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精神生產

精神生產理論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的著作《神圣家族》中第一次論及“精神生產”,即“在直接的物質生產領域中,某物品是否應當生產的問題即物品的價值問題的解決,本質上取決于生產該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因為社會是否有時間來實現真正人類的發展,就是以這種時間的多寡為轉移的,甚至精神生產領域也是如此”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2.。在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直接闡述了“精神生產”的概念,即“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在此后的《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及其手稿等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較為集中地論述了精神生產的概念和內涵,使精神生產這一概念成為滲透并貫穿于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著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以“意識的生產”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1.為切入點,尋找到了精神生產的實踐支點,即從現實實踐基礎上的社會各因素相互作用中闡發了精神生產的概念和內涵,從而形成了系統完整的精神生產理論。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精神生產是人類所特有的精神活動,其貫穿和滲透于整個人類的發展歷程當中。但是,將精神生產納入現實的生產和生活實踐當中,使其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實踐形式,則是與人類社會的分工直接相關的,其最早出現于原始社會末期,即人類社會勞動開始分化的階段。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人類社會早期,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并未出現分離,物質生產生活和精神生活交織在一起。而到了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剩余產品的出現,社會勞動開始出現分化,精神生產逐漸從物質生活的混沌狀態中脫離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實踐形式。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開始成為真實的分工……從這個時候起,意識才能擺脫世界而去構造‘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5-36.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學說體系中,精神生產是屬于“全面生產”的范疇。所謂“全面生產”,就是囊括了人類所創造的一切以及人類所從事的生產活動的總稱。其主要包括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人口的生產即種族繁衍、精神生產三種不同類型的“生產”活動。其中馬克思、恩格斯一般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人口的生產統稱為“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而精神生產則是與之相對應的,是人的“全面生產”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處于“全面生產”之中的精神生產,其自身也具有完整的精神結構體系,即在自發意義上形成的“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以及在自覺意義上形成的政治、法律、道德、藝術、宗教、形而上學等社會意識形式的生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在精神生產體系中自覺意義上的社會意識形式的生產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成為精神生產的核心。

精神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產,雖然是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實踐形式,但是始終無法擺脫物質生產生活的“糾纏”,“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1.,正如馬克思所總結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同時,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產的關系并不僅限于“決定—被決定”的單向性,而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二者之間的“生成—能動”的雙向互動關系。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對精神生產的考察,并沒有單純局限于物質決定論,也沒有從純粹的思維領域探究精神形成和發展的理據,而是從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交互中揭示精神的內在規律性。精神生產的發展邏輯,一方面受到“外部事實”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其自身發展的相對獨立性和能動性的影響,使得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之間呈現出一致性、不平衡性和精神能動性的具體相互關系。

首先,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一致性,集中表現為精神生產決定于物質生產。物質生產的決定性作用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具體歷史條件下的物質生產是精神生產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6,519.物質生產作為一種歷史活動,其性質決定了精神生產的性質,馬克思在揭示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精神生產時指出:“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精神生產,就和與中世紀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精神生產不同。”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46.馬克思、恩格斯還從社會發展的視角指出了精神生產的現實根源性,認為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分工的出現使精神生產逐漸從物質生產中分離出來,“分工使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由不同的個人來分擔這種情況不僅成為可能,而且成為現實”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5.。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紛繁復雜的精神生產活動不斷構建出來,但從本質上來看,其始終是以特定社會條件下的物質生產為基礎的。二是物質生產生活的發展需求是精神生產的動力。“精神生產隨著物質生產的改造而改造”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現實實踐,決定了與此相對應的精神生產。精神生產從現實實踐中產生并發展,形成了一種與物質生產相對應的嶄新生產形式,由此獲得了相對獨立的外觀。但是,從精神生產的本質和內容上來看,其仍然受制于物質生產實踐,并從物質實踐中獲得精神發展的給養和動力。

其次,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馬克思、恩格斯在闡明物質生產在“歸根到底”的意義上決定著精神生產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中間環節”,以及精神生產發展的內在邏輯,揭示了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發展之間的不平衡性。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精神生產獲得相對獨立的外觀后,物質生產只是間接的“決定著現有思想材料的改變和進一步發展的方式”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3.,在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之間掩藏著復雜的“中間環節”。恩格斯將居于上層建筑的精神生產劃分為兩大領域:一是離物質生產較近的政治法律等上層建筑;二是距離物質生產較遠的“更高地懸浮于空中的意識形態的領域”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1.,即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其中距離物質生產較近的政治、法律、道德等,是聯結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中間環節”,在這些“中間環節”之上,精神生產獲得了相對獨立性的外觀,并構建出越來越復雜的精神體系和自我發展邏輯,最終形成思想精神的時代超越性,即精神生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它所產生的具體時代的歷史條件而繼續發揮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之間的不平衡性和物質生產對精神生產的決定性是并行不悖、相輔相成的。只有將二者看成是有機統一的整體,才能夠更為深刻地闡釋精神生產的本質和規律。

最后,精神生產對物質生產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精神生產受到物質生產的制約,同時,物質生產的發展進步也是和精神生產緊密相關的。恩格斯指出:“一個生產部門,例如鐵、煤、機器的生產或建筑業等的勞動生產力的發展——這種發展部分地又可以和精神生產領域內的進步,特別是和自然科學及其應用方面的進步聯系在一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6.從一般意義上來講,精神生產對物質生產的巨大能動作用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精神生產能夠生產出一定的精神文化產品,這不僅能夠滿足人的精神需要,而且也能夠為物質生產提供思想智慧;二是精神生產能夠改進社會勞動、發明新的生產工具,擴大勞動的對象和范圍,提高社會生產率,是物質生產和社會進步的精神動力;三是精神生產能夠建構出系統復雜的意識形態,包括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道德等,為社會物質生產生活提供精神保障和價值引領。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高县| 平凉市| 榆中县| 屏南县| 盐山县| 江华| 屏东市| 乌恰县| 迁西县| 黄大仙区| 张家川| 高邑县| 万源市| 婺源县| 达拉特旗| 保山市| 吉安市| 玉树县| 常宁市| 蓝田县| 东源县| 江城| 荥经县| 措美县| 舟山市| 增城市| 奇台县| 北辰区| 肇庆市| 平定县| 宁阳县| 鹤山市| 平南县| 香格里拉县| 涞源县| 河南省| 资阳市| 周至县| 兴义市| 噶尔县| 策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