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雨霧還未散透,沈昭推開柴門時,鞋尖先沾了一腳泥。
村頭老槐樹下的銅鑼聲比昨夜更急,“哐當哐當“撞得人心發顫——村長天沒亮就開始敲,現在連房檐下的麻雀都驚得撲棱棱飛,撞在濕答答的竹簾上。
祠堂里擠得像鍋煮沸的粥。
沈昭擠到最前排時,后頸已經沁了薄汗。
村長攥著豁口的搪瓷缸,指節因用力泛白:“上游山洪沖垮了三道堤壩,縣太爺派快馬傳信,說咱們村處在泄洪道上......“話沒說完,人群里炸開一片抽氣聲。
王獵戶的獵刀“當啷“掉在青石板上,張嬸子的竹籃滾到沈昭腳邊,里頭的雞蛋“咔“地裂了個縫,蛋清混著雨水在地上洇開。
“都聽我說完!“村長拔高了嗓門,額頭青筋跳得像條蚯蚓,“縣上撥了三十條木船,明天晌午前到。
咱們得把存糧、老人孩子先挪到后山廟——“他突然劇烈咳嗽起來,手背蹭過嘴角時,沈昭看見一絲暗紅,“沈小子,你家住在村西頭,地勢最低,今早務必把灶臺上的米缸搬到二樓!“
沈昭的指甲掐進掌心。
他想起昨夜林汐攥著木雕魚問“分開了怎么辦“,想起父親咳得整宿睡不著的悶哼,喉結動了動:“村長,我家那間老木屋,二樓樓板能承重嗎?“
“總比被水沖了強!“王獵戶蹲下來撿獵刀,聲音啞得像砂紙,“我家那口子懷著孕,今早我就把她和娃子先送后山。“
祠堂外的雨又淅瀝起來。
沈昭走出門時,雨絲裹著土腥味灌進領口。
他摸了摸懷里的布包——那是父親藏在梁上的半吊銅錢,原本要留著給林汐做及笄禮的頭面。
現在得拿出來換些鹽巴、蠟燭,還有...他低頭看了看腕上的銀鐲,那是母親臨終前塞給他的,“阿昭,以后要護好妹妹“。
推開家門時,林汐正蹲在灶前添柴火。
火光映得她的臉暖融融的,鼻尖沾著爐灰,像只偷喝了蜜的小松鼠。“哥哥!“她跳起來,圍裙兜里掉出兩顆烤得焦黑的紅薯,“我把昨兒剩的米熬了粥,爹說要等你回來一起吃。“
里屋傳來壓抑的咳嗽聲。
沈昭的腳步頓了頓,彎腰撿起紅薯,把焦皮剝了塞給林汐:“阿汐先吃,哥哥去看看爹。“
林父靠在鋪了三層棉絮的床頭,帕子捂在嘴上,指節白得像冬天的枯枝。
沈昭剛走近,就聞見濃重的鐵銹味——帕子上的血漬比昨日更濃了,像朵開敗的紅梅。“昭兒,“林父扯出個笑,聲音輕得像片落葉,“村長說的我都聽見了。“
沈昭的喉嚨突然發緊。
他想起三天前在藥鋪,老大夫搖著頭把藥單推回來:“這咳血的毛病,得用人參吊命,你們......“他攥緊了袖中的布包,勉強笑道:“爹別操心,我和阿汐把米缸挪到二樓,再去后山砍些竹子扎木筏——“
“傻小子。“林父伸出手,摸了摸他發頂,“爹活不了幾天了,就盼著能看見你們平平安安。“他轉頭看向門外,林汐正踮著腳往碗里盛粥,銀鈴在腕上晃出細碎的響,“阿汐那孩子,打小就怕黑。
昭兒,要是真發了大水......“
“不會的!“沈昭突然提高了聲音,驚得梁上的灰簌簌往下掉,“縣上的木船明天就到,咱們村這么多人,不會有事的!“他蹲下來替父親掖了掖被角,指腹觸到被單下嶙峋的骨節,眼眶熱得發燙。
午飯吃得很慢。
林汐把自己碗里的紅薯全撥給沈昭,自己捧著粥碗小口抿,銀鈴在桌沿碰出輕響:“哥哥,咱們把木雕魚也搬到二樓好不好?
那是娘留給我的。“
“搬,都搬。“沈昭夾了塊咸菜放進她碗里,看她皺著眉頭嚼,又忍不住笑,“阿汐要是怕,夜里就抱著哥哥睡,像從前那樣。“
日頭偏西時,門外傳來“吱呀“的挑擔聲。
王叔的貨郎擔停在籬笆外,竹筐上的油布還滴著水。“昭小子!“他抹了把臉上的雨,從筐里掏出個油紙包,“你爹愛喝的茉莉花茶,我多帶了二兩。“
林汐湊過去看,鼻尖幾乎碰到油布:“王叔,你擔子里怎么有這么多米袋?“
“哎,這不是要發大水么?“王叔壓低了聲音,往四周看了看,“鎮上米價漲了三成,我今早排了半宿隊才搶到這些。
你們也趕緊備些——“他拍了拍最上面的米袋,“水一淹,河都斷了,到時候有錢都買不著。“
沈昭的手指在褲腿上蹭了蹭。
他想起祠堂里村長說的“存糧先挪后山“,想起林父枕頭下那封血書——原來阿汐不是親妹,是被爹娘從河邊撿來的女嬰。
可那又怎樣?
她腕上的銀鈴,她喊“阿昭哥“時的軟音,早把骨頭縫里的血都焐熱了。
“王叔,能賒兩袋米么?“他摸出懷里的布包,銅錢在雨里泛著冷光,“我明早去鎮上賣些山貨,回來就把錢補上。“
王叔的眼睛瞇成了條縫:“跟我還說這些?“他抽出兩根麻繩,“你挑兩袋,我幫你捆緊了。“
林汐扯了扯沈昭的衣角:“哥哥,咱們不是還有半缸米么?“
“阿汐,“沈昭蹲下來,替她擦掉臉上的粥漬,“多備些,爹喝藥要米,你熬甜湯也要米。“他抬頭看向西邊的山,云層像被撕開道口子,漏下一線昏黃的光,“等雨停了,哥哥帶你去河邊抓魚,用新米煮魚湯,好不好?“
林汐的眼睛亮起來,銀鈴在腕上晃得清脆:“要放好多姜,還要撒蔥花!“
沈昭應著,轉身去接王叔遞來的米袋。
米香混著雨氣鉆進鼻腔,他突然想起昨夜林汐問“分開了怎么辦“時,自己說要順著銀鈴聲找。
現在他得把該備的都備齊,把該挪的都挪高,這樣就算真發了大水——他低頭看了看林汐腕上的銀鈴,在雨里閃著細碎的光——他的小阿汐,總不會餓著,不會怕著。
“昭小子,“王叔挑起擔子要走,又回頭補了句,“鎮上門市部的蠟燭也快賣空了,你要是去,記得捎幾盒。“
沈昭應了聲,把米袋扛上肩。
林汐跟在他身后,伸手要幫忙,卻被他輕輕推開:“阿汐去把木雕魚收進木箱,再拿塊油布蓋上。“
他望著院里那口大米缸,雨水正順著缸沿往下淌。
等把米缸挪上二樓,等把蠟燭和鹽巴買齊,等把該準備的都準備好——他摸了摸懷里的銅錢,又摸了摸腕上的銀鐲——就算洪水真來了,他也能護著阿汐,護著爹,像棵扎了根的樹,風再大,雨再急,也不晃。
屋檐下的雨還在落,打在青石板上“叮咚“響。
沈昭抬頭看了看天,云層壓得更低了,像塊浸了水的灰布。
他把米袋往肩上又墊了墊,轉身對林汐笑:“阿汐,去把你那串銀鈴戴上,哥哥聽著響,干活更得勁。“
沈昭把最后兩袋米碼在灶房角落時,雨絲已經順著屋檐織成了簾。
他抹了把臉上的水,轉身對蹲在門檻邊的林汐道:“阿汐,哥哥去鎮上買蠟燭和鹽巴,你記著三件事。“
林汐正用布巾仔細擦拭木雕魚,聞言立刻坐直身子,腕上銀鈴輕響:“哥哥說,阿汐都記著。“
“第一,“沈昭蹲下來與她平視,指腹蹭掉她鼻尖沾的爐灰,“爹要是咳得厲害,就把床頭那盞銅燈點上,火光亮堂些他能舒服點。“他想起父親方才又咳濕了半塊帕子,喉結動了動,“第二,別去河邊,水漲得快,石頭滑。“
林汐用力點頭,木雕魚在膝頭晃了晃:“阿汐就在屋前曬谷場玩,離門三步遠。“
“第三......“沈昭伸手摸了摸她后頸的碎發,聲音輕了些,“要是害怕,就把銀鈴搖響。
哥哥在鎮上聽著,走得再急也能尋著聲回來。“
林汐突然撲進他懷里,帶著灶火余溫的小身子裹著粥香:“哥哥早點回來,阿汐給你留熱粥。“
沈昭抱了抱她,把竹笠扣在她頭上。
出門時回頭望了眼,林汐正踮腳把木雕魚放進木箱,油布角被風掀起,露出半尾朱紅的魚鰭——那是母親用最后半塊紅綢裹的,說能替小阿汐擋災。
鎮上路比預想中難走。
沈昭踩著泥洼繞過三道沖垮的田埂,褲腳早糊滿了褐泥。
門市部的木門“吱呀“一響,他立刻聞見濃重的樟腦味——柜臺后堆著空了大半的蠟燭箱,王嬸正往竹筐里塞最后幾包鹽巴。
“昭小子來得巧!“王嬸擦了擦手,從柜臺下摸出兩盒蠟燭,“就剩這兩盒了,剛有戶人家來問,我給扣下了。“她指了指角落的麻袋,“鹽巴也只剩半袋,你要的話一并拿走。“
沈昭數出銅錢時,指節因攥得太久泛著青白。
他想起林汐今早喝稀粥時舔了舔碗沿,想起父親喝藥時皺起的眉頭——鹽巴得省著用,蠟燭得省著點,可再省,也得讓阿汐夜里看得見光。
等他提著裝滿蠟燭、鹽巴和半袋紅糖的竹籃往回趕時,日頭已經墜到山尖。
雨絲裹著暮靄,把青石板路浸成了深灰色。
遠遠望見村口老槐樹,他腳步突然加快——那棵樹下,有個小小的身影正蹲在石墩上,竹笠歪在腦后,銀鈴隨著雨絲輕晃。
“阿汐!“沈昭喊了一聲,竹籃撞在腿上。
林汐猛地抬頭,臉上的泥漬被雨水沖出兩道白痕。
她撲過來時,他才看見她褲腳全濕了,沾著草屑和泥點:“哥哥!
爹方才突然喘不上氣,我跑去找陳大夫了!“
沈昭的心跳漏了一拍,竹籃“咚“地落在地上。
他攥住林汐的手往屋里跑,掌心觸到她冰涼的指尖:“現在怎樣?
陳大夫怎么說?“
“陳大夫扎了針,“林汐跟著他跑,銀鈴撞得腕骨生疼,“說爹是痰堵了氣道,喝了藥現在睡下了。“她吸了吸鼻子,“我扶爹喝水時,把粥灑在被子上了......“
里屋傳來均勻的呼吸聲。
沈昭掀開門簾,見父親半靠在床頭,帕子搭在胸口,陳大夫正收拾藥箱。“沈小子,“老大夫抬起渾濁的眼,“你爹這病拖不得,要是水真淹上來......“他沒說完,搖了搖頭把藥單塞進沈昭手里,“這方子還能吊三天命,三天后......“
沈昭攥緊藥單,指背青筋凸起:“謝謝您,陳大夫。“
陳大夫走后,林汐踮腳把藥單壓在桌角的硯臺下。
沈昭蹲在床邊替父親掖被角,觸到被單上的粥漬,又摸到父親手背的溫度——比今早更涼了。
他轉身看向林汐,她正用布巾擦他帶回來的紅糖,發梢滴著水,鼻尖還沾著陳大夫藥箱里的艾草香。
“哥哥,“林汐舉著紅糖跑過來,“我用新米煮甜粥好不好?
爹喝了肯定高興。“
沈昭喉嚨發緊,伸手把她沾著泥的臉捧在掌心:“阿汐今天真棒。“
林汐歪頭笑,銀鈴在腕上晃成一串:“哥哥才棒,買了這么多好東西。“她指了指竹籃里的蠟燭,“晚上我要點兩支,把屋子照得亮亮的,爹就不怕黑了。“
沈昭彎腰提起竹籃,轉身時瞥見窗外的天色——云層像被潑了墨,沉甸甸壓在山尖。
雨勢比白天更急了,打在青石板上“噼啪“響,檐角的銅鈴被風吹得亂撞,混著林汐的銀鈴,在潮濕的空氣里織成一片細碎的響。
他突然想起祠堂里村長說的“明天晌午木船到“,想起林父枕頭下那封血書。
可此刻他聞著灶房飄來的甜粥香,聽著里屋父親均勻的呼吸,看著林汐踮腳夠灶臺上的木勺——洪水也好,身世也好,都不如眼前這盞將要點亮的蠟燭重要。
“阿汐,“他蹲下來幫她添柴火,“等明早雨停了,哥哥教你扎木筏好不好?
咱們扎個大的,能坐得下爹,坐得下木雕魚,坐得下所有的米和蠟燭。“
林汐眼睛亮起來,木勺碰在陶罐上“當“地一聲:“還要扎個小筏子給木雕魚!
它要是掉水里,能自己漂著等我們!“
沈昭笑著應了,抬頭看向窗外。
雨還在下,把天地都浸成了青灰色。
可灶膛里的火正旺,把兩人的影子投在墻上,疊成一大一小兩個團。
他摸了摸腕上的銀鐲,又看了看林汐腕上的銀鈴——不管雨下多久,不管水漲多高,這兩串響,總能把彼此拴得牢牢的。
深夜,沈昭在漏雨的屋檐下修木筏時,雨勢突然又大了。
豆大的雨點砸在竹篾上,他抹了把臉上的水,抬頭望了望天。
云層低得幾乎要壓到屋頂,像塊浸飽了水的灰布,隨時要往下淌。
他想起林汐方才抱著木雕魚蜷在父親腳邊睡熟的模樣,想起她睫毛上還沾著沒擦凈的泥點,手下的竹篾編得更緊了些。
后半夜,雨終于小了些。
沈昭抱著修好的木筏摸黑進屋時,林汐正趴在父親床頭打盹,銀鈴纏在父親手指上——老人睡夢中仍攥著那串鈴,像攥著最后一根浮木。
窗外,陰云仍未散。
雨腳在瓦當上歇了半宿,到卯時又淅淅瀝瀝落起來。
沈昭給父親換了藥,正蹲在灶前吹火,忽聽得院外竹門“吱呀“一聲。
林汐抱著木雕魚從里屋跑出來,銀鈴在腕上撞出細碎的響:“哥哥,有人敲門!“
沈昭抹了把額角的汗,起身時瞥見廊下晾著的藍布衫還在滴水。
他掀開草簾出去,就見私塾先生站在青石板上,灰布襕衫下擺沾著泥,竹笠邊緣還在往下淌水。
“先生?“沈昭有些意外。
這先生在村東頭教蒙學,往常只在每月初一上門給父親送些藥材,今日雨勢未歇,倒比往日早了兩日。
先生摘下竹笠,露出泛白的鬢角:“來瞧瞧林兄弟。“他抬眼掃過沈昭發頂未干的草屑,又看了看院里堆著的竹篾和半成型的木筏,目光頓了頓,“小昭,借一步說話。“
沈昭回頭喊林汐:“阿汐去給爹換碗溫水,記得用棉帕墊著碗沿。“
小女孩應了一聲,抱著木雕魚往屋里跑,銀鈴擦過門框時輕響,像一串被雨打濕的星子。
沈昭引著先生進了偏屋。
先生坐下前先掏出手帕擦了擦木凳,動作極輕,像怕驚著什么。
他從懷里摸出本邊角發皺的《山海異志》,翻開某一頁推到沈昭面前:“你看這處。“
泛黃的紙頁上畫著扭曲的云紋,旁注小楷:“陰云匝月,雨若懸繩,河伯欲醒,川澤為淵。“沈昭喉結動了動:“先生是說...“
“前日我去鎮里賣字,聽老船家說,上游的山溪斷了流。“先生壓低聲音,指節叩了叩書頁,“往年這時候該是漲春汛,可水勢反常得很——你昨日修木筏,是不是也覺出不對?“
沈昭想起昨夜雨勢驟大時,竹篾浸了水軟得發黏,編到第三層時突然裂開道縫。
他攥緊了袖口:“村長說木船明日晌午到...“
“木船?“先生冷笑一聲,“村長家的小兒子前日就帶著鋪蓋去了鎮北高地。“他伸手按住沈昭發顫的手背,“小昭,我教你讀書時說過,人要信天,但更要信自己的眼睛。
你且看這雨——“他指向窗外,“下了七日,泥墻都泡軟了,可河水漲得比雨還急。“
沈昭的指甲掐進掌心。
他想起昨日去河邊提水,平日到腳踝的淺灘,如今已漫過小腿;想起林汐蹲在門檻上玩水,濺起的泥點里混著半片青螺殼,那是他上月在三里外的礁石縫里才尋到的。
“先生...“他聲音發澀,“我爹的病...“
“我帶了三貼續命膏。“先生從布囊里摸出個青瓷罐,“但你得先保住自己和阿汐。“他站起身,布衫下擺滴下兩滴水,在泥地上洇成深褐的圓,“若真到了那一步——“他指了指沈昭腕上的銀鐲,“這對銀器能換半船干糧,記住,阿汐比什么都金貴。“
送先生出門時,雨又密了些。
先生的竹笠剛轉過巷口,沈昭就聽見身后傳來細碎的響動。
回頭看,林汐正扒著門框,木雕魚的尾巴從她臂彎里垂下來,沾了些灶灰。
“哥哥,“她仰著臉,睫毛上掛著雨珠,“先生說的河伯,是不是會把咱們的甜粥碗沖走?“
沈昭蹲下來,替她擦掉鼻尖的泥:“河伯不會沖碗,但哥哥要教阿汐學本事,這樣就算哥哥不在,阿汐也能保護好自己。“
林汐歪頭:“像上次你教我爬樹?“
“比爬樹更要緊。“沈昭牽她到院里,指著墻角的木筏,“若河水漫進來,咱們就抓著這個。
記住,要抓最粗的那根竹篾,雙手交叉扣緊,像這樣——“他示范著攥住竹條,指節發白。
林汐依樣學,小手指勉強圈住竹篾:“要是木筏翻了呢?“
“往高處跑。“沈昭指向后山的老槐樹,“看見那樹杈上的紅布沒?
那是去年咱們掛的祈福帶,你爬到紅布上面,哥哥就能找到你。“
林汐忽然拽他的衣袖:“那哥哥呢?哥哥會不會也爬到紅布上面?“
沈昭喉嚨發緊,把她抱起來轉了個圈。
銀鈴和銀鐲撞在一起,清響混著雨聲:“哥哥會一直在阿汐頭頂,比紅布還高。“
午后,雨勢稍歇。
沈昭把最后一捆干柴碼進地窖,抬頭見林汐正踮腳往布包里塞木雕魚。
他蹲下來幫她系緊袋口:“阿汐,咱們去河邊看看水漲了沒?“
林汐眼睛亮起來:“我要帶竹蜻蜓!
要是河水漫上來,我就用竹蜻蜓飛給哥哥看!“
沈昭笑著應了,替她戴上斗笠。
兩人踩著濕滑的青石板出了門,風裹著泥腥味撲來,遠處的山影被云遮得只剩一線模糊的青。
轉過土地廟的墻角時,林汐突然拽他的衣角:“哥哥,你聽——“
沈昭豎起耳朵。
除了雨打芭蕉的碎響,還有若有若無的“嘩嘩“聲,像是什么龐然大物在悶吼。
他握緊林汐的手,斗笠邊緣的雨絲落進領子里,涼得刺骨。
河就在前面了。
河風卷著濕冷的水霧劈面而來。
林汐的斗笠被吹得歪向一邊,露出圓溜溜的眼睛——她望著平日清淺的河灣,此刻竟漫過了青石板砌的堤壩,渾濁的河水翻卷著泡沫,裹著斷枝、破陶盆和半片竹席轟隆隆往下沖。
“哥哥,“她拽了拽沈昭的衣袖,小手指向水面漂著的紅布,“那是不是王嬸曬的被單?
上個月她還說要給我縫花兜兜呢。“
沈昭的喉結動了動。
他記得堤壩上原本刻著道淺痕,是去年汛期最高水位線,此刻河水已漫過那道痕半尺有余。
更讓他心沉的是,河岸旁那株老柳樹的半截樹根原本露在外面,如今只看得見頂端的綠芽在水里掙扎。
“阿汐,“他蹲下來與她平視,聲音盡量溫和,“河水還會漲,可能會淹到咱們家的門檻。“
林汐歪頭:“像上次暴雨天,雨水漫進灶房,把我的木碗沖去了柴堆后面?“
沈昭想起那日自己蹲在泥水里幫她找木碗,灶膛里的火映得她的小臉紅撲撲的。
可此刻他望著河面翻涌的漩渦,喉間發緊:“比那厲害得多。
所以哥哥要帶你收拾些要緊東西,萬一......“他頓了頓,“萬一要去后山躲一躲。“
林汐的手指絞著木雕魚的尾巴:“那爹呢?
爹的藥還在床頭,還有他總摸的那個銅煙桿......“
“爹的藥和煙桿都會帶著。“沈昭摸了摸她發頂的濕發,“阿汐最乖了,幫哥哥一起收,好不好?“
小女孩重重點頭,發梢的水珠濺在他手背上。
兩人轉身往家走時,沈昭瞥見堤壩下的青石板上有道新的水痕——比半個時辰前又漲了寸許。
回到家時,堂屋的泥墻正往下滲著水。
沈昭先去里屋看了看父親——老人閉著眼,額角敷著濕帕,呼吸仍像破風箱般粗重。
他輕輕替父親掖了掖被角,轉身從床底拖出半舊的木箱。
“阿汐,把柜頂的粗布口袋拿下來。“他翻出兩包干糧、半罐鹽巴,又將先生給的青瓷藥罐小心裹進舊布,“要裝最耐放的東西,鍋碗瓢盆就不帶了。“
林汐踮腳取下口袋,轉身時衣角掃到了墻根的舊木箱。“嘩啦“一聲,箱蓋沒扣緊,幾頁泛黃的紙箋滑了出來。
她蹲下去撿,一張褪色的畫像從紙堆里掉出來——畫中是個穿青衫的年輕男人,懷里抱著個三四歲的男孩,身后站著系藍布圍裙的婦人,眉眼與沈昭有七分相似。
“哥哥!“林汐舉著畫像跑過來,“這是爹嗎?“
沈昭的手頓了頓。
那是父親二十歲時在鎮里畫的小像,母親還在時總收在箱底。
他接過畫像,指腹撫過畫中男人眼角的笑紋:“是爹。
那時候哥哥剛會走路,總拽他的褲腳要糖吃。“
林汐湊近看:“那娘呢?娘是不是也像畫里這么好看?“
沈昭喉間發澀。
他記得母親是在林汐出生那年得的熱癥,臨終前攥著他的手說“要帶好妹妹“。
后來父親常對著這幅畫發呆,直到去年冬天咳血不止,才再也沒力氣打開木箱。
“娘去了很遠的地方,“他把畫像輕輕放進布包最里層,“但她和爹一樣,都希望阿汐平平安安的。“
林汐忽然從口袋里摸出塊糖紙:“上次爹偷偷塞給我的糖,我沒舍得吃。“她把糖紙小心夾在畫像里,“等找到安全的地方,咱們就把糖紙攤開,當燈籠照路好不好?“
沈昭鼻子發酸,揉了揉她的發頂。
這時窗外傳來“啪嗒啪嗒“的腳步聲,比雨聲更急更重。
林汐立刻撲進他懷里:“哥哥,是打更的劉叔嗎?“
“別怕。“沈昭把她護在身后,剛掀開草簾,就見村衛阿福渾身滴著水撞進院子。
他的竹鞋沾滿泥,腰間的銅鈴被雨水泡得發綠,說話時氣都喘不勻:“沈、沈兄弟!
上游水庫...水庫管涌了,縣太爺派人來說...半個時辰內必須撤到后山!“
林汐的指甲掐進沈昭手背。
他望著阿福身后翻涌的烏云,聽見遠處傳來悶雷般的轟鳴——那不是雷聲,是洪水撕開堤壩的咆哮。
“阿福,“他聲音穩得像塊壓艙石,“我爹走不動,麻煩你幫我背他。
阿汐的布包在這兒——“他把裝著畫像和藥罐的口袋塞給林汐,“抓緊哥哥的衣角,不管發生什么都別松手。“
林汐用力點頭,木雕魚的尾巴從口袋里探出來,沾著灶灰的木鰭在雨里泛著暖黃。
院外的雷聲更近了,混著此起彼伏的哭喊聲。
沈昭望著墻角未完工的木筏,又看了看懷里的妹妹,突然彎腰把她扛上肩頭——木筏或許能撐過急流,但此刻,他的后背才是最穩的船。
“咱們走。“他對阿福說,聲音里帶著破釜沉舟的狠勁,“趕在洪水封路前,爬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