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清濁之度
- 度:掌控成與敗的節點
- 李增黌
- 2026字
- 2025-05-16 14:29:15
“人至察則無徒,水至清則無魚”。做人不可走極端,處人過清過苛,你會成為孤家寡人,還會失去人生中的機遇和機會。
清、濁者,相對之謂也。古人云:“人至察則無徒,水至清則無魚。其意仍是做人不可走極端,極端是很危險的。處人過清過苛,則無人與你為友,不但會成為孤家寡人,還會失去許多人生中的機遇和喬遷的機會。”洪應明說:“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容得?!逼湟庹f,立身處世不可太清高,對于一切羞辱、委屈、誹謗、臟污都要能容忍才行;與人相處不可善惡分得太清,不管好人、壞人、智者、愚者都要包容才行。
如著者聽友人講述,某局長上任之后,一不收禮,二不收錢,三不吃請。而且任何變通都沒有。久而久之那些副局長、處長等,都覺得他太沒人情味,清得令人冷漠,令人敬而遠之,結果是沒人敢靠近他。他不能及時準確地得到來自各方面的信息、情報,以致很難運籌帷幄,工作上遇到重重阻力。不但如此,有些個別領導由于請他吃飯屢遭“閉門羹”,故心存怒恨,惱羞成怒,就背后造謠以誹謗其生活作風有問題,不愿和大家接觸是怕“隱私曝光”等等。他由于工作開展不利,加之眾口鑠金,真假難辨,反而在任只干了不到半年就被迫調走了。
李斯曾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边@充分說明,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必須具有“清濁并包,善惡兼容”的氣量,何況每個人都有缺點,何必要求完美?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清濁并包,首先得擴大“心”的容量,正所謂“大其心,以容天下之物”“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也有哲人說,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心。都是表明心量的有限與無限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常見心量狹小者,可因丟了幾百元錢而尋死上吊跳河自殺等。心胸大者如謝安、范仲淹、毛澤東、周恩來等偉人,則可胸藏天地,氣吞宇宙……
古今中外的歷史表明,最可怕的不是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的貪官濁行,而是那些外清內濁,深藏不露的偽君子,偽道士。這種“變色龍”是很可惡、很卑鄙的。
這樣的人,這樣的官,這樣的學者,令人防不勝防,是道貌岸然的老狐貍,如深諳官場定律,頭頂無數光環的原南昌市委常委、南昌縣委書記湯成奇曾在經濟開發中被稱為“成就奇跡”的人。然而,就是這個湯成奇最終由“經濟能人”淪為腐敗“禍首”,因受賄3901萬余元,玩忽職守、濫用職權,造成國家損失2.8億多元,被江西省贛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死緩。
曾經招商引資的“經濟能人”,從一名小學老師成長為縣委書記的“明星官員”深圳市長許宗衡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在接受組織調查。許宗衡多年來一直以“港深合作推手”的姿態活躍兩地政治舞臺,在香港媒體上有高曝光率,因此他“出事”的消息不單震驚廣東政壇,也在香港引來極大關注。許宗衡出席深圳市政府廉政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廉政建設,推動市政府系統反腐倡廉建設邁上新臺階?!痹踔醋チㄔO,自己卻卷入廉政風暴。
古往今來,一切苦難、悲劇等無不是貪欲太過而致。過濁則穢,過濁則腐,腐則敗壞矣。引伸到人的思想、意念、行為、過濁則是貪欲,色欲等不能自我節制之果。
貪心一起,頓陷“無明”,或癡或愚,迷途不返?;厥讱v史,人類的每一次血與火的劫難,不都是由于人的貪婪、愚癡而造成的?如輝煌盛世的古羅馬帝國的毀滅,叱咤風云的德宣志第三帝國的崩潰,不可一世的拿破侖的下場,風起云涌的大清王朝的衰落等等……。
人生禍福,皆念想造成。故釋氏云:六欲熾然,即是火坑。貪愛沉溺,便為苦海。一念清凈,烈焰成池。一念驚覺,航登彼岸。念頭稍異,境界頓殊。
30多年以來,1200多位企業家自殺,他們或為名或為利或為權,總之都是貪欲太過,超過了生命所能承受的極限,以自殺結束了自己本不應該形成的“悲劇”,不知他們撒手西去時是如何感想?如果有來生,不知他們還會作何選擇……。
著者在河邊釣魚時偶有所悟,做人不妨學學江河之道。如江河之中心與江河之邊岸水流速度不同,故清濁之度亦不同,是否可以用做為人之道,即骨子里可以清,但行為言語中不能太清。具體地說,就是行為可以隨和一些,可是思想卻要深德清純,心靈卻要避免污染。從書法之道上正是“外柔內剛”,棉中裹鐵的書風。如清代劉墉先生的字,宋代蘇軾的書法風格大抵如此。
總之,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戲人生,但也不能太認真和太計較,鉆牛角尖。太認真了,就會對什么都看不慣,連一個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凡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素質和修養,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異,寬容大多數人。并極有胸懷,豁達而不拘小節,大處著眼而不會目光如豆,從不斤斤計較,糾纏于非原則的瑣事,所以才能成大事、立大業。
做人不僅要自身把握好清濁之度,還要學會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以時時識破對方的“清濁”真面孔,且不可被其“表清”障目,而不辯“真濁”,那就只能怪自己眼濁,或有眼無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