
1.
彩畫上
都是吃的:骯臟
的明信片
還有文字﹑文字﹑文字
鋪天蓋地
眼睛和耳朵都無法閃避
而去做自己的事(一切
都被侵害﹑盜用﹑強暴,所有知覺
包括心智,另一種知覺,
還有那個提供給甚至是
最可憐的人,或者我們中間的任何可憐人
以安慰的工人(灌醉了酒
甚至
平息了電車的
歌唱
2.
所有的
謬誤
我被提問——我問自己(我也被
它的鯨魚皮包裹)我們
將從這兒去那兒,甚至當公車
也歌唱時,我們能做些什么
呢?
我們該怎樣去一個地方,
甚至穿越市鎮
怎樣離開一個地方(這些軀
體)
都被埋葬
在很淺的墓中?
查爾斯·奧爾森(1910-1970)是后現代主義“黑山詩派”的宗師。他的“放射詩”論在后現代主義詩學中舉足輕重。代表作《馬克西姆斯的詩》被稱作“后現代主義史詩”,甚至與惠特曼的《草葉集》、龐德的《詩章》、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佩特森》并列為美國詩歌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
自埃茲拉龐德提出“意象派”詩歌主張開始,美國詩壇開始一項詩歌形式上的革新運動。龐德的詩歌主張一定程度上來自于借鑒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表現手法,主張以可感的圖像化語言來代替描述和說明。龐德主張現代詩歌應當追求的就是一種像中國詩那樣的“超越比喻的語言”,這為當時美國詩歌在語言形式上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方向。
這種詩歌形式上的革新在二十世紀上半個時期的美國詩壇中產生了重要影響,但經過一個時期的發展后,這種革新逐漸走向了晦澀難懂的極端,黑山派的詩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1950年,查爾斯·奧爾森發表了《投射詩》一文,這篇文章被看做是黑山派的成立宣言。查爾斯·奧爾森和在馬薩諸塞州黑山學院任教的羅·鄧肯、羅伯特·克里利等人創辦了《黑山評論》雜志,提倡與40年代流行的傳統格律體相反的“放射體”詩歌,進而逐漸形成一個流派。奧爾森在其著作《放射體詩歌》一文闡述了其詩歌創作方面的主張,其觀點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三方面:
1.認為詩是把詩人的“能”傳遞給讀者的東西,因此詩是“能的結構”和“能的放射”,要以順應呼吸的“音樂片語”代替傳統詩律中的節拍。形式只是內容的延伸,拒絕一切傳統的形式——“封閉的形式”,提出詩必須完全從詩人的呼吸即瞬間的自然節奏中獲得自己的形式——“開放的形式”。
2.一個意念必須直接導向另一個意念,提倡快速寫作。
3.強調詩歌的自發性和口語化,采用美國口語和俚語。
查爾斯奧爾森還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韋爾納·海森伯的“測不準原理”引入到他的詩歌創作中作為其文藝理論的一部分,查爾斯奧爾森表示,作家或詩人需要采取創造性的立場,物理學的立場,對事物測量只能獲得近似值,測知速度,位置不可同時兼得,這是海森伯的“測不準原理”闡明的即要想獲得量子的準確速度,必不能獲得其準確的位置,而要想獲得其準確的位置,則必不能獲得其準確的速度。
查爾斯奧爾森在其詩歌作品的分行斷句方式,空格使用方面都與一般的詩歌完全不同,對此,奧爾森表示這是一種“動能的”客體,一種“場上的寫作”。
奧爾森認為,笛卡兒提出主客二分觀念,試圖用主體與客體的對立解釋世界以來,主客關系始終是認識論上的一個重大課題。無論從何種角度來認識主客關系,主客的分野和對立卻是始終存在的。自愛因斯坦以來的現代科學提出的種種新論卻徹底動搖了這種主客二分的基礎。在這些新觀念的影響下,奧爾森提出了一種他稱之為“客體主義”的新思想,表達了認識客觀現實的一種新觀念。
人越是認識到自己也是客體,越是減少對客觀現實的“干擾”,人的作用也就越大。作為一個客體,人只是自然中的一個中介,只能參與到自然中。人必須認識到,“人的宇宙”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存在,他只有安居于自己的宇宙內,才有可能作為一種中介參與到更大的外在現實中,才有可能傾聽到外在世界中更大的力,也才能通過聽到的一切分享客體的秘密。奧爾森說:詩人要“謙卑”、“順從”和“參與”,詩人只有保持這樣的態度來對待現實,才可以消融主客之間的界限,達到對現實的更好的理解。詩人將“氣息”灌注入詩中,便可以“謙卑地”、“順從地”安居于自身之內,在開放的放射詩場上,居處于形形色色的能量和力之間,自然地參與到這些能量和力的傳遞過程中。
在當時及此前的詩歌領域,用物理定律與高科技來武裝詩歌的,文學史上只此一人。查爾斯奧爾森指出,非歐幾何對“真實空間”的重新界定,不僅產生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和一個連續的宇宙等新理論,也動搖了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一些傳統觀念。電磁場是一個無限綿延的真實存在,在這個場上發生著的只能是相互關聯的能量轉換,因此,經典的那個明確的宇宙已經消失,實際存在的只是一個沒有方向地向四外綿延的宇宙,推演開去,則傳統哲學中那些形而上的分離和差異就都消失了,例如主客、因果、是非、彼此、心靈與肉體這些人們熟知的二元對立觀念都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剩下的只有一點:事物在事物中不確定的、變動不居的互相作用。
不過問題是詩歌屬于文學范疇,用物理理論來指導并不屬于科學領域的文藝創作,怎樣將內容放進符合物理理論的形式當中?如果從內容上觀察查爾斯奧爾森的作品,除了大量碎片化的日常生活場景的敘述以及一些超現實概念的生硬插入,作品并未表達出任何完整的意思,其作品僅僅在斷句與使用空格的方式上與一般的詩歌有明顯不同,而通過這種僅僅在分行斷句方式上標新立異的形式來使其符合物理定律即使是從奧爾森所援引相對論或海森堡理論也是十分牽強的。
說起理論的復雜性,奧爾森所提出的理論背景確實十分復雜,其所援引的物理理論在當今學術界處在前沿位置,但可惜的是理論體現在其詩歌作品中,僅僅表現為形式上刻意的怪異而無法看出任何與理論上存在任何實質的邏輯關系。但是查爾斯奧爾森成功了。他的“放射詩”論在后現代主義詩學中舉足輕重。這首詩歌《馬克西姆斯的詩》甚至被稱作“后現代主義史詩”,與惠特曼的《草葉集》、龐德的《比薩詩章》、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佩特森》并列為美國詩歌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這種理論上玄而又玄,形式上標新立異,內容空洞無物的詩歌把很多美國人都唬住了。這比我國的某些神棍詩人動不動就搬出來老莊和佛教要高明一些,畢竟前者懂得人還是挺多的,非歐幾何量子力學從名字上就能唬一大票人。
不可否認,奧爾森的詩歌在內容與形式上確實有一定的獨特性,用語和分行斷句比較有特色,把一些不相干的詞和詞組隨意組合在一起,再用特別的方式斷一下句,它確實能在某些字詞上產生一定的思考和聯想,但觀察詩歌整體,作品所表達出的完整的意思幾乎沒有,這可以說是一種投機取巧式的作品。如果不是意象派的產生讓美國人熟悉了內容艱深形式新穎的詩歌作品,恐怕黑山派根本無法立足。不過前者還是有一定的文藝主張和目的性,到了查爾斯奧爾森,這些都不重要了,跟著感覺走和裝逼裝到極致就成了比內容更重要的追求。
建議不要去讀他的理論,奧爾森理論的復雜程度和他詩歌內容的平庸程度幾乎是對等的。如果把奧爾森作為一個文藝理論家來看待,他所創建的也完全是空中樓閣,奇怪得是他的詩歌理論居然大獲成功,他寫的自稱用相對論與量子理論指導的誰也看不懂的詩歌在詩歌屆廣受好評,這不能不說是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談。
說到量子理論,附帶說一句,這個理論可不是徒具形式而內容空泛的,有興趣的詩友可以百度一下量子理論,一兩句話無法說清,但是很明顯它不是一個文學理論,而且過于復雜無法應用于文學領域,如果把詩歌非要往量子上扯,最多也只能是削足適履一樣的形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