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精神交往

亞里士多德曾指出“人天生是城市的市民”,馬克思進一步解釋道“政治的=城邦的,政治動物=城邦市民”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94.,“人即使不像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樣,天生是政治動物,無論如何也天生是社會動物”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79.。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作為社會性的存在,在社會性的生產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交往。交往促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搭建了社會的主要脈絡,馬克思指出:“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7.,“社會不是由個人構成的,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1.交往搭建了一個動態、有機的社會網絡組織,正是交往的形成,使人在具備自然本性的同時,展現出更為重要的社會屬性。基于血緣、文化、政治、經濟等社會因素的交往,使人展現出真正的人的價值,即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所以人在積極實現自己本質的過程中創造、生產人的社會聯系、社會本質”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歷史唯物主義的交往觀,認為人的交往發端于物質交往,但并不僅限于物質交往,在人的物質生產生活的基礎上總是伴隨著人的知識、經驗、情感、觀念的相互交流和溝通,這種人的內在思想意識的外在表達,就是精神交往。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提出了“精神交往”的概念,他們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在這段表述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兩種不同的人的交往形態,同時也闡明了物質交往與精神交往之間的關系,即精神交往的物質根源性。精神交往強烈而深刻地體現著物質交往,在精神交往形態中,人是社會關系的全息體現者。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明確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馬克思的這一觀點,從精神交往與社會關系的視角來看人是社會的全息。如果將“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比作一面巨大的鏡子,那么這面鏡子里可以看到一個人,無論將這面鏡子碎成多少塊,在每一個碎片中,仍然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人。就此而言,每一個人不僅是他自己,也是一切社會關系的體現者。人的精神交往,無論采取何種形式,都表征著社會的性質,這就如馬克思所言“不僅我的活動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來進行活動的語言本身,都是作為社會的產品給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會的活動”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中,人的精神交往是積極的、主動的,但同時又在無形之中受制于現實的社會關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了一個農民在市場上買賣商品的例子。他認為,這種看似簡單平常的物質交往,其實質上是伴隨著精神交往的,即買賣商品時的討價還價,既是一種簡單的物質交往,也是商業社會中的社會關系在無形之中規定的一種交往。這種人的交往觀念反映了具體時代的社會意識。如果說物質交往是社會交往的外在表現,精神交往則是一個社會的血脈和經絡,其貫穿于整個社會關系當中。“人們的觀念和思想是關于……人們生活于其中的整個社會的意識。人們在其中生產自己生活的并且不以他們為轉移的條件,與這些條件相聯系的必然的交往形式以及由這一切所決定的個人的關系和社會的關系。”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99.

社會關系一方面決定和影響著人的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另一方面,脫離了具體的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純粹意義上的社會關系也是不存在的。馬克思曾就思維這種較高級的精神交往形式指出:“只有在人們思維著,并且對可感覺的細節和偶然性具有這種抽象能力的情況下,才可能有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5.在這里,馬克思揭示了人的思維這一精神交往形式是形成社會關系的前提。同時,歷史唯物主義將人看作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交往既體現了特定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生活,也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共同活動的社會生活。由此,人的精神交往不僅體現了具體生產生活中的社會關系,而且在不斷復雜的精神交往活動中,人的精神活動、情感體驗、思想觀念、個性結構等,不斷凝結、升華為文化理念、道德觀念、知識、價值、信仰等較高層次的精神交往,這種相對獨立、復雜的精神交往也會反過來對人的精神活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交往不能僅限于單純的“物質決定論”。為此,馬克思明確指出,研究人的社會交往,僅限于非個性的客觀社會關系是不夠的,“我們陷入困境,也許是因為我們只把人理解為人格化的范疇,而不是理解為個人”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89.,“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人對立起來”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明確了精神交往的現實機理,而且對具體歷史條件下的精神交往的條件和方式進行了探討。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工人的精神交往時指出:“工人必須有時間滿足精神的和社會的需要,這種需要的范圍和數量由一般的文化狀況決定。”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0.馬克思在這里強調工人的“精神需要”和“余暇”,是因為精神交往是人生產生活的基本保障。實現精神交往的基本條件,就是要發展智力、接受教育、履行社會職責、開展社會交往等,只有按照具體歷史條件的要求,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的“范圍和數量”,才能實現這些基本條件,促進人的精神交往。后來,馬克思結合資本主義具體的生產生活條件,對工人較高級的精神交往活動進行了概括,即“為自身利益進行宣傳鼓動、訂閱報紙、聽演講、教育子女、發展愛好等”。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6.總結馬克思、恩格斯對人的精神交往的條件和方式的論述,其將精神交往主要劃分為直接精神交往和間接精神交往兩種類型。直接精神交往主要是指人們在直接的溝通過程中,意見、知識、情感、理念等的交流互動,同時也包括了思想批判和思想交鋒的精神交往沖突形態;間接精神交往是指通過報刊、書籍、廣播等公共媒介所承載的信息進行交流溝通。此外,馬克思、恩格斯不僅在現實意義上提出了精神交往的條件和方式,而且也對未來共產主義條件下人的精神交往活動做出了科學構想。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分工造就了社會活動固化,形成了一種異己的、與人本身相對立的力量。在共產主義社會,隨著分工的消失,“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7.。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所構想的共產主義階段的精神交往,是脫離了分工的“異化”,是人的自由自覺狀態下形成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长县| 新疆| 射阳县| 夏津县| 盱眙县| 雷山县| 噶尔县| 蒙阴县| 诸暨市| 富源县| 昌都县| 定结县| 通州区| 故城县| 呼伦贝尔市| 天等县| 商都县| 恭城| 曲松县| 东安县| 岑巩县| 盐津县| 方山县| 六安市| 当涂县| 新化县| 安义县| 海安县| 轮台县| 西乌珠穆沁旗| 澄城县| 司法| 青岛市| 巨鹿县| 齐河县| 精河县| 湘潭县| 洛隆县| 紫阳县| 东乡| 长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