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雅俗之度
- 度:掌控成與敗的節(jié)點
- 李增黌
- 3220字
- 2025-05-16 14:29:15
“曲高者和寡,道高者謗多”做人要“心雅事俗”,要世俗而不要低俗,要通俗而不要媚俗。
雅與俗,是很難評價之事。質(zhì)言之,從形式上看,商賈市井亦可裝飾出雅來,如買來名家字畫掛滿書房客廳,即使不讀書,亦可以買萬卷書收藏,在世人看來,還誤以為真是名士鴻儒,騷人墨客,只有深知內(nèi)情的人,才曉得其秘!猶如置身妓院青樓之中,知之為妓為淫,而搖身一變,到官宦王侯家調(diào)教以禮儀,精粉玉飾后再獻給權(quán)貴時,當對方被其“美人計”擊中時,還竅喜得一國色天香呢。
可見,形式之雅,是較容易裝扮的,而本質(zhì)里的高雅,骨子里的清雅,靈魂里的淡雅卻是極難極缺的人品境界。
古人說: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室雅人雅是真趣,室雅人俗是褻瀆。常見的是,很多人富貴者不懂風雅,然而卻喜歡附庸風雅,生怕別人評價其俗,其不知用絹帛豈能掩飾腐尸媚骨,用茅臺酒瓶裝上劣等酒,只要一開封被人品嘗,當即就會令人唾棄!
《菜根譚》中說:“談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談?wù)撸幢乇M忘名利之情。”其大意是:經(jīng)常暢談山林泉水生活之樂的人,未必就真的領(lǐng)悟了山林的真正樂趣;高談討厭功名利祿的人,心中未必就不存名利思想。
其實,雅俗與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無絕對關(guān)系,一個文人,官員,職務(wù)是雅,而骨子里完全可能是低俗的。如為了晉級,升官不惜喪失名節(jié),低三下四地行賄,送禮,豈不是俗之又俗,俗不可耐?反之,一個布衣,卻志高行潔,有傲公侯之見地獨行,他照樣是高雅圣潔之士!如古代的許由、莊子、芥子推、顏回等名士,就屬于這樣的千古名流。堯讓天下給許由,許由竟不受。芥子推為避晉朝之封賞,甘愿與其母藏在山里被大火燒死,顏回居陋巷以簞食以瓢飲而不改其志……。
舉目望去,在物欲橫流的當代世界,人們都被功名利祿所困惑著,很難再找到真正的名人雅士。其實人生短暫,何必岌岌名利,而失去人生的自由與快樂。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說:“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天地之間,物各有其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日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于子之所以共適也。”
可見,富貴貧賤,唯在我們心中的一念。同理,雅俗之事,雅俗之度,亦是我們心中之一念。我們可以懷雅心去做俗務(wù)粗活,這就是可以通俗,但不能世俗,通俗是形式,世俗是本質(zhì)。如做生意盈利,追求正常利潤是通俗,利欲熏心去牟取暴利就是世俗。越國的陶朱公做生意盈利甚多,而他又能將其分給百姓,就是通俗而不是世俗。反觀現(xiàn)在有的企業(yè)家捐出100萬而想法設(shè)法利用其名譽和影響而蓄謀再獲取500萬,1000萬,其動機就是俗,善于人見不是真善,真善是高雅,假善是低俗。
世界巨富之一,巴菲特能將300億美元慷慨捐出,其意高雅圣潔幾人能及,可要其死后再捐出就是低俗,因死后的錢財從本質(zhì)上已不屬于自己,那你就是慷別人之慨。(如繼承人,或國家等)。
有傲骨謂之雅,恃驕風謂之俗。行道德之心謂之雅,為功利之行謂之俗;好色為之雅,樂淫為之俗;酣飲為之雅,酩酊謂之俗;求名不沽名而不損人為之雅,求名而不擇手段為之俗。求利而不黑心不貪心謂之雅,巧取豪奪,喪盡天良者謂之俗、謂之罪。
然而雅與俗亦要適度,古人云:“陽春白雪和者必寡”。著者以為,形式上要雅俗共賞,內(nèi)容上要通俗易懂。但通俗而不等于低俗。形式上通俗,本質(zhì)上不能低俗,即形俗而神雅,猶如“通俗歌曲”是指唱法唱腔音色而言,而絕不能內(nèi)容里低俗,那就是玷污藝術(shù),褻瀆藝術(shù)了。
言談亦如此,所謂“曲高者和寡,道高者謗多”,亦屬同理。可見說話是一件很難的事,要看對象要了解聽眾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否則就會陷入“對牛彈琴”之誤區(qū)。
如著者早年醫(yī)院里有一位醫(yī)生,他自恃記憶力好,經(jīng)常好炫耀賣弄,特別是酒后,更顯盛氣凌人不可一世之態(tài),張口就是李白的《將進酒》,閉口就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背起古文來滔滔不絕,洋洋自得,別人想搶話都難,經(jīng)常成為一言堂,他倒挺高興,挺盡興,致使別人經(jīng)常很敗興、很掃興。時間長了人們都回避他,都躲著他,不愿同他在一起喝酒,甚至不愿和他在一起談話,致使他的人際關(guān)系,越來越差,本來他的業(yè)務(wù)能力很棒,可是每次漲工資、評勞模都沒有他的份。他反而不思悔改,不責己過,到處抨擊別人太俗,俗不可耐。其不知失言者才是真俗,迂腐者才是低俗,賣弄者更是大俗,雅俗一旦失度,就會變質(zhì),就會變味,甚至令人掩鼻而逃矣。
行為上亦要雅俗有度,可與俗人交往,但不可以隨流俗改變,正如對于時尚,可以欣賞,可以思考,但卻不可盲目追逐一樣。
雅俗之度,不僅在一個人的內(nèi)涵,品行中能表現(xiàn)出來,而且在一個人的外在服飾上亦能折射出來。常見很多人不懂服飾美學,一味效仿別人,更不懂得服裝要適合自己的年齡、形體、性別、身份、以及場合等的色彩搭配,有時穿得很高檔,很品牌,可就是給人一種俗的感覺。
女人化妝更是如此,千萬不可過分濃艷、妖艷、那就是俗,而且俗得拒人于千里之外,根本失去了你化妝的意義。“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君子自風流”。什么是本色呢?從文學上可稱為“白描”。文壇公認魯迅先生為白描高手,即不用華麗的詞藻,就像繪畫藝術(shù)中的水墨丹青,與平淡中見神奇。如齊白石的畫、李苦禪的畫等等。
女人講究化妝,現(xiàn)在已成時尚,特別是國外,女人不化妝都不能出門,外交場合尤其如此。可見化妝是自尊、自愛的內(nèi)容之一。但是真正的美往往又是不加刻意雕琢的,正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等詩句的意境。一個真正美的女人,化妝亦美,卸妝亦媚,正如鮮花一樣,朝也明艷,夕也嬌艷,旱亦溢香,雨亦留翠。
時下男人也開始美容,美容已不再是女人的專利,可在追逐時尚的時代,我們是否還應(yīng)該提倡一點“本色”呢?“本色”的內(nèi)涵還有譬如:花的本色,或紅、或粉、或黃、或紫。葉的本色,或淺綠、或深綠,可人們往往為了追求時髦、時尚,竟忘記了雅的忌諱,一味追求潮流,似乎大家都去追求、追逐的必然是受歡迎的,其實未必。
一個故事說:一個長齙牙的人,被電影導(dǎo)演看上了,導(dǎo)演說:“你明天來排戲。”那個人樂巔巔地想,這下子可交好運了,可得好好美化一下自己,第二天,到美容院把本以為難看的齙牙拔掉了。意外的是見到導(dǎo)演后,導(dǎo)演一看,說:“你的齙牙哪里去了?沒有齙牙我們就不要你了。”他后悔不迭捶胸頓足,真想把那齙牙再補上,可是覆水難收了。
一位美國富豪,在頤和園邂逅一見鐘情中國的一位女大學生,二人山盟海誓,美國富翁答應(yīng)回國后請示父母同意后再回中國即可和她結(jié)婚,女大學生欣喜若狂,分別后便去了美容院,將單眼皮割成雙眼皮,滿以為一周后見到未婚夫后他會喜出望外,可未婚夫回來見到她卻連連搖頭,連聲說:“怎么會這么樣?我所愛的形象不是這樣的,我們不能結(jié)婚了”。女大學生作夢也沒成想她的“錦上添花”變成了弄巧成拙,畫虎不成反類犬。之后精神失常險些自殺。
羅斯福當上美國總統(tǒng),并沒有去外科整形,他的門牙照樣參差不齊。拿破侖也并沒有穿上鼎派內(nèi)增高跟鞋。在我們的記憶中,毛澤東主席始終沒有穿過西裝,這些偉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始終保持原來的本色。據(jù)說,毛澤東當上黨中央主席后,仍然喜歡吃紅燒肉,盡管江青時常戲謔諷刺,可他仍然不改其習,這就是本色。
生命中真能保持本色,卻非易事。一則故事說:一個農(nóng)夫在挖地時,得到一枚稀有的古錢幣,農(nóng)夫以為把古幣上的斑斑銹跡除掉,會更值錢的,于是精心把那枚古幣打磨得發(fā)光锃亮,結(jié)果這個本來價值昂貴的古幣卻變成了一個不值錢的銅板。
總而言之,雅俗是一個人氣質(zhì)、品德、風格全部的內(nèi)涵和外延,所以我們切不可等閑視之,古人說:立志不轉(zhuǎn)流俗傳,留心學到古人難。太多者為之俗,太媚者為之俗。所以書法上、繪畫上,藝術(shù)上一貫主張?zhí)岢珓?chuàng)新,即標新立異。鄭板橋說,刪繁就簡三秋樹,領(lǐng)異標新二月花。新就是奇,就是與眾不同,就是寧拙勿巧,就是寧丑勿媚,就是突出個性之謂也。
人生猶如一場春節(jié)晚會,一定要雅俗共賞,那才能受到普遍的歡迎,否則就是缺憾的、甚至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