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精神需要

在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理論進行考察時,往往容易形成一種誤解,就是僅僅關注與社會需要相關聯的精神活動,即從“由生產本身產生的需要”或者“從社會生產和交換中產生的需要”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中形成的精神活動。事實上,馬克思基于歷史唯物主義視野對“精神”的探究,并沒有停留在社會需要這一層次上,而是從“需要的人的本性”出發,考察人的本性,及人對自身全面占有時的“精神需要”。

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從人與動物的區別角度,闡明人的精神特質和精神需要。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一些動物的觀察,認為在基于自然本能的需要而產生的信息傳遞、建造住所、繁衍子嗣、改變環境,以及有計劃的行動等方面,人與動物的區別并不大。但是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其本質就在于人具有自覺的精神活動和交往。馬克思明確指出:“動物和它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這種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他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民出版社,1979:96.恩格斯也指出:“一切動物的一切有計劃的行動,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下它們的意志的印記。這一點只有人才能做到”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8.。由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可以看出,人不僅具有吃、穿、住、行、性行為等的本能需要,更為重要的是,人能夠超越物欲需要,具備精神需要和自我意識,這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精神活動和精神需求對人的本體論意義。如果缺少了復雜、奧妙的精神需要和精神活動,人也就僅僅表現為“動物的機能”,正如馬克思所言,“吃、喝、性行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機能。但是,如果使這些機能脫離了人的其他活動,并使它們成為最后的和唯一的終極目的,那么,在這種抽象中,它們就是動物的機能”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4.

“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系起來(兩性關系、交換、分工),所以他們必然要發生相互關系”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的需要并不是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對立或抽象,而是二者之間的感性統一,“人們在肉體上和精神上互相創造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2.。因此,物質在滿足人的物欲需要的同時,也促進了人的精神的存在和發展;精神在滿足人的精神活動和精神需要的同時,也指引和規約著人的物質需要。正如馬克思指出:“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理智地復現自己,而且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人的精神需要和精神活動不僅包括了思維和交往中的信息發散,而且在更深層次上指涉著人的抽象思維、創造性思維、情感意識、價值理念等。這些精神理念一方面受制于物質活動,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能動性。“人作為對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個受動的存在物;因為它感到自己是受動的,所以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正是基于此,恩格斯將人的精神看作“有機物最高精華的運動”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34.,將思維著的精神看作“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79.

馬克思、恩格斯從人的本性視角所提出的精神需要,并不是一次性的常數,而是一個多樣化的、開放性的,具有自我超越性的需要體系。其主要表現為三個層次的精神需要:較低層次的精神需要是一種自然的心理表層的滿足,是人的物欲需要的附屬品。例如,對一個饑腸轆轆的人而言,一頓飽餐便會使其得到少有的心理滿足感,馬克思對這種精神需要的分析為:“囿于粗陋的實際需要的感覺只具有有限的意義。對于一個忍饑挨餓的人說來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只有作為食物的抽象存在……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販賣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特性。”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人的精神需要并不會止步于較低的需求層次,一旦人的物欲的、本能的精神需要得到滿足,便會出現較高層次的精神需要。正如馬克思所言:“由于人類自然發展的規律,一旦滿足了某一范圍的需要,又會游離出、創造出新的需要。”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60.較高層次的精神需要是人“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5.。在這一階段,人開始將自己的生命活動變成了自我的意志和意識對象,人的精神需要就是人的自我意識,把自我存在和發展的需要轉化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我的需要。較高層次的精神需要超越了物欲層面的直接需要,也超越了心理表層的直接滿足,人們為了獲得更高層次上的肯定自我的信息,實現自我心理的平衡,以及獲得自我的滿足感和愉悅感,所展開的精神和意志的追求體現為人們生命奮斗的信心、勇氣、慰藉、情感、信仰等。不同類型的精神追求所具有的意義是不同的,它或是一種知識、理念、思考,抑或是一時的興奮,但其中在人的生命歷程中一以貫之的、綜合性的精神追求,則是具有穩態性的精神信仰。總體而言,較高層次的精神需要的產生,使人的主體性的精神存在和發展開始處于種種精神追求的張力之中,所以恩格斯指出:“人們已經習慣于以他們的思維而不是以他們的需要來解釋他們的行為(當然,這些需要是反映在頭腦中的,是被意識到的)。”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6-517.新的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是建立在“推翻一切舊的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2.基礎上的,即馬克思、恩格斯所構想的共產主義階段。在這一階段,人的“自主活動才同物質生活一致起來,而這又是同各個人向完全的個人的發展以及一切自發性的消除相適應的。同樣,勞動向自主活動的轉化,同過去受制約的交往向個人本身的交往的轉化,也是相互適應的”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10.。新的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是人擺脫人的現實局限狀態,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實現階段,是人能夠真正成為人的精神自由自覺狀態。

總體而言,人的精神需要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也是維系物質生活的精神動因,正如馬克思指出的“物質生活的這樣或那樣的形式,每次都取決于已經發達的需求,而這些需求的產生,也像它們的滿足一樣,本身是一個歷史過程,這種歷史過程在羊或狗那里是沒有的”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3.。同時,從人的精神需要的層次來看,當人們的物質生產和生活的水平提升,人的精神需要也會延伸。在不斷追求新的更高的精神需要過程中,人在精神層面上開始認識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展現出豐富的生命形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甸县| 同仁县| 绥滨县| 治县。| 漯河市| 连城县| 泰安市| 敦化市| 河东区| 读书| 平塘县| 秭归县| 新泰市| 称多县| 仁寿县| 龙江县| 卢氏县| 怀来县| 福海县| 双城市| 宁都县| 南川市| 霍城县| 阿坝县| 通河县| 富顺县| 清徐县| 如东县| 阳朔县| 山阴县| 如皋市| 商丘市| 象州县| 普定县| 江孜县| 霸州市| 峨山| 黔南| 厦门市| 扬州市| 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