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后嗣之事
- 我在明末力挽狂瀾
- 醺淺月
- 2356字
- 2025-07-06 00:12:23
田見秀插話道:“皇上,末將建議立即調動金陵附近的五營軍,與潼關守軍形成犄角之勢?!?
“不妥?!彼潍I策搖頭,“吳三桂此人謹慎,若我軍調動太大,恐怕會打草驚蛇?!?
谷英拱手道:“依末將之見,不如先以潼關守軍誘敵,待其深入,再以主力包抄?!?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李自成靜靜聽著,目光在地圖上游移。
突然,他抬手示意眾人安靜:“諸位說得都有道理。不過,朕以為當務之急是先探明吳三桂的虛實。”
他轉向張璘然:“即刻派出斥候,探查吳三桂軍中情況。尤其要注意他們的糧草輜重?!?
“末將遵命。”
“另外,”李自成繼續道,“傳令潼關守將巫山伯,嚴守關隘,切勿輕舉妄動?!?
眾臣紛紛應諾。
這時,殿外又傳來急促的腳步聲。一名小太監快步進來,在李自成耳邊低語幾句。
李自成臉色微變,揮手示意眾臣退下:“諸位先去準備,明日早朝再議詳細戰策。”
等殿內只剩下他一人,李自成長嘆一聲。方才太監來報,說是他新納的兩個妃子又來了月信。
“難道真是天意?”他喃喃自語。
正當他陷入沉思,殿外又傳來腳步聲。
“皇上,”是剛才退下的宋獻策,“老臣有一言相告。”
“說?!?
“皇上,”宋獻策欲言又止,“關于后嗣之事……老臣以為,或許可以考慮讓皇侄李過……”
“住口!”李自成厲聲打斷,“此事休要再提!”
宋獻策嘆息一聲,躬身退下。
李自成獨自站在地圖前,燭光映照著他疲憊的面容。他知道,朝中已經有人開始議論,要讓李過的孩子當儲君。
“呵,”他冷笑一聲,“朕還沒老呢?!?
抬頭看向窗外的夜色,李自成眼中閃過一絲堅定。眼下最重要的是對付吳三桂,至于子嗣之事……等打退玄軍再說!
潼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要塞。
春日的陽光灑在城頭上,李自成負手而立,目光越過層層疊疊的山巒,投向遠方。微風拂面,帶著幾分料峭的涼意,吹動他的衣袍獵獵作響。
“末將有一事不明。”劉宗敏踱步上前,眉頭緊鎖,“皇爺為何要放棄潼關?這可是天下第一關啊?!?
李自成沒有立即回答,只是輕輕撫摸著城墻上的青磚。這些磚石歷經數百年風雨,見證了無數興衰更替。
“皇爺,”田見秀也湊了上來,聲音里帶著幾分焦慮,“吳三桂這廝確實了得。從山海關一路追著咱們打,死傷不少弟兄。如今占著潼關,好歹能與他周旋。”
“周旋?”李自成轉過身,目光如炬,“就憑這些殘兵敗將?”
眾將頓時語塞。確實,自從山海關一戰后,軍心已不復當初。
谷英上前一步,欲言又止。李自成看出他的猶豫,擺了擺手:“有話直說?!?
“皇爺,末將以為,”谷英斟酌著用詞,“潼關雖險要,但若無精銳之師駐守,也是徒有其表。不如暫避其鋒,養精蓄銳?!?
“說得好!”李自成眼中閃過一絲贊許,“但不是避其鋒芒,而是引蛇出洞!”
劉宗敏眼前一亮:“皇爺的意思是……”
李自成在城頭來回踱步,聲音低沉:“現在韃子分兵三路。一路在河北,被我們打得元氣大傷;一路圍困大同,寸步難行;還有一路鎮守山西,被朱慈炯牽制得死死的?!?
“這么說,”牛金星捋著胡須,“吳三桂確實是孤軍深入?”
“不錯!”李自成停下腳步,“他手下也就三四萬人馬。就算再能打,又能如何?中域平原,才是我們的主場!”
宋獻策眼中精光閃爍:“皇爺是要……”
“放他進來!”李自成一字一頓,“讓他嘗嘗什么叫關門打狗!”
城頭上頓時響起一片議論聲。有人贊同,有人擔憂,更多的是對這個冒險計劃的忐忑。
就在這時,一名斥候匆匆跑上城頭:“報!吳三桂大軍已抵達東州衛!”
李自成瞇起眼睛:“傳令下去,準備撤離潼關。記住,要做得像模像樣,別讓人看出破綻?!?
與此同時,東州衛城中。
“王爺!大消息!”吳國貴闖入議事廳,額頭上還掛著汗珠,“李自成放棄了潼關!現在潼關城內空無一人!”
正在議事的吳三桂猛地站起身,茶杯被打翻,熱茶灑了一桌。
“你確定?”他死死盯著吳國貴。
“千真萬確!斥候親眼所見,李自成正在有序撤軍?!?
議事廳內一片嘩然。郭云龍立刻站出來:“王爺要三思!這必定是李自成的計謀。他是想引我們到金陵城下決戰?!?
“不錯,”楊坤附和道,“長安城高墻厚,我們手里又沒有足夠的紅夷大炮。強攻的話,傷亡太大?!?
吳三桂沒有說話,只是來回踱步?!昂}?,你怎么看?”他突然停下腳步,看向一直沉默的劉生。
劉生抬起頭,目光深邃:“王爺,現在的局勢,不僅要防備西邊的李自成,更要提防東邊肅親王的五萬大軍?!?
“你是說……”吳三桂眼神一凝。
“那支軍隊,恐怕不是沖著明軍來的,”劉生緩緩道,“是沖著我們來的。只有入了潼關,我們才有活路?!?
議事廳內一片寂靜,只有春風吹動窗欞的聲音。
“王爺,”郭云龍打破沉默,“中域去年收成不錯,李自成又免了三年賦稅,百姓手里應該有余糧?!?
“生怕他早已算計好了一切,”楊坤皺眉道,“在中河兩岸實行堅壁清野?!?
吳三桂突然停下腳步,眼中閃過一道寒光:“傳令下去!”
眾將一驚,紛紛抬頭看他。
“每名士兵賞銀十兩,小將加倍,將官再加倍!”吳三桂一字一句道,“另外,準備三十天的干糧!”
“三十天?”有將領驚呼,“這恐怕時間不夠???”
“夠了!”吳三桂厲聲打斷,“三十天之內,要么勝,要么死!若能拿下西隴沃土,本王與諸位共享!”
帳內一片寂靜,眾將都被吳三桂的決心震住了。
三月初一,潼關以東的瑞城外,旌旗招展,殺氣騰騰。
料峭春寒中,四萬大軍列陣于此。晨曦微露,陽光灑在鎧甲上,反射出令人生畏的寒光。士兵們個個精神抖擻,軍陣如鐵桶般嚴整。
吳三桂立于點將臺上,身著一襲玄色戰袍,腰間佩著一柄青鋼寶劍。他的目光如鷹隼般銳利,掃視著眼前的將士們。
“諸位將士!”吳三桂的聲音洪亮有力,在晨風中回蕩,“今日本王以畢生積蓄犒賞三軍!”
話音未落,身后親兵已抬出數十口大箱。箱蓋打開,金銀珠寶在陽光下閃爍著誘人的光芒。將士們眼睛都直了,不少人暗暗咽著口水。
“待我等取下中域,共享富貴!”吳三桂右手握拳,向前猛地一揮。
“取下中域,共享富貴!”四萬將士齊聲吶喊,聲震云霄。喊聲中充滿了對財富的渴望,對勝利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