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世相:古典小說里的浮生與世情(上下冊)
- 苗懷明主編
- 6901字
- 2025-05-12 18:08:29
四
精彩紛呈的清談盛宴
魏晉清談到底談什么呢?簡而言之,就是所謂“三玄”,即《莊子》《老子》《周易》這三部涉及抽象思辨的先秦經典。“三玄”之目,出自《顏氏家訓·勉學篇》:“何晏、王弼,祖述玄宗。……《莊》《老》《周易》,總謂三玄?!笨梢哉f,“三玄”是魏晉六朝的清談盛宴中不可替代的“玄學大餐”。
“三玄”之外,清談比較熱衷的話題還有:自然名教之辨、本末有無之辨、言意之辨、圣人有情無情之辨、才性四本論、養生論、聲無哀樂論、形神之辨、鬼神有無論、佛經佛理等,甚至還包括《論語》《禮記》《孝經》等儒家經典。這些“言家口實”,基本上都可在《世說新語》中找到“出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查驗一番。
作為一種貴族沙龍式的高雅學術活動,清談的程式和規則頗有講究,大概是從漢代經生講經的模式中脫胎而來,又與漢末太學的“游談”頗有淵源,同時也吸收了佛教講經的模式。只不過講經更像是獨角戲、一言堂;而清談則是辯論會、群言堂,而且角色分工明細,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場面上頗有“儀式感”。進行清談的場所,要么是名士的莊園府邸,要么是佛教寺院,有時候干脆就在朝堂之上、山水之間。如著名的“洛水戲”“金谷游”“南樓詠”和“蘭亭會”等,其實都是以清談活動為主的文人雅集。
在對清談論辯的記述中,有一些常用的“術語”,如“主客”“往反”“交番”“論難”“攻守”“勝屈”之類,不一而足。我們以乒乓球運動為喻,做一個通俗性的說明:比如,論辯雙方就是參賽選手,發起者就是裁判,其他人則做觀眾或啦啦隊員(“坐客”
);有發球權的一方是“主”(或謂“法師”,負責“唱經”
),接發球反擊的一方是“客”(或謂“都講”,負責“送難”
),攻守隨時發生轉換;發球是“通”“條”或者“道”,接發球是“問”或者“作難”(難,讀去聲
),一個回合叫一“番”或一“交”,多個回合叫“往反”;發了一個好球或進攻得分叫“名通”“名論”或“勝理”,回了一個好球或防守得分叫“名對”,打得不好叫作“亂”或“受困”,打得好就叫“可通”,打輸了就叫“屈”;打得好,“四坐莫不厭心”,“眾人莫不抃舞”,氣氛達到了高潮。
總之,清談論辯很像是一場關乎榮譽的戰斗,主客雙方都要調動極大的智力和體能才能應戰,對于旁觀者而言,只要你進入情境,并帶有一定的傾向性,那一定是心跳加快、手舞足蹈、狂熱無比的。
說起來,魏晉歷史的清談名士真是層出不窮,群星璀璨。東晉名士袁宏(字彥伯
)在其所撰的《名士傳》中,開具了一份由十八人組成的“華麗榜單”:
正始名士:夏侯太初(玄)、何平叔(晏)、王輔嗣(弼)。
竹林名士:阮嗣宗(籍)、嵇叔夜(康)、山巨源(濤)、向子期(秀)、劉伯倫(伶)、阮仲容(咸)、王濬沖(戎)。
中朝名士:裴叔則(楷)、樂彥輔(廣)、王夷甫(衍)、庾子嵩(敳)、王安期(承)、阮千里(瞻)、衛叔寶(玠)、謝幼輿(鯤)。(《世說新語·文學》第九十四條注引)
這個“大名單”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正好對應了前面所說的魏晉清談的幾個發展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這些名士演繹的精彩故事。下面,結合《世說新語》的記載,說說魏晉歷史上幾場著名的“清談盛宴”。
正始之音
從學術思想史的角度看,《世說新語》的《文學》一門很值得注意,它在體例上頗有“破格”之處,既顧及“孔門四科”中“文學”一科的“學術”內涵(第一至六十五條記經學、玄學清談及佛學等學術內容
),又特別彰顯了“文章”的獨立地位(第六十六至一百零四條記詩、賦、文、筆等文人逸事,類同后世的“詩話”
),如此“一目中復分兩目”(王世懋評語
),等于把“文章”(猶今之所謂“純文學”
)與“學術”做了一個“切割”。這樣一種安排,應該與劉宋文帝初年,立儒學、玄學、史學、文學四大學館的重要舉措不無關系。所以,要了解魏晉清談的真實情況,《文學》一門不可不讀。
歷史上最具典范意義的清談盛宴,首推何晏、王弼開創的“正始之音”。何、王二人之所以被稱為“清談祖師”,正是因為他們在清談的內容、程式、方法及理想境界上,為后世建立了可以遵循的尺度,同時也確立了難以逾越的高度。從《世說新語·文學》如下兩條可窺一斑:
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見之。晏聞弼名,因條向者勝理語弼曰:“此理仆以為極,可得復難不?”弼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于是弼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文學》六)
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詣王輔嗣,見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矣!”因以所注為《道》《德》二論。(《文學》七)
從第一個故事可以看出,作為曹魏時期的清談領袖,何晏的府邸經常召集清談辯論會,而尚未弱冠的王弼首次亮相,便語驚四座,不僅駁倒了何晏的“向者勝理”(即剛剛在和他人的論辯中獲勝的道理
),而且還“自為客主數番”,就是同一個辯題,他既做“正方”又做“反方”,反復辯難多個回合,“皆一坐所不及”,真可謂辯才無礙,所向無敵。這次清談論辯是什么話題,已不得而知,但在魏晉玄學史上,王弼因為“以老解孔”和“援道入儒”而占據重要地位,他所做的調和儒道的努力,使這兩家思想內在的緊張關系得到了緩解,則是不爭的事實。
第二個故事更有深意。身為吏部尚書、學界偶像的何晏,雖然在與晚輩王弼的論辯中落敗,卻不以為意,不僅主動拜訪王弼探討學問,而且見到王弼注《老子》比自己的“精奇”,不禁“神伏”,對其贊嘆有加?!翱膳c論天人之際”,既是“中轉”自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報任安書》
),又是遙接子貢“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
)的感嘆,同時還回應了“名教自然之辨”的時代命題。何、王二人在會通天人、有無、本末、儒道的玄學追求上可謂不約而同,不謀而合,后來何晏的改“注”為“論”,既有避其鋒芒、知難而退的意思,也未嘗不可以視作學術上的“分工合作”。從二人名下的著作(何晏有《論語集解》《道德論》等;王弼有《老子指略》《周易略例》等
)來看,其中似乎真有某種“默契”。
據該條劉注引《魏氏春秋》:“弼論道約美不如晏,自然出拔過之。”可知二人在學術上各有千秋,互有長短。何晏對年少才高的王弼不僅沒有嫉賢妒能,反而不吝贊美,提攜呵護,不遺余力;而在彼此共同關切的學術討論中,尊卑、長幼等人情世故的講究完全被拋在腦后,取而代之的是對義理和思辨的執著追求——這才是“正始之音”最令人動容和神往的地方。
與“正始之音”幾乎同時的還有著名的“竹林之游”,不過,正如唐翼明所說,“竹林七賢只是清談中的變調,并非典型”(《魏晉清談》
)。他們在飲酒和任誕上的表現更為突出,形成了所謂的“林下風氣”。當然,阮籍和嵇康都是寫詩著論的高手,他們的玄學成就多以論文的形式呈現(如阮籍有《通易》《通老》《達莊》三論及《大人先生傳》,嵇康有《養生》《聲無哀樂》《難張遼叔自然好學》《釋私》諸論
),也算是魏晉清談史上一道特別的風景。
中朝談戲
這里的“中朝”,所指即為西晉。中朝清談,以太康、元康年間最為興盛,當時樂廣、王衍、裴頠先后擅場,鼎足而三;之后郭象、阮瞻、衛玠等人枝附影從,共襄盛舉。尤其樂廣,幾乎是西晉清談之風的開創者?!稌x書》本傳載:“尚書令衛瓘,朝之耆舊,逮與魏正始中諸名士談論,見廣而奇之,曰:‘自昔諸賢既沒,常恐微言將絕,而今乃復聞斯言于君矣?!边@分明是把樂廣當作“正始之音”的繼承人了。在《世說新語·文學》門中,樂廣的清談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衛玠總角時,問樂令(廣)夢,樂云:“是想?!毙l曰:“形神所不接而夢,豈是想邪?”樂云:“因也。未嘗夢乘車入鼠穴、搗齏啖鐵杵,皆無想無因故也?!毙l思“因”經日不得,遂成病。樂聞,故命駕為剖析之,衛即小差。樂嘆曰:“此兒胸中當必無膏肓之疾?!保ā段膶W》十四)
客問樂令“旨不至”者,樂亦不復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確幾曰:“至不?”客曰:“至?!睒芬蛴峙e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樂辭約而旨達,皆此類。(《文學》十六)
這兩則故事,可以視作魏晉清談的“實錄”,從中不難看出,樂廣的清談,不僅辭約旨達,而且善巧方便,尤其他用麈尾[12]敲擊幾案,來解釋《莊子》“指不至,至不絕”的深邃哲理,很像后來的禪宗公案,錢鐘書謂其“禪宗未立,已有禪機”(《談藝錄》
),真是一語中的。
再看《言語》門第二十三條:
諸名士共至洛水戲,還,樂令(廣)問王夷甫(衍)曰:“今日戲,樂乎?”王曰:“裴仆射(頠)善談名理,混混有雅致;張茂先(華)論《史》《漢》,靡靡可聽;我與王安豐(戎)說延陵、子房,亦超超玄著。”(洛水戲)
這個故事應該是對中朝清談的真實記錄。我們看到,無論名理,還是《史》《漢》,抑或延陵、子房這樣的歷史人物,都可以作為清談的內容,而樂廣“今日戲,樂乎”的提問,無意中泄露了清談的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心無旁騖的自由境界給人帶來的審美享受與精神滿足。
樂廣之后,執清談之牛耳的是太尉王衍,與之對壘且不落下風的則是有“言談之林藪”(《賞譽》十八
)之譽的裴頠。王衍因為服膺何晏、王弼的“貴無”論,終日談空說無,故作清高。裴頠以“王衍之徒,聲譽太盛,位高勢重,不以物務自嬰,遂相放效,風教陵遲,乃著崇有之論以釋其蔽”(《晉書·裴頠傳》
)。于是,二人之間發生了頗富戲劇性的激烈論戰?!妒勒f新語·文學》第十二條載:
裴成公作《崇有論》,時人攻難之,莫能折,唯王夷甫來,如小屈。時人即以王理難裴,理還復申。
為什么裴頠與“時人”兩度論辯,所向披靡,唯獨碰到王衍才“如小屈”呢?原來王衍清談有個毛病,“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改更,世號‘口中雌黃’”(《晉書·王衍傳》
)。我想裴頠很可能不是辯不過他,只是不屑置辯罷了。此條劉注引《晉諸公贊》說:“后樂廣與頠清閑,欲說理,而頠辭喻豐博,廣自以體虛無,笑而不復言?!睒窂V似乎是周旋于“貴無”和“崇有”之間的“中間”派,這一點,我們從他“名教中自有樂地”的觀點和“清己中立”(《晉書·樂廣傳》
)的處世態度,便可約略感知。只可惜,樂廣、王衍雖善清談,卻不長于著論,在玄學史上反不如寫過《崇有論》的裴頠引人矚目。
不過無論如何,中朝談座上有這三個人物,已經足夠熱鬧了。這之后是“永嘉南渡”,顛沛流離之中,風華絕代的清談天才衛玠橫空出世,正是他,為中朝清談畫上了一個“悲欣交集”的句號?!妒勒f新語·賞譽》第五十一條載:
王敦為大將軍,鎮豫章。衛玠避亂,從洛投敦。相見欣然,談話彌日。于時謝鯤為長史,敦謂鯤曰:“不意永嘉之中,復聞正始之音。阿平若在,當復絕倒?!?/p>
衛玠在永嘉之亂中投奔王敦,“相見欣然,談話彌日”;后來王敦又請來另一位清談名家謝鯤與衛玠對談,“玠見謝,甚說之,都不復顧王,遂達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文學》二十
)王敦“不意永嘉之中,復聞正始之音”的感嘆,與衛玠的祖父衛瓘評價樂廣的話很相似,無不流露出對何晏、王弼所開創的清談風氣的由衷向往。劉孝標注引《衛玠別傳》:“妻父有冰清之姿,婿有璧潤之望,所謂秦晉之匹也。”樂廣和衛玠這一對翁婿,一前一后,遙相呼應,差不多可以視為“正始之音”的隔代回響,中朝清談亦可謂淵源有自,高潮迭起。
江左風流
“江左”,又叫“江東”,本是一地理名詞,指長江下游南岸地區,這里特指東晉一朝。
和此前不同,東晉是典型的“門閥政治”[13],皇權與士權分庭抗禮,以至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與之相應,“名教”與“自然”的緊張關系已不復存在,無論是政治上還是學術上,二者似乎都已進入“蜜月期”。這時的清談與士大夫的政治態度、實際生活已無“密切關系”,成了陳寅恪所謂“口頭虛語,紙上空文,僅為名士之裝飾品而已”。我們分別舉不同時段的幾個例子以見其大概。先看《世說新語·文學》第二十二條:
殷中軍(浩)為庾公(亮)長史,下都,王丞相(導)為之集,桓公(溫)、王長史(濛)、王藍田(述)、謝鎮西(尚)并在。丞相自起解帳帶麈尾,語殷曰:“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奔裙睬逖裕爝_三更。丞相與殷共相往反,其余諸賢略無所關。既彼我相盡,丞相乃嘆曰:“向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歸。至于辭喻不相負,正始之音,正當爾耳。”明旦,桓宣武語人曰:“昨夜聽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時復造心,顧看兩王掾,輒翣(shà)如生母狗馨!”
這次清談頗具標志意義,時間應該在東晉咸和九年(334)之后,這時王敦、蘇峻之亂已先后平息,政壇上庾亮開始崛起,王導雖為宰輔,但權力大不如前,已有引退之意,故其奉行“憒憒”之政,處理政事常畫諾務虛,而于清談則尤為措意。要知道,作為東晉開國名相,王導不僅是富有韜略的政治家,也是開風氣的清談家。他早年曾“在洛水邊,數與裴成公(頠)、阮千里(瞻)諸賢共談道”(《企羨》二
);過江后,尤擅長談論嵇康的《聲無哀樂》《養生》和歐陽建的《言盡意》“三理”,“宛轉關生,無所不入”(《文學》二十一
),其玄學水平自不必說,允為江左清談宗主。殷浩則是當時嶄露頭角的青年玄學家,尤其擅長“四本論”(才性離、合、同、異之論
),只要“言及‘四本’,便若湯池鐵城,無可攻之勢”(《文學》三十四
)。二人這一番清談遭遇戰十分酣暢淋漓,在桓溫、王濛、王述、謝尚等名士的圍觀下,竟至“三更”才“彼我相盡”。年近耳順的王導大概自過江以后,從未享受過如此的清談妙境,不禁感嘆:“剛才我們所談,竟然分不清各自義理的源流歸屬,但言辭譬喻不相背負,各臻其妙,傳說中的‘正始之音’,大概正該如此吧!”桓溫之后的點評也是字字珠璣,非常精彩,清談帶給大家的快樂是那么美好而強烈,以至第二天(“明旦”
)還如佳釀醇醪般令人回味!
再看《文學》第四十條:
支道林(遁)、許掾(詢)諸人共在會稽王(司馬昱)齋頭,支為法師,許為都講。支道一義,四坐莫不厭心;許送一難,眾人莫不抃舞。但共嗟詠二家之美,不辯其理之所在。
這是東晉時王公、名士與名僧清談雅集的生動案例。故事的后一句——“但共嗟詠二家之美,不辯其理之所在”——和上條故事王導所謂“向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歸”,道出了江左清談的一個特點,就是“辭勝于理”,即更為注重修辭的精巧、辭藻的華美、音調的悅耳,以及在論辯過程中所展示出來的人格風神之美,至于義理的圓融、邏輯的周洽、勝負的歸屬,反而倒還在其次。下面這條也可為好例:
支道林(遁)、許(詢)、謝(安)盛德共集王(濛)家,謝顧謂諸人:“今日可謂彥會。時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難常,當共言詠,以寫其懷?!痹S便問主人:“有《莊子》不?”正得《漁父》一篇。謝看題,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許語,敘致精麗,才藻奇拔,眾咸稱善。于是四坐各言懷畢。謝問曰:“卿等盡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謝后粗難,因自敘其意,作萬余語,才峰秀逸。既自難干,加意氣擬托,蕭然自得,四坐莫不厭心。支謂謝曰:“君一往奔詣,故復自佳耳?!保ā段膶W》五十五)
這次清談已是后起之秀們的舞臺,所談乃是“三玄”之一的《莊子》。名僧支道林是當時的莊學大師,尤擅長“逍遙義”,沒想到在談《漁父》一篇時,卻被謝安搶走了“風頭”,“七百許語”與“萬余語”,相去豈可以道里計!這時的謝安,無論在政壇還是清談名士圈中,都已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了。
以上幾例,都是著名的清談場景,總的來說還算一片祥和,讓我們對這種高雅的學術論辯和精致的語言游戲印象深刻。但是且慢,清談論辯并不都是這么中規中矩、皆大歡喜的,只要有對“真理”的執著和“勝利”的渴望,就一定會有劍拔弩張、互不相讓。所以,在清談的記錄中,常會出現一些“軍事術語”,不免讓人心驚肉跳。比如前面提到的殷浩,就是一位辯才無礙而又十分“好斗”的清談家,他一旦得手,決不給對手留下任何機會,正是他,讓清談論辯充滿了火藥味兒——《世說新語》中諸如“湯池鐵城”“崤函之固”“云梯仰攻”“安可爭鋒”等典故,幾乎都與殷浩有關。
當時能和殷浩抗衡的只有孫盛?!独m晉陽秋》說:“孫盛善理義。時中軍將軍殷浩擅名一時,能與劇談相抗者,唯盛而已?!倍说囊粓銮逭劥髴鹚斐蔀槲簳x清談史上最著名的“橋段”:
孫安國(盛)往殷中軍(浩)許共論,往反精苦,客主無間。左右進食,冷而復暖者數四。彼我奮擲麈尾,悉脫落,滿餐飯中。賓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語孫曰:“卿莫作強口馬,我當穿卿鼻!”孫曰:“卿不見決鼻牛,人當穿卿頰!”(《文學》三十一)
這一次,殷浩是“主場”,孫盛是“客場”,筵席之上發生的這場論戰近乎“白熱化”:“往反精苦”是說二人攻守狠辣,招招見血;“客主無間”是說全無清談應有的禮儀和規范,“互懟”“互撕”,攻守膠著,場面幾乎已“不可控”。更有甚者,兩人斗到酣暢處,早已不顧斯文,竟把清談的風流道具——麈尾當作“助攻”的武器,“彼我奮擲”,弄得麈尾毛都脫落在杯盤餐飯之中,一片狼藉。飯菜冷了被人拿去熱好再端上來,如此反復多次。“賓主遂至莫忘食”一句尤妙,我看不是忘了吃,分明是無法下箸。到了最后,甚至搞起“人身攻擊”。殷浩說:“你不要做強口馬,小心我穿你的鼻子!”孫盛回答得更妙:“穿鼻子算什么?難道你沒見過掙脫鼻環逃跑的牛嗎?對你這號人,要穿就穿你的臉頰,讓你掙都掙不脫!”
故事到了這里戛然而止,那場一千七百年前斗智斗勇的清談大戰,似乎至今還沒有收場——你看,這兩個史上有名的“杠精”,是多么可愛的一對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