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疑慮化解展才能
- 李白:我以詩酒問長天
- 云舟聽雪
- 1250字
- 2025-05-19 13:38:18
李白凝視那黑衣男子良久,對方卻只是微微一笑,旋即轉(zhuǎn)身隱入宮墻陰影之中。他心頭一震,正欲追去,忽聽得身后腳步聲逼近,只得暫斂心神,回身迎向來人。
翌日辰時,翰林院內(nèi)已聚眾臣,皆為昨日玄宗特命之事而來——考校李白才學(xué)。眾人目光交匯,或好奇、或不屑、或冷眼旁觀,氣氛微妙至極。
“李太白何在?”一名中年官員率先發(fā)問,語氣略帶輕慢。
李白緩步而入,拱手作揖,“草民李白,奉詔前來。”
“陛下有旨,令你當(dāng)場賦詩一首,以證才名。”那官員道,“若無真才實(shí)學(xué),莫要貽笑大方。”
李白淡然一笑,未作辯解,只掃視堂上諸人一眼,便走向案前,執(zhí)筆靜思片刻,隨即揮毫潑墨,字跡如龍蛇游走,頃刻間一篇《早春長安行》躍然紙上:
東風(fēng)拂柳綠長安,
金殿晨曦照玉欄。
紫燕穿簾鳴舊夢,
香風(fēng)繞袖憶新歡。
花開花落隨春水,
云卷云舒映遠(yuǎn)巒。
但使胸中存浩氣,
何須冠冕亦高官?
全詩吟罷,滿堂寂靜。片刻后,一人低聲道:“好一個‘但使胸中存浩氣’……此句直擊人心。”
另一人皺眉沉吟:“辭藻清麗,意境悠遠(yuǎn),確非凡品。”
有人低聲議論:“此等詩才,恐翰林中無人能出其右。”
“可惜性情狂傲,未必合于朝規(guī)。”一位老臣嘆息。
李林甫端坐不動,眼中卻閃過一絲異色,隨即淡淡道:“詩是好詩,然則文采雖佳,治國之才尚需考驗。”
話音剛落,李白忽然撫胸而起,眉頭微蹙。命格錄再次震動,竟比昨夜更甚,仿佛某種力量正在靠近。他強(qiáng)壓心中波動,抱拳道:“陛下恩典,臣感激不盡。今日試才已畢,不知可否容臣稍歇片刻?”
玄宗尚未開口,杜甫已然察覺不對,忙代為答道:“陛下,太白兄連日奔波,身體略有不適,望陛下體恤。”
玄宗點(diǎn)頭允準(zhǔn),揮手示意退下。
李白匆匆離席,沿宮墻疾行,命格錄的震動愈發(fā)急促。他心中已有預(yù)感,那黑衣男子并未遠(yuǎn)去,而是在等他。
果然,轉(zhuǎn)過一處偏僻回廊,那人依舊立于原地,身影被夕陽拉得修長,似早已料到他會來。
“你是誰?”李白低聲問道。
黑衣人緩緩抬頭,露出半張蒼老面容,目光深邃如淵。“我曾是金雁會之人。”
“金雁會不是已被剿滅?”李白緊握劍柄。
“表面如此,實(shí)則……金雁歸巢,血脈未絕。”他從懷中取出一枚銅符,與先前所見略有不同,紋飾更為古樸,隱約可見一道暗紅印記。
李白瞳孔微縮,“你為何要告訴我這些?”
黑衣人沉默片刻,低聲道:“因你胸前的命格錄,與金雁圖騰共鳴。你……或許正是解開這一切的關(guān)鍵。”
“什么關(guān)鍵?”李白追問。
“時機(jī)未到。”黑衣人轉(zhuǎn)身欲走。
“站住!”李白一步踏前,手中長劍已然出鞘。
然而那人身形一閃,竟如鬼魅般消失在殘陽之下,唯余一句低語飄蕩在風(fēng)中:
“金雁未盡,禍根猶存。”
李白佇立風(fēng)中,掌心仍殘留著方才觸碰銅符時的微涼。他低頭看向胸口,命格錄的震動已漸漸平息,卻留下一道淡淡的幽光,在暮色中若隱若現(xiàn)。
遠(yuǎn)處鐘鼓齊鳴,宣告著又一日將盡。而他心中,卻升起一股前所未有的不安。
就在這時,一陣急促的腳步聲自回廊盡頭傳來。
“太白兄!”杜甫的聲音帶著焦急,“你去哪兒了?朝中已有傳言,說你借病離席,怕是要遭人攻訐。”
李白緩緩收劍,嘴角揚(yáng)起一抹意味深長的笑意。
“子美兄可知,真正的風(fēng)暴,還未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