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以作者為中心
書名: 西游不取經作者名: 作家BzPJbn本章字數: 3165字更新時間: 2025-05-08 21:28:13
什么叫以作者為中心,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西游記中為什么孫悟空老是動不動就用佛理論來教育起唐僧?
如果從人物角度來分析,你怎么分析,孫悟空這個人根本不存在,從情節發展,唐僧準備取經,孫悟空準備滅妖,與解釋佛經有什么關系,把所有解釋佛經的內容都刪除掉,也不影響西游記的偉大,所以不是孫悟空用佛法來教育唐僧,而是吳承恩想來教育唐僧,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些歷史大人物在當下筆桿子手里還不是想怎么抹黑就怎么抹黑,何況是一個和尚,盡管你是佛法高僧,但是在不信佛的人的眼里,這些個理論又能值幾個錢呢?
原文中類似情節,要多少就有多少,不過借孫悟空的嘴巴,說出了自己對于佛經的理解而已。都說孫悟空在觀影禪院那里因為賣弄惹了禍,要人們不要賣弄,你看就是這本書的作者都想賣弄自己學問,可見好為人師是人性劣根是不是?
三藏道:“徒弟,如今天色又晚,卻往那里安歇?”
行者道:“師父說話差了。出家人餐風宿水,臥月眠霜,隨處是家。又問那里安歇,何也?”
行經一個多月,忽聽得水聲振耳。
三藏大驚道:“徒弟呀,又是那里水聲?”
行者笑道:“你這老師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們一同四眾,偏你聽見甚么水聲。你把那《多心經》又忘了也?”
唐僧道:“《多心經》乃浮屠山烏巢禪師口授,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個字。我當時耳傳,至今常念,你知我忘了那句兒?”
行者道:“老師父,你忘了‘無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嘗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謂之祛褪六賊。你如今為求經,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齋吃,動舌;喜香甜,嗅鼻;聞聲音,驚耳;睹事物,凝眸。招來這六賊紛紛,怎生得西天見佛?”
三藏道:“休言無事。我見那山峰挺立,遠遠的有些兇氣,暴云飛出,漸覺驚惶,滿身麻木,神思不安。”
行者笑道:“你把烏巢禪師的《多心經》早已忘了。”
三藏道:“我記得。”
行者道:“你雖記得,還有四句頌子,你卻忘了哩。”
三藏道:“那四句?”
行者道: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看看上面這些原著內容,都是在說明孫悟空比唐僧更懂佛法,孫悟空一個石頭縫出來的猴子能懂什么佛理,還不是吳承恩想說,借猴子之口來表達作者觀點。
再以情節發展為例,孫悟空無所不能,但為了說明取經辛苦,此時就只能讓孫悟空弱化一點,本領太強,取經瞬間完成,怎么再去賺聽書人的錢呢?就像現在的肥皂劇一樣,收視率不高怎么去收廣告費,古時候說書的,如果讓孫悟空一個跟頭就把經給取回來,你說他們這些說書的,還賺什么錢呢?一共八十一難,你知道編起來有多難,就這樣還有好多人說同質化,雷同內容太多,肯定要設定幾個技術性故障,故意造成一些困難,
同時,與妖精打斗過程中,本領則必須要展現出來,這樣才能滿足聽書人快意恩仇,爽爽爽的心理。
所以出現前后矛盾的內容多如牛毛,就以凡人重如山為例,遇到大江大河什么,抱起唐僧飛過去不就行了,就不會有通天河,黑水河之難,你想得倒是容易,可是吳承恩不同意,在一些特殊環節,這些技術性故障肯定又會人為給你消除,以凡人重如山這個問題為例,在朱紫國那里已經不是問題,孫悟空救回金圣宮娘娘時,原著中這樣描述:
行者使起神通,只聽得耳內風響。半個時辰,帶進城,按落云頭,叫:“娘娘開眼。”
幾千公里就這么過來了,這個時候怎么沒有凡人重如山,還不是故事情節需要你有什么技術就有什么技術,孫悟空是否有多厲害完全取決于吳承恩或者聽書人希望聽到什么樣的內容,說書人與聽書人在互動的過程中,已經將人性之中那不易變化的欲望完全展現出來。
關于情節發展,還有一個案例,在祭賽國掃塔為什么要從下往上打掃?看電視時,估計很多小朋友會提出這樣疑問,寫小說常用的手法就是沖突,你看在掃塔的時候,掃著掃著就出現妖怪才會好玩是不是?假如你是吳承恩,你說從上往下掃,然后讓兩個妖怪出現在一樓,怎么設計到最后才發現這兩個妖怪的呢?
難道孫悟空的火眼金睛是假的嗎?或者直接就讓妖怪就一樓,打掃也是從一樓開始的,也就是一進塔就發現這個妖怪,那么以前的人怎么會發現呢?你以為他們都是近視眼嗎?所以不要什么都用陰謀論來解釋,說白了都是劇情需要,想多了沒有什么意思。吳承恩也會覺得你沒有什么意思。
再從經濟角度來分析,前后出現的矛盾之處,
白龍馬的尿有什么功效呢?原著中在朱紫國那里,
三人都到馬邊,那馬跳將起來,口吐人言,厲聲高叫道:“師兄,你豈不知?我本是西海飛龍,因為犯了天條,觀音菩薩救了我,將我鋸了角,退了鱗,變作馬,馱師父往西天取經,將功折罪。我若過水撒尿,水中游魚食了成龍,過山撒尿,山中草頭得味變作靈芝,仙僮采去長壽。我怎肯在此塵俗之處輕拋卻也?”
上面是在朱紫國中的白龍馬原話,如果真的有功效的話,為什么在鎮海禪林寺那一集,取經隊伍帶上的老鼠精,不久唐僧竟然生病了,如果馬尿真的有用,為什么白龍馬不撒泡年給唐僧來喝。而且如果真的有用,豬八戒難道不會收集馬尿沿途叫賣,有了錢沿途買點吃的不就可以了嗎?
干嘛還要到處化緣,在獅駝嶺那里我們看到孫悟空變成黑白無常從豬八戒那里騙了很多私房錢,你看馬尿就是他們的移動寶庫,就是移動錢包,他們怎么會沒有發現呢?這不也是自相矛盾嗎?
此外只要是厲害一點的角色,真正有本事的妖怪,作者是舍不得讓他死的,也可以理解為經濟角度來分析,畢竟養大一個孩子不容易,把一個角色吹得很厲害也不容易!
牛魔王就不用說了,九頭蟲直接溜了,黑熊精被觀音收走做了守山大神。
黃花觀的蜈蚣精,根據觀名,可想而知應該是道教的,在西游記中只要道教沾上邊的,基本上都是有一技之長的,起碼不會餓死,就像菩提祖師當初想教孫悟空那些本領,術流靜動,不管哪一個專科畢業出來,混口飯吃肯定沒有問題,這就是傳統中國精神,自力更生,豐衣足食。
蜈蚣精善于制毒,作者不會輕易讓其死,可不像央視電視劇,不讓死的是蜘蛛精,可是實際原著中被毗藍婆菩薩帶走那是蜈蚣精,有點本事就不怕被餓死,這就是道家精神。
再從法律角度來分析,作者會罔顧法律規定,跳過傳統程序,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可是作者不管,情節才是第一。
打個比方說,如果按照程序來做,玉皇大帝都不會遭到孫猴子的騷擾。西游記原著寫道,
只見那美猴王睡里見兩人拿一張批文,上有“孫悟空”三字,走近身,不容分說,套上繩,就把美猴王的魂靈兒索了去,踉踉蹌蹌,直帶到一座城邊。猴王漸覺酒醒,忽抬頭觀看,那城上有一鐵牌,牌上有三個大字,乃“幽冥界”。美猴王頓然醒悟道:“幽冥界乃閻王所居,何為到此?”那兩人道:“你今陽壽該終,我兩人領批,勾你來也。”
可以看出,死了之后最重要的一道關沒有經歷,那就是孫悟空沒有喝孟婆湯,所以他前世記憶沒有刪除,如果將之記憶刪除,再加上已經拉到閻王殿,耳朵里的金箍棒說不定在路上也掉了,根本想不起來,現在被誰找到金箍棒可能已經成為文物了,肯定會大發橫財,想想就刺激,什么都忘了,自然就老老實實做鬼王,怎么還會上天去大鬧天宮呢。
再以個人健康角度來看,雖然我們重生,但是不代表我們不怕死。
四大菩薩只有地藏王坐騎諦聽沒有下凡成妖作怪,這是為什么呢?
在西游記中,觀音菩薩坐騎金毛獅子吼在朱紫國作怪,普賢菩薩坐騎白象是獅駝城。
文殊菩薩坐騎獅子精比較空,竟然下凡兩次,第一次被閹割了,第二次完整作妖,普賢菩薩不知道用的是什么發力,竟然會讓閹割的家伙重新長了出來,那東西真的成了韭菜,不知道他是怎么會被烏雞國國王一個凡人,關在水牢里三天,嚴重懷疑他是想免費洗澡的,還洗了三天。
但是地藏王菩薩那里,我們知道他是管理地府的,活著的人看不見地府,死去的人也不會回來告訴我們是什么樣子,地府對于凡間是最為神秘的存在,雖然我們重生,但同時不意味著我們不重死,要不我們怎么會有不得好死這句話,其他三個菩薩都在凡間,我們也沒有看到,自然敢拿來調侃,但是地藏王菩薩,誰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