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報發出、代州正式轉入戒嚴,李篤以河東道觀察使、河東節度使委任的代州后勤中轉主官名義,宣布接管本州所有關隘駐軍兵權,同時在全州進行戰時動員。
春耕期間遭到如此變故、百姓瞬間亂作一團,押運物資前往前線討擊大營的各路輜重車隊被阻攔在雁門關下、也紛紛派員前來指責詢問。
但這些政務對代州而言已經不是頭等大事,李篤命州縣兩級差役上街整頓秩序、重申戒嚴令后,立刻著手安排增援雁門關的事宜。
代州攻防全在雁門關一線,而雁門名關與馬蘭隘那等簡陋的烽火臺截然不同,乃是真正可比城池的雄偉關防。
其關城修建在山脈鞍部道路之上,然后以關城為中心、將高墻沿山脊延伸至兩翼山峰,再掘土挖石削平峰頂、營建出兩座耳城。
無論關城還是耳城之中,均兵營、倉儲、烽火、射臺一應俱全,兩翼制高點耳城甚至布置有牛弩、石砲等重型攻防器械形成交叉火力。
單以布局而言、此處可稱得上是當世頂尖的戰爭堡壘,只是雁門都尉手下的軍隊不堪使用。
從王忠嗣上任之初挑揀牙兵、將獨孤闊如選去,便可知道雁門關和西陘關原有駐屯軍隊的戰力和素質究竟如何。
客觀來說,那些兵馬不僅站不滿關城、耳城及之間的城墻,甚至軍容還比不上李篤揮霍武庫砸出的助耕隊。
所以哪怕如今代州城中窘迫、李篤也必須傾盡全力增援雁門關防線。
刺史官廨正堂廢墟之前,李篤召集了所有的軍官和屬吏做最后的動員,那陣陣令人作嘔的焦糊氣味、仿佛是在提醒人們倘若雁門失守的嚴重后果:
“雁門重地、退無可退,措不及防時、重任已然在肩。”
“代州若是失守,太原以北門戶大開、無數村鎮城市必將淪為火海廢墟,同時王節度出塞大軍也后路斷絕、成孤軍深入之勢,恐怕會重蹈前漢李陵故事。”
“如此一來、晉北局勢毀于一旦,國朝百年奇恥鑄在身前,我等就算僥幸逃生、重罪也必然難免。”
“不如同心協力、拼死力戰!”
李篤將書房中那巨大的輿圖搬來此處,手指圖上講解著陰差陽錯之下、本地已成天下鎖鑰:
“此戰勝機同樣顯而易見。”
“自古以來草原大軍南侵皆走北線直指云中,此番敵軍卻經桑干河谷地、進抵云朔代州之間,這于草原騎兵而言乃是兵家死地無疑!”
“北方云中尚在我手,一旦胡人前線攻打雁門關不克、王節度出塞大軍折返,幽州鎮兵馬回援堵住谷地東端出口,進來多少胡人、都必將全軍覆沒。”
“草原最后的元氣或許就此可以終結,我等成就不世功業就在眼前!”
“觀察所言甚是!”不世之功到底是牽動人心,更何況李觀察身為皇帝子侄、仍然堅守此地,眾軍官僚屬臉上懼色稍減、露出些許期待神情。
李篤表示欣慰贊許之后、繼續分配責任:
“后方政務盡數拜托夷曠。”
戶曹參軍重傷之后,刺史官廨中已無頭面人物,柳載可以順利的接掌代州。
誰能想到數月之前還是落魄書生、日日操心如何分家別住,如今便要擔當一州重任,柳載凝重叉手應喏:
“后勤物資、壯丁人手必將源源不絕!”
“夷曠辦事、我自然放心。”李篤含笑點頭,又看向薛嵩和曹七,沉吟幾息下定決心:
“曹七去西陘,薛二隨我先去雁門關。”
李篤身旁仍有辛京杲所部的衛隊甲士,因此有心在胡人初至立足未穩之時,嘗試先發制人突襲、以鼓舞士氣,因此薛嵩更為合適同行。
“其余同僚、各司其職,專心辦差、襄助軍事!”
李篤團揖一周,囑咐大家各自用心:
“此戰居高臨下、優勢在我,功成名就、在此一舉!望諸君竭盡全力!”
“喏!”
“謹遵觀察軍令!”
軍令下達、代州便開始動員,曹七所部暢想建功立業、薛嵩麾下高唱保家衛國,皆陸續離城北上。
李篤帶辛京杲所部甲士在城中作最后的巡邏和震懾之后、也快馬加鞭趕往雁門關。
沿途可見物資車隊已經陸續轉向、鄉野百姓在向村鎮匯集,州府官廨將向百姓下發自衛用的矛頭、處處可見人們為制作長桿在砍伐樹木。
“嗚呼!”李篤南望長安方向山河、長呼一口氣:
“國朝鼎盛如斯,東臨大海、西逾蔥嶺,北連大漠、南抵天涯海角,竟然需要紙上談兵的我在這北地雄關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當真是宿命如此。
桑干河谷地。
一員唐騎仍在飛馳,此地已過云州、進入了朔州界內,兩名如飛蛾撲火的同伴只爭取到了些許的時間,支撐著他又奔出了這長遠的路途。
北側馬邑、南方雁門,雄偉關城已經遙遙在望,但這唐騎再也堅持不下去了。
背上的箭讓他流盡了所有的血,坐下的馬兒仿佛感覺到主人氣息已經消失不見,逐漸減慢了速度、停下腳步。
馬鼻噗嗤噗呲作響,似乎是在與主人、與這人世之間做最后的道別。
蜂擁而來的胡騎將他們吞沒,那一瞬間,天地間沒有泛起一絲波瀾,一縷殘魂不甘地飄散,未能完成使命、天上地下有何面目再見手足兄弟。
朔州馬邑,得到云中守捉飛馬告警的奇嵐軍留守部出動兩千步卒南進十里,嘗試接應在途輜重、截擊遠道而來的草原胡騎。
只是沒有想到,從桑干河谷地忽然噴出的胡騎竟然十倍不止,盆地之中平地之上,胡人輕騎可以團團包圍著奇嵐軍步軍馳騁騎射。
箭如雨下,饒是奇嵐軍鐵甲步兵軍陣也很快變為孤島,強弓硬弩不停還擊、射入胡騎陣中,一團團血霧出現又很快消失、仿佛被無聲吞噬。
奇嵐軍不得不停止前進、轉而結成圓陣緩緩撤退,恒山北麓,戰鼓聲、號角聲此起彼伏,狼煙沖天而起,馬邑戒嚴、善陽戒嚴、婁煩關戒嚴。
同日、太原陸續收到北方軍報,一面轉奏長安,一面四處調兵封鎖赤塘百井、先保北都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