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如何栽培蒲公英》

  • 夜半燈枯時
  • 阿克漢時
  • 5788字
  • 2025-05-19 10:26:20

我獨坐在昏黃的燈下,看一只青蠅在燈罩里亂撞。這小蟲不知何時鉆了進(jìn)去,此刻正發(fā)狂似的撲著那層透明的障壁,發(fā)出細(xì)微的“嗡嗡“聲。我想幫它,卻又懶得動彈,便由著它去。橫豎到了天明,不是力竭而死,便是被晨起的女工用掃帚撲殺了事。

思念這東西,向來是極狡猾的。白日里混在談笑中,藏在書頁間,躲在茶煙里,竟不露半點形跡。待到夜闌人靜,便悄然爬上心頭,啃噬著人的魂靈。此刻它又來了,帶著鐵銹般的腥氣,教我不得安生。

我思念的是魏連殳。這名字現(xiàn)在寫來,竟覺得有些陌生了。他死去已有三年,墳前的柏樹怕已長得老高。我從未去祭掃過,只聽說他那遠(yuǎn)房的侄子——一個滿臉油光的商人——草草將他葬在了西郊的亂墳崗上。想來那墓碑也早已被野草淹沒,與那些無名尸骨混作一處了。

記得最后一次見他,是在S城的茶館里。他穿著那件灰布長衫,袖口已經(jīng)磨得發(fā)亮,卻偏要擺出一副名士派頭,用兩根手指捏著茶碗,小口啜著。我們照例爭論起來,他說中國人都患了“茍活病“,我道他太過偏激。他忽然冷笑,眼角的皺紋擠作一團:“你不見那些'聰明人'?活著的時候爭名逐利,死了便化作'孝子賢孫'靈前的一滴淚。這淚還未干,便又去爭那遺產(chǎn)了。“

我當(dāng)時只道他是憤世嫉俗的老毛病發(fā)作,如今想來,竟是一語成讖。他死后第七日,那侄子便來撬他的書箱,將那些手稿論斤賣給了收破爛的。幸而我搶下幾冊,如今壓在箱底,成了他存在過的唯一證據(jù)。

燈罩里的青蠅終于不動了,六腳朝天落在桌面上。我忽然記起得知他死訊那日,也是個這般悶熱的夏夜。報信的是個面生的后生,說話時眼睛總往我書架上瞟。我竟沒覺得悲傷,反倒問他要不要喝茶。待他走后,我才發(fā)覺手里的煙已經(jīng)燒到了指節(jié),卻絲毫感覺不到痛。

后來我做過一個夢。夢見魏連殳穿著下葬時的黑衣,站在我床前。月光照得他臉色慘白,下巴上的胡茬卻還在長,已經(jīng)刺破了慘白的皮膚,露出里面青黑的肉來。我問他死后如何,他咧開嘴,露出參差的黃牙:“比活著清凈。只是那些'聰明人'的唾沫星子,偶爾還會濺到棺材板上。“

醒來時天已微明,枕上濕了一片。我疑心是汗,伸手一摸,卻是冷的。

思念這東西,終究是活人的刑罰。死者長已矣,生者卻要背負(fù)著記憶繼續(xù)爬行。我翻開他留下的手稿,紙頁已經(jīng)泛黃,字跡卻還清晰。那些尖銳的文字,像一把把生銹的刀,割著后來者的眼睛。

燈油將盡,火光忽明忽暗。窗外的天邊已現(xiàn)出魚肚白,新的一天又要開始了。我合上手稿,忽然覺得魏連殳就站在晨光里,依舊是那副譏誚的神情,仿佛在說:“看罷,我又活過了一夜。“

青蠅的尸體還躺在桌上,我輕輕一吹,它便滾落在地,消失不見了。

前日偶過東門鬼市,見一地攤上堆著些舊書。賣書的是個獨眼漢子,正用《楚辭集注》墊著吃燒餅,油漬在“離騷“二字上暈開,像團污血。我俯身翻檢,忽然撞見一本《嵇康集》,書脊已經(jīng)脫線,露出里面熟悉的批注——那虬結(jié)的字跡,分明是魏連殳的手筆。

“多少錢?“

“您老識貨,“獨眼漢用油手比了個數(shù),“這上頭有前清舉人的朱批呢。“

我翻開扉頁,看見魏連殳用鋼筆寫的“購于丙辰年冬“,旁邊還沾著幾點煙灰。這煙灰我認(rèn)得,是他慣抽的“老刀牌“,總舍不得一次抽完,半截?zé)熎ü梢舻较麓卧冱c。

“舉人批的可是紅圈,“我指著書頁間藍(lán)黑色的墨跡,“這是窮酸文人寫的。“

獨眼漢頓時失了興致,揮手讓我拿走了。歸途經(jīng)過西大街,老遠(yuǎn)就看見“玉壺春“的布招子。那茶館竟還開著,只是漆色剝落,像塊長了癬的招牌。

跑堂的還是阿三,只是背更駝了。他引我到靠窗的老位置,木桌上那道刀痕還在,是當(dāng)年魏連殳辯論到激動時,用裁紙刀刻下的。

“那位魏先生...“阿三突然壓低聲音,“還欠著三塊茶錢呢。“

我掏出銅板拍在桌上,震得茶托里的水晃出個歪月亮。阿三訕笑著收走銅板,又回頭補了句:“他最后那次來,把您存在這兒的半包煙絲都抽完了。“

窗外暮色漸濃,幾個穿洋裝的學(xué)生嬉笑著走過。魏連殳最厭這般打扮,說像“沐猴而冠“。此刻我竟疑心他在窗外冷笑,定睛看去,卻是個拾荒的老頭,正佝僂著背翻撿字紙簍。那背影太像,我竟追出半條街,直到他轉(zhuǎn)身露出張陌生的麻臉。

夜里整理他的手稿,發(fā)現(xiàn)最底下那冊被蟲蛀得厲害。紙頁間爬滿蜿蜒的蝕痕,像無數(shù)饑餓的嘴,把某些字句永遠(yuǎn)吞吃了。有頁殘稿上只剩半句話:“中國文人向來在兩種毒氣中生存,一是...“后面的字跡消失在蟲蛀的缺口里,像道永遠(yuǎn)無法愈合的傷口。

清明那日,我特意選了寒食節(jié)去墳地。路上賣紙錢的婦人硬要搭售“洋房馬車“,說如今冥府也興這個。魏連殳的墳果然找不見,倒是在荒草叢中踢到塊倒伏的碑,背面朝上,爬滿螞蟻。我蹲下身,用袖子擦了半天,才認(rèn)出半個“魏“字。

正澆著冷酒,忽有個戴金戒指的胖子過來搭話,說是這片墳場的經(jīng)租人。

“先生要續(xù)租么?三年到期了。“

我盯著他指甲縫里的油垢,想起魏連殳說過:“活人的地盤要錢,死人的地盤更要錢,只有思想是不要錢的——因為沒人要。“

歸途下雨了。油紙傘破了個洞,雨水正好滴在后頸上,冰涼得像亡者的手指。路過當(dāng)鋪時,看見柜臺里擺著個銅墨盒,樣式極像魏連殳那個,盒蓋上刻著“寧可食無肉“。我站在檐下看了許久,當(dāng)鋪伙計以為我要典當(dāng),探出頭來問:“老先生有東西要出手?“

雨越下越大,墨盒在昏暗的柜臺里泛著青光,像枚正在腐爛的月亮。

到底還是贖回了那個銅墨盒。當(dāng)鋪老板瞇著眼笑,說這物件“經(jīng)手過三任窮秀才,個個都當(dāng)活命錢“。盒底刻著“光緒壬午年制“,正是科舉將廢未廢的年頭。我用指甲刮開夾層——這是魏連殳教我的把戲——里頭果然藏著張對折的桑皮紙。

紙上密密麻麻寫著藥方:柴胡三錢,龍骨五錢,朱砂二分...最后卻是一首未完的七絕:“世事洞明皆學(xué)問,人情...“墨跡在這里突然暈開,像是被水漬打斷的哽咽。我忽然記起他晚年總用左手按著太陽穴,當(dāng)時只道是偏頭痛,現(xiàn)在想來,那抽搐的眼角分明是瘋魔的前兆。

次日去同仁堂抓藥,想照方子配一副看看。柜臺后的小伙計生著張馬臉,聽我報完藥名突然壓低嗓子:“先生可是給西頭的魏先生抓的?“我心頭一跳,他卻又自顧自搖頭:“瞧我糊涂的,魏先生過身都三年了。“這時里間轉(zhuǎn)出個癆病書生,青白臉色裹在灰布衫里,咳嗽時肩膀聳得老高,活脫脫是年輕二十歲的魏連殳。

我鬼使神差跟了那書生三條街,直到他閃進(jìn)一座破敗的藥王廟。推開發(fā)霉的木門,卻見個乞丐正在燒紙錢,火堆旁擺著個粗瓷碗,里頭黑糊糊的不知是藥渣還是香灰。乞丐抬頭咧嘴,露出參差不齊的黃牙:“老爺也來祭藥王爺?“

暴雨夜整理殘稿,屋頂漏雨正滴在書箱上。手忙腳亂搶救時,一冊《莊子集解》的封皮突然脫落,露出里面泛黃的紙片——竟是魏連殳的日記殘頁:“與**辯論終日,彼永遠(yuǎn)正確得令人作嘔。所謂冷眼旁觀,不過是懦夫的盾牌...“后面的字被雨水泡漲,模糊成一片灰色的蚯蚓。

中元節(jié)那日,鬼市比平日熱鬧十倍。賣冥器的攤子上擺著紙扎的汽車、留聲機,竟還有燙金的洋裝書。我正瞧著一套《百科全書》的紙模子,忽見前方有個戴舊氈帽的背影,連脖頸前傾的角度都與魏連殳分毫不差。追上去拍肩,那人轉(zhuǎn)身卻是張麻臉,懷里抱著的紙西裝“嘩啦“散了一地。

“先生認(rèn)錯人了。“麻臉彎腰去撿,紙做的領(lǐng)帶夾里突然飄出張名刺,上面印著魏連殳的名號。我蹲下身想細(xì)看,麻臉卻一把搶過扔進(jìn)火盆,火舌“騰“地竄起三尺高,把那些洋文書名都吞進(jìn)肚里。四周響起喝彩聲,原來人們把這當(dāng)成了祭孤魂的表演。

深秋整理書箱,墨盒突然從架上跌落。夾層里又抖出半張照片,是當(dāng)年我們在S城師范的合影。奇怪的是魏連殳那部分被燒掉了,只剩我年輕的側(cè)影,和一只搭在我肩上的、焦黑的手。照片背面寫著日期:民國六年冬。那正是新文化運動最熱鬧的年頭,我們徹夜?fàn)幷摗暗孪壬芭c“賽先生“的夜晚。

昨夜夢見魏連殳來借書。他穿著下葬時的黑棉袍,指甲縫里卻沾著新鮮泥土。“地下太潮,“他抱怨道,“連《新青年》都長了綠霉。“我正要問他墳頭的具體位置,他卻從袖中抖出無數(shù)死青蠅,說這是“地下的思想界最新成果“。

醒來時發(fā)現(xiàn)手里攥著那張殘缺的藥方。窗外巡警正在驅(qū)趕早市的攤販,呵斥聲與雞鳴混作一團。我突然明白,我思念的從來不是魏連殳,而是那個還會憤怒的自己。如今我連憤怒都懶得憤怒了,這大概就是他詩中未寫完的“人情練達(dá)即文章“罷。

墨盒靜靜躺在案頭,盒蓋上的“肉“字被磨得發(fā)亮,倒像是某種貪婪的證明。

照方配的藥茶呈暗紅色,聞著有鐵銹味。飲下三日后,晨起對鏡忽見下巴鉆出幾根花白胡須——那倔強上翹的弧度,分明是魏連殳的。我伸手去拔,胡子卻縮回肉里,鏡面泛起漣漪,映出書架后一雙浮腫的眼睛。

“藥不能亂吃啊。“同仁堂的馬臉伙計后來告訴我,那方子里的朱砂足夠毒死一頭牛。說這話時他正用黃銅藥碾磨珍珠粉,碾槽里發(fā)出咯吱咯吱的聲響,像在嚼碎誰的骨頭。

癆病書生是霜降那日找上門的。他站在門檻外咳嗽,青白的面皮隨著每次痙攣泛起潮紅,活像褪色的對聯(lián)紙。“家父姓魏。“他遞來一封火漆封口的信,漆印是枚倒置的私章,辨不出字樣。信紙用的竟是冥紙,魏連殳的鋼筆字在其上洇成蛛網(wǎng)狀:

“足下見字時,吾兒當(dāng)已咯血數(shù)升。此子系丙辰年與蓼洲鄉(xiāng)周氏所生,彼時吾正高談婦女解放...“

記憶突然裂開一道縫。那年女師大的春季演講會,穿月白衫子的女學(xué)生提問時,魏連殳確實反常地結(jié)巴了。后來我們在茶館爭論“新式婚姻“,他袖口沾著紫茉莉的香粉——現(xiàn)在想來,正是蓼洲鄉(xiāng)特產(chǎn)的香草。

書生突然劇烈咳嗽起來,指縫間溢出的血沫子星星點點濺在門聯(lián)上。我慌忙去扶,他卻像塊浸透的破布般滑倒在地。臨終前他從懷中掏出本《天演論》,扉頁上有魏連殳題贈周氏的歪詩:“敢將螓首換平頭“。書頁間夾著張泛黃的女子小照,背面寫著“周蘅君民國五年攝“——正是當(dāng)年提問的女學(xué)生。

暴雨如注。我把書生葬在西郊亂墳崗,順手埋進(jìn)那冊《嵇康集》。鐵鍬撞到硬物,挖出來竟是魏連殳的墓碑,背面爬滿蚜蟲。新墳舊碑倒也相稱,只是碑文被蟲蛀得只剩“殳“字的一捺,像把斜插進(jìn)土里的刀。

當(dāng)夜在燈下細(xì)讀日記殘頁,才注意到那個被雨水泡糊的日期:民國六年十二月廿四。那正是周蘅君退學(xué)離京的日子。魏連殳那頁日記的殘角上,還粘著半片紫茉莉花瓣,干枯得幾乎透明。

今晨發(fā)現(xiàn)書箱底板被蟲蛀穿,手稿碎屑里蠕動著米白色的蠹蟲。它們交配時發(fā)出細(xì)微的沙沙聲,與當(dāng)年我們在圖書館翻書的聲音別無二致。墨盒滾落在地,夾層里飄出張當(dāng)票——原來魏連殳臨終前當(dāng)?shù)舻牟皇悄校且幻躲y質(zhì)長命鎖,當(dāng)金正好是同仁堂一劑安宮牛黃丸的價錢。

藥茶還剩最后半碗,在碗底凝成血痂般的沉淀。我忽然想起魏連殳下葬那天,他侄子往棺材上撒了把生石灰。如今這石灰想必已吸飽了尸水,正在地下長出蘑菇來罷。

四更天時停了雨。我推開積滿灰塵的窗欞,冷風(fēng)挾著碎雨灌進(jìn)來,卻帶進(jìn)一縷幽香——窗臺石縫里竟斜出一枝臘梅,黃花只有紐扣大小,在殘雨中亮得扎眼。這頑石何時裂的縫?那花籽又是哪陣風(fēng)送來的?倒是應(yīng)了魏連殳在某頁批注里寫的:“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fā)春華。“當(dāng)時還笑他剽竊魯迅,如今這老梅倒替他作了證。

少年是踏著晨光來的。裹著件半舊的洋絨大衣,襟上別著枚琺瑯校徽,倒比他父親體面許多。他從懷里掏出個藍(lán)布包,層層揭開,里頭躺著那把銀質(zhì)長命鎖。“當(dāng)鋪老板死了兒子,“他說話時眼睛亮晶晶的,“說這鎖晦氣,三塊錢就贖給了我。“

鎖芯是空的,只塞著張泛黃的明信片。正面是日內(nèi)瓦湖的雨景,背面鋼筆字娟秀有力:“見字如晤。達(dá)爾文雌雄同株的發(fā)現(xiàn),證明生命總有出路。“署名“周蘅君民國十一年冬“。少年告訴我,他母親在瑞士辦了所女子學(xué)堂,專收被退婚的女學(xué)生。

整理遺稿的手突然有了力氣。當(dāng)我用裁紙刀挑開《天演論》的硬殼封皮,碎屑間飄出幾頁薄如蟬翼的油紙——竟是《達(dá)爾文傳》譯稿的序言,魏連殳遒勁的筆跡旁,周蘅君用朱筆細(xì)細(xì)批注著拉丁學(xué)名。最末一頁夾著張剪報:某位女學(xué)生在巴黎高等師范的入學(xué)報道,照片里短發(fā)女子目光如電,哪里還是當(dāng)年那個低眉順眼的提問者。

“玉壺春“的炭盆燒得正旺。少年說起他母親在阿爾卑斯山種中國草藥時,跑堂阿三突然端來兩碗莼菜羹。“魏先生存在柜上的,“他搓著手解釋,“說等哪天有喜事再取。“青瓷碗里莼菜仍碧綠,只是銀魚絲化作了云影。少年舀起一勺對著光看:“像不像顯微鏡下的草履蟲?“

歸途經(jīng)過同仁堂,馬臉伙計正在檐下曬陳皮。見我盯著朱砂柜發(fā)愣,他忽然壓低聲音:“那方子缺了味藥引——得用活人的眼淚研墨。“說罷自己先笑起來,原來他新得了兒子,藥柜上擺著紅雞蛋。

墨盒洗凈后,我按少年教的方法種上水仙球莖。西洋品種,據(jù)說能開出金盞似的花。澆透水?dāng)[在窗臺,恰與那株臘梅構(gòu)成一幅天然對聯(lián)。盒底“寧可食無肉“的刻痕浸了水,竟顯出些青苔的綠意來。

雨又下了。但這次是暖雨,落到掌心就化了,像許多年前那個春天,女師大教室外紛揚的柳絮。

清明后的雨下了整旬。墨盒里的水仙到底沒開花,倒是那株蠟梅結(jié)了籽,被雨水打落在窗臺上,像些褐色的標(biāo)點符號。

青年又來了,帶著本藍(lán)皮冊子。“母親新編的《歐陸草本圖志》,“他指著扉頁的鋼筆素描,“這是阿爾卑斯的雨絨花,在崖縫里也能活。“我翻開被海關(guān)查驗撕破的包裝紙,發(fā)現(xiàn)內(nèi)頁用紫茉莉干花當(dāng)書簽,正夾在“蒲公英“那章——這野草在異邦被稱作“獅子的牙齒“。

我們同去西郊上墳。亂葬崗的斜坡上,野蒲公英已結(jié)成絨球。青年突然奔跑起來,白絨球在他身后一個接一個炸開,像無數(shù)微型降落傘。“種子!“他喘著氣攤開手掌,掌心躺著些帶芒刺的細(xì)籽,“能飄過整個地中海。“

魏連殳的墓碑終于立起來了,是青年用學(xué)校木工課的邊角料做的。沒有題款,只拿燒紅的鐵條烙了道波浪線。“像心電圖,“他解釋,“證明活過。“我們在碑前倒了半碗朱砂藥酒,余下的潑向那叢新生的蒲公英。酒液滲入泥土的滋滋聲里,突然想起他某頁殘稿上的話:“所謂紀(jì)念,不過是活人給自己演的文明戲。“

歸途經(jīng)過同仁堂,馬臉伙計追出來塞給我個紙包。“您那方子缺的龍眼肉,“他眨眨眼,“其實用蒲公英根也能代。“紙包展開,里頭是曬干的根須,斷面滲出乳白色汁液,嘗著竟有回甘。

墨盒在谷雨那日突然長出花苞。我把它移到書桌前,正對著未寫完的手稿。青年說這品種叫“Paperwhite“,開花時滿室皆香。昨夜確乎聞到冷香,晨起卻見盒中只剩一汪清水,花莖齊根斷了,斷口處留著細(xì)小的齒痕——怕是那窩書蠹最后的盛宴。

案頭殘稿被風(fēng)吹開,露出我新補的標(biāo)題:《如何栽培蒲公英》。寫廢的稿紙上,蠟梅籽排成個省略號。

郵差在立夏前送來最后一件包裹。拆開層層油紙,是冊精裝的植物標(biāo)本集。壓平的雨絨花旁,周蘅君用鋼筆寫著:“所有種子都值得一次遠(yuǎn)行。“

窗外,今年的第一朵蒲公英正乘著南風(fēng)啟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甸县| 格尔木市| 唐河县| 永寿县| 临夏市| 岳阳市| 南安市| 剑川县| 巧家县| 双牌县| 卢湾区| 响水县| 吴桥县| 城市| 安西县| 北川| 靖边县| 芷江| 遵义县| 台前县| 钟山县| 琼海市| 白水县| 郁南县| 珲春市| 资中县| 饶平县| 礼泉县| 武定县| 东源县| 曲阜市| 荔浦县| 海口市| 钦州市| 东海县| 若羌县| 旬阳县| 射洪县| 嘉鱼县| 江津市| 乾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