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力資源法律風險防控從入門到精通(第3版)
- 任康磊
- 819字
- 2025-05-26 17:38:08
2.1.2 實習期、見習期和試用期
實習期,是指在校學生通過參加實際工作,提高其自身素質的過程或時間,屬于學校教育的范疇。在實習期間,在校學生與實習單位不構成勞動關系,因此不受勞動法規的保護。
學生在實習期間發生傷害事故,不屬于工傷,不能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但可以以雇傭關系向用人單位主張權利,或由學校基于與單位之間的實習合同的相關約定主張權利。實習期只適用于在校學生。
一些用人單位為了逃避保險或最低工資的限制,故意與符合勞動者資格的非在校學生簽訂實習協議,這是違法的,也是無效的。實際上即便簽訂實習協議,用人單位和非在校學生也存在事實勞動關系。
作為用人單位,應該與實習生簽訂實習協議,或與實習生、實習生所在的學校簽訂三方協議,明確實習生的實習時間、工作時間、實習費、實習內容等細節。同時,用人單位可以為實習生購買商業保險,避免實習過程中發生因工受傷后產生經濟賠償糾紛。
見習期是我國針對離校后未就業畢業生進行業務適應及考核的一種制度,適用于用人單位招收高等學歷本、專科畢業生。根據相關規定,用人單位在招收上述畢業生后原則上都要安排見習,期限為一年。
而試用期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后為了相互了解、選擇而約定的不超過六個月的考察期,適用于初次就業或再次就業時改變勞動崗位或工種的勞動者。在試用期內,勞動者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用人單位也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三者的區別有以下兩點。
(1)身份不同。處于試用期、見習期的自然人只能是勞動者,而處于實習期的是在校學生。
(2)目的不同。試用期:主要體現用人單位目的,即得到滿足需要的人力資源。實習期:對于實習學生所在的單位來講,學生的實習活動和勞動者的生產經營活動有相同或相似之處,但在目的上有本質的不同,學生實習活動主要體現的是學校與學生的共同目的,即完成教學計劃、提高實習學生的自身素質。見習期:主要是為了提高畢業生的業務能力,幫助其盡早地融入用人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