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貞觀十一年
貞觀十一年,長安。
蜀王府內,一少年頭戴云紋白玉冠,身穿錦繡常服,正在后院湖邊垂釣。
少年名叫李愔,十六歲,是當今大唐皇帝的第六子,封號蜀王。
見浮標久久沒有動靜,李愔不禁輕輕嘆了口氣。
活了十六年,腦中突然覺醒另一個人的記憶,兩者融合之后,他的自我認知不可避免地出現混亂。
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蜀王李愔,還是來自一千三百多年后的青年李愔,亦或者兩人都不是?
不過很快,李愔就放棄了思考這個玄學問題,因為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吳王李恪是他的同胞兄長,他們的母親楊淑妃是前隋公主,隋煬帝之女。
按照原先的軌跡發展,他的兄長李恪會因為賢名被長孫無忌所忌憚,最終在李世民駕崩后,以謀反罪被誅殺。
而他也因此受到牽連,最終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郁郁而終。
李愔不想落得那樣的結局,只能未雨綢繆,努力改寫自己的命運。
他回頭看向胖乎乎的王府總管楊紀,問道:“禁足之期還有幾日?”
“還有三日。”楊紀低頭答道。
李愔點點頭,沒再開口。
三個月前,他在益州打獵時踩踏民田,被地方官員彈劾。
李世民命他回京述職,革去他的益州都督之職,還將他禁足一個月,罰俸半年。
好在他還沒有封邑,倒是免了削減封邑的懲罰。
“近日外面可有什么消息?”李愔看著浮標,隨口問道。
楊紀想了片刻,回道:“也沒有什么大事,就是前幾日天降大雨,以致渭水泛濫,不少百姓造了災。”
渭水泛濫?李愔凝眉思索。
“殿下,咬鉤了!咬鉤了!”楊紀見浮標晃動,急忙出聲提醒。
李愔來不及多想,馬上拉起魚竿,不過等魚鉤離開水面后,卻看到上面空無一物。
他瞪一眼楊紀,扔下魚竿,起身往書閣走去。
沒走兩步,他又回頭吩咐道:“這湖里沒魚,讓人去西市買些魚苗,放養在里面。”
楊紀縮了縮脖子,聞言愣住,他剛才明明看見浮標晃動,殿下怎會說湖中無魚?
見李愔已走遠,他急忙快步跟上。
李愔走進書閣,對一旁的侍女說道:“替我研磨。”
侍女明顯愣了一下,才行禮回道:“喏。”
未等她有所動作,楊紀馬上湊過來,諂笑著說道:“還是讓奴婢來吧。”
李愔不置可否,開始構思奏疏的內容。
等楊紀將墨研磨好后,他才提筆書寫。
“兒臣李愔,拜父皇安康……”
奏疏里,他首先對自己在益州犯下過錯反省、悔過,進而提出愿意捐獻蜀王府的錢財,助朝廷賑濟渭水兩岸的災民。
楊紀站在旁邊,看完奏疏里的內容后,心里滿是震驚。
自家這位向來無法無天的殿下,居然也會低頭認錯,而且言辭還如此懇切,仿佛換了一個人似的。
李愔將毛筆放回筆架,說道:“等墨跡吹干后,派人遞到宮里。”
如果想要改寫他和兄長李恪的命運,他就必須要登上太極宮里的那個位置。
他知道,以他的身份想要謀求太子之位,必定是比登天還難。
可他若不想被流放冤死,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機會,也不得不放手一搏。
上書認錯,捐錢賑災,就是改變他昔日驕橫跋扈的形象,挽回名聲的第一步棋。
“喏。”楊紀按下心中驚訝,小聲應道。
說完,他又問道:“殿下可否用膳?”
李愔看一眼天色,搖頭說道:“時間尚早,不急,我先去菜園一趟。”
蜀王府的面積不大,僅占親仁坊的八分之一,府中原本有一個小花園,不過前些天李愔讓人騰出一塊空地,用來種植一種神秘的作物。
來到菜園后,李愔蹲下身子,輕輕撥開枯草腐葉,查看每一個小坑。
見到坑中冒出許多嫩芽,他終于放了心。
在兩份記憶融合后,他發現自己居然可以控制一個意識空間,空間里裝的是后世李愔的家鄉——清河鎮。
清河鎮里的時間仿佛靜止一般,只有白天,沒有黑夜,一片死寂。
此外,李愔還意外發現,他可以將清河鎮的東西帶到現實世界。
于是,他拿了一些白菜種子,想看看在現實世界里,白菜種子是否還有生命力。
現在看來,從意識空間到現實世界后,白菜種子并沒有被滅活,這意味著其它生物,諸如玉米、土豆之類也可以在現實世界里存活。
這無疑是一件極為有利的好事。
李愔知道這點后,心中雀躍不已,差點忍不住放聲大笑。
楊紀注意到李愔的表情變化,心里很是納悶,自家殿下難不成是魔怔了?
李愔回頭盯著楊紀,說道:“將這些幼苗好生照看,若是出半點差池,本王將你賣到西市口馬行去。”
楊紀面色一緊,急忙答道:“殿下放心,奴婢一定盡心照看。”
他心中同時松了口氣,殿下還是這般蠻橫不講理,看來是自己多想了。
李愔得到肯定的回答后,雙手負于背后,走向前堂用膳。
…………
夜晚,兩儀殿。
憑借著燈火的光亮,李世民正在批閱奏疏,內侍監趙淳立在旁邊侍候。
“岐州的地方官員都是干什么吃的?”李世民突然怒聲說道:“只會跟朕要錢、要糧,可災民卻絲毫不見減少,災情亦是愈演愈烈。”
發完怒火后,見無人應答,他才意識到自己并不是在政事堂,身邊都是宮女、宦官。
按律,內侍不得干政,趙淳恪守本分,并沒有出言。
李世民將奏疏放到一旁,打算明日再與政事堂的幾位宰相探討,而后又拿起另一份奏疏。
“六郎的奏疏?”他看到李愔的名字,心中不免有些疑惑。
李愔被他處罰,此刻正應該老老實實地禁足,怎么會突然上奏疏呢?
他按下心中疑惑,繼續看了下去。
等看完全部內容,知道李愔誠懇認錯,還愿意捐獻錢糧賑災后,他的臉上并沒有喜色,反而露出一絲凝重。
他抬頭看向趙淳,說道:“將李君羨叫來,朕有事要問他。”
“喏。”趙淳躬身一禮,馬上走出殿門喊來一小宦官,去傳喚李君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