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生活與生活方式

(一)生存與生活

生存與生活,表面上雖一字之差,內涵卻天淵之別,從存在方式上看,生存屬于一種自然狀態,生活屬于一種社會狀態;從人生的意義上看,生存是一種有“量”少“質”的存在,生活是一種“質”和“量”的存在;從客觀上評價,僅僅生存的人與動物沒有本質的區別,而生活的人是一種有思想有理想的宇宙主宰,從主觀上看,生存的人只能唯命是從或莫衷一是,生活的人會獨立思考,選擇和決定自己的命運……。

生存的人,僅僅是為了生而活著,他們不會去關心國家大事,世界形勢,因為他們極容易滿足,且又胸無大志,雖然時值21世紀,但他們仍然同原始生活上享受了電燈、電話、電視機等等而已,而在精神境界,心靈層面上仍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類人要求不高,煩惱也少,從社會意義上評價,這類人是安分的、平和的、不起什么主流作用的。但從個人意義去理解,也無所謂優劣,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這就是選擇的自由的結果。

或許有的人會反詰著者的觀點,人和動物怎么會沒有太大的區別,難道不是嗎?人除了會笑,會說話,有些人還不如動物,因為動物還不會殘酷地陷害同類,不顧倫理,不會發動因搶奪食物之外的“世界大戰”,況且,評論人的價值并不是因為他是人就尊貴無比,試問有些人死了賠償多少錢,甚至還不如一只老虎,一只大熊貓。

如果按照馬斯洛的人生需要的五個層次來說,人若只是為了滿足其生理需要而活著,再無別求,那和動物的屬性又有何差異?虎死了還遺留其虎骨,虎皮。象死后遺留著象牙。犀牛死后遺留下犀角的貴重之品。而人呢?只是一個可憐的骨灰盒,還要繼續花錢寄存在靈棲殿中。

正因為如此,人活著才會繼續探索追尋,直到達到人生價值的更高實現,記得60年代陳毅副總理在悼念向秀麗時引用了“如可贖兮引百其身”的古語。也想起可失去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亞……,更不會忘記太史公的“重于泰山,輕于鴻毛”振聾發饋的古訓!

換言之,人之所以有別于動物,那絕不是自矜會笑,會說話的天生屬性,而是要活出與尊嚴,活出價值,活出意義來。

若以“終極”意義來論,生命并沒有什么意義,然而劉墉先生說的:生命本無意義,全是自己賦于。如果你不賦予生命以意義,那么就會活得無聊,活的無奈,活的無望,最后會出現自殺。據載,我國每年有28萬多人自殺,有250多萬有自殺傾向,大學生有自殺傾向者可達5%左右。試想,心有一線希望的也不會自殺,自殺的人,大多都是絕望的人,覺得人生活沒有意義,沒有意義之后才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生存和生活的分水嶺上,如果你真能“安貧樂道”,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而不改其志”那當然是一種超然的境界,也無可厚非,那也是一種灑脫的生活方式。你也可像莊子,莊子那樣淡泊名利,超然物外不涉于權力,名聲和物欲,你也可以象陶淵明的挑花源,去選擇那清貧淡雅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當代,很多人不是主動地選擇那些古圣賢的生活方式,而是被動無奈地生存于物欲橫流,競爭殘酷的世紀之中。這無疑會導致思維意識上的紊亂,于是焦慮、恐懼、憂郁、悲觀、嫉妒、憤世的情緒日益潛滋暗長起來。抑郁癥已成為21世紀的“世紀病”,危急人群已達15%左右。

朋友,現在你暫時閉上眼睛,靜然沉思一下“蕓蕓眾生,大千世界之中,我是誰?我降生的使命是什么?我的生命要賦于什么意義,我現在扮演著什么角色?我對我自己的角色是滿意嗎?是否想改變它了,我真正地認識知道自己嗎?”

你以前是否這樣想過,自己工作思考多長時間才能滿意地回答自己?去思考上述問題之后,你能忠實地無愧地回答以下問題嗎?

你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嗎?

你對自己的工作成就感到自豪嗎?

你能和愛人分享奮斗的果實嗎?

你能和周圍的人和睦相處有效溝通嗎?

你快樂和幸福嗎?

如果這五個問題你有3個以上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你現在的生活就基本上是無奈的,無聊的,那就表明,你確實需要選擇一種更適合自己的生活和生活方式了。

當然,你完全可以是忍氣吞聲,逆來順受。你完全可以為了保住暫時的工作忍受老板的嘲弄、譏諷、甚至是“性騷擾”。因為一但跳槽后,不一定馬上找到更好的工作,競爭的殘酷已磨平了你許多棱角和個性,但是你想過沒有,你的生命還能有多久?記住,骨灰盒里燒的是死人的骨灰而絕不僅僅是老人的骨灰,因為黃泉路上無老少,生命是“變數”不是常數!

從另一個角度上看,飲食衣物確實能維持你的生命,但它們卻不能提高你的生命的品質,吃飯是為了活著,而活著難道就是為了的吃飯?況且,整天憂心忡忡,總是郁悶的活著,不但生命的“質”不會提高,勢必那“量”也不會太久……。

你覺得無聊嗎?奧修說,“無聊是一個偉大的開始”,“人是唯一會感到無聊的動物,這是一個偉大的特權,這是人類尊嚴的一部分。你看見過一頭牛或驢子感到無聊嗎?它們是不會無聊的,無聊簡單意思就是你生活方式是錯誤的,因此它能變成一種偉大的事情。應該將它理解成‘我是無聊的’,必須想些方法,一些改變是必須的,這樣就不要誤認為你感到無聊是不好的,這是一個好的信號,一個好開端,一個非常吉利的開端,但不要就此止步。”

為什么人會感到無聊?人感到無聊是因為人生活在別人給予的沒有生氣的模式,拋棄這些模式,走出這些模式,開始過你自己的生活。

你現在的生活方式是一個什么模式?是自己主動選擇的,還是被動進入的?是無怨無悔的,還是無奈無聊的?即使上面提出五個問題你回答肯定四個都是的,僅僅最后一個是否定的,生活就黯然神傷,黯然無光。

如果你能滿足最低的物質需求的生存,并且覺得快樂和幸福,那么根本就不必讀這本書,否則你就是不滿足目前的生活方式,或者想擺脫又缺乏勇氣,或者已陷入麻木的狀態之中。

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活法,都會“選擇”一定的“生活方式”。或許你會說,“我也沒有可以主動地選擇,一切好象都很自然地形成了,或者稀里糊涂地就畢業上班了,既使不選擇也是選擇。”

生活方式只有適不適合你,并沒有像“廣譜抗菌藥”,那樣適合全人類的統一模式。無論你現在是工人,農民、小業主,自由職業者……,只要你認為自己是快樂的,幸福的,其它什么都不重要了。遺憾的是在這個激變競爭的時代,快樂和幸福的好象是地球上最稀少的資源,珍奇難得。俄國詩人涅克拉索夫的長詩《在俄羅斯,誰能最幸福快樂》詩人找遍全國,最快樂的人竟是枕鋤頭打磕睡的農夫!有調查表明,在我國,真正在工作、家庭、子女、人際關系、物質生活各方面都滿意的只占人口的總數的11%左右。根據這個數據,是否可逆向思維即89%左右的人對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不滿意。

美·約翰·錢裴說:“我們生活在一個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誰’的時代,一個對自己生活的意義不明確的時代,我們在忙于‘活著’,而對我們為什么生活或誰在主宰我們的生活的問題根本迷惑不解”。

生活是否有意義,既根據社會上的客觀評價,又依靠自己的人生價格觀。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說,后果還大于前者。在外界的外人看來,陳景潤生前整天夜以繼日地演算是多么枯燥無聊,別人認為他很辛苦,可他一定感到很充實很快樂,因為沒有使命感,沒有榮譽感,沒有快樂感時,那是難以產生激情和韌性的。

梵高在生前,其生活是十分清苦的,他生前一幅畫也沒有賣出去,沒有人買并欣賞他,但他只要能畫畫就會感到莫大的幸福和快樂,他一周僅能吃三天飯,否則就沒錢買畫布和顏料了,昆蟲學家希法布爾能爬在草地上幾個小時觀察昆蟲,在外人看來,簡直像精神病的癡傻者,可有幾人能真正理解他內心的追求和幸福。

如果你至今還沒探尋生命的意義,或者賦予生命的意義,那便是盲目地活著,并沒有真正為自己而活,為自己的“使命”而活,也可以稱為“帶著假面具生活”。因為你不敢或不愿生活出真正的自我,這種情形實在是太多了。有很多大學生已經畢業了,還不喜歡自己的專業!有很多人畢業擇業,并沒有選擇自己喜愛的專業,僅僅為了掙錢糊口。有很多人持一技之長可就是始終觀望,下不了“下海”的決心。有很多人不想在某地生活卻一直拖延到老!有很多人的婚姻早已失去了愛情卻年復一年地冷戰維持……如果都寫出來,恐怕得半本書了!倘若你整天以這種方式中生活,又怎么能不無聊,不無奈呢?你不敢對自己真實?你究竟想到何時才能對自己真實一次?

奧修說:“唯有真實的人才不會無聊,偽裝的人一定是無聊的。……如果你正在做你想做的事,你將永遠不會感到無聊。”

整個人類都在無聊,因為一個人可以成為一個神學家卻成了一個數學家,本應成為一個數學家的卻成為了一個政治家,本應成為一個法官的卻成了一個商人。每個人都在別處,沒有人是在他該在的地方。人必須冒險,如果你準備去冒險,無聊將在那一個刻消失。

你現在的角色有沒有“錯位”你是否心甘情愿地在某個地方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你是為成就而工作還是為了掙錢而工作?你是否每天都在思考這些問題呢?……。

如果這些問題你始終都沒有考慮過,那你的生活一定不會充滿朝氣和活力,更無快樂幸福而言。為什么這么推理呢?因為早在2500年現,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已提出這樣的論點,即“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我們今天再來剖析這句話的內涵,那無非是告誡世人,警省世人,倘若只是應付環境,得過且過,而不真正地探尋生活的意義,我們的生命就會失去意義,更不會有什么大的價值。換言之,我們把掙錢當作了“目的”而失去了人生價格觀,我們整天“忙著”,沒有抽出足夠的時間去卸下身上的甲胄,去反省自己,探討生存的真正意義。質言之,我們沒有生命的方向感,還談什么偉大的“目標”呢?

哲學家波特里·羅素說,“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寧愿去死,也不愿意思考——實際上,他們就是這么做的。”

這么說,或許有很多人感到委屈,認為思考是人隨著發展成熟的本能,認為想一想就是“思考”了,準確地說這是“思考”認識上的模糊,就象大多數人不會“喝水”,“大多數人不會讀書”一樣,僅從字面上看是合情理的,但若認真分析講解,這個大多數應該在80%以上。

真正的思考,絕不是僅僅想一些的閃念,或者僅憑一種“直覺”如今天去商場買什么東西!今天去朋友那讀什么書,晚飯吃什么了等等。真正的思考應屬于“運籌帷幄和策劃范疇”。正像拿破侖·希爾所說《思考致富》的“思考”境界,而絕不是隨便想一想,然后又忘了,或者馬上又循規蹈矩的去干那些你本身性格所不愿意的“為五斗米而折腰”的事情去了。

心理學家大衛·怕金斯說:“我們的思考傾向于模糊、急促、狹隘的散漫——這是我們的心理沖動的偶然產物,與任何其它的事情一樣。思考是一種機能,它可以通過培訓得到,如果我們不對它們加以培養開發,它們就不會枯萎和凋零。”

回憶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經常發生這樣偶然的瞬間,看看自己的日益發胖的身體,想想下決心的鍛煉了,又明天早上被懶惰的魔鬼打敗了,和配偶經常爭執口角之后,偶然間想到,這個婚姻不應該再維持下去了。可明早急匆匆地上班開會或出差了,一拖再拖,一年二年直到十幾年過去。當遭到老板斥責之后心想,這份工作我早都不想干了,可第二天失去了跳槽辭職的勇氣了……。

“人類——思考,上帝就發笑,說明我們的思考是多么亟待提高。一個人的思考,有時不僅僅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大到可以改變這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命運。諸葛亮的思考,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毛澤東的思考,締造了新中國。鄧小平的思考,創造了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創造了一國兩制……。”

當然,這是偉大人物的思考,是一種殫精竭慮地思考!是一種雄心沸血的思考!是一種高瞻遠矚的思考,是一種振蕩千古的思考……。

如果你現在經常煩燥的、焦慮、不安和憂郁,那說明你確實應該停下來,認真“審視”自己的生活和生活方式了。審視自己的過程,就是尋找探索人生意義的過程。這就是維也納精神醫療的第三學派創始弗蘭克爾所創立的“意義治療法”的目的和意義!直到現代,仍有極大影響力的著作《人類對意義的追求》,仍舊是我們的暮鼓晨鐘。

弗蘭克爾博士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證明“意義方法”的重要和必要。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和其他人被那撒納粹逮捕,他本人被關在奧斯威辛集中營3年,它的家人、父母、兄弟及懷孕的妻子,都慘死無歸。能在殘酷的環境經歷了侮辱,摧殘,幸運地活下來。如果他沒有發現對生命意義的追求,也是不可能活著走出來的。

弗蘭克爾博士發現并意識到,處在被關押的非人道的環境下,他生活的意義就沒法幫助同時遇難的同伴們恢復心理健康,幫助他們找到企盼未來的希望和方法,他竭力和難友共同找回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博士在獄中所找到的生命的意義,并創立了“第三精神醫學”,可時至現代,如果有人問我們:“你是誰?”“你生活的意義是什么”?“你人生的使命是什么?”你會怎么回答呢?坦誠地說:著者就是在讀了《生命的主題》之后,發現了弗蘭克爾的論點之后,才拷問自己的靈魂的,否則,你我都是一樣的在夜闌人靜時,我深切地思考,“我為什么來到這個世上,我的使命是什么?現在死去了,哪些人會懷念我,我給世界留下了什么?我現在活得真實嗎?我經常恐懼什么?我就應是在生存,還是在生活,是找自己所渴望的喜歡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嗎?如果有來生,我還會如此選擇嗎?想知道我的真心話嗎?那告訴你吧,我以前甚至半生都在虛偽地活著,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你的工作決定了你的生活方式,你的選擇決定了你的命運。回想起來,當年選擇醫學是出于被迫和無奈,雖擅長地工作了二十多年,但心情并不好,不快樂不幸福的人生還不是生活嗎!為了使讀者朋友再不重蹈我的覆轍,才親自執筆寫此書以共勉。現在,我才終于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做自己所喜歡的事。近三年來,撰寫出《命運黑箱》、《快樂一生的智慧》、《自我管理與命運》、《命運的支點》等一系列共十幾部著作,雖然沒有我當醫生掙錢多,但我卻得到快樂,感到幸福,并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即用自己親身的生命感悟,并博古證今地啟迪那些被命運困惑而沒有生命意義的人。如果讀者朋友能從我寫的書中頗受警省,漸悟頓悟,我的人生便得到了難以估量的意義!”

奧修說:“這是一個關于金錢、權力、聲望的問題,這是一個關于你本身想做什么的問題,你去做,不要考慮其結果,你的無聊便會消失。”你可能會說“我不考慮結果,不掙錢怎么活著,怎樣養活老婆孩子……”。事實上,這種憂慮比沒有錢還可怕!就像人們對失眠的擔心憂慮往往大于失眠本身對人造成的危害!人民對癌癥的恐懼更大于癌癥本身的危害,臨床證明,80%以上的人是被癌癥嚇死的!你看中國每年有幾十人是餓死的,而由于喪失失望,沒有生命意義的人都有28萬多人自殺,為了考驗自己的意志力。著著雖在改行寫作之前“辟谷”斷食7天,不但沒有餓死,而且勢力大增,體質改善,這足以證明人類的潛能是多么大,甚至還有90%以上的沒有被開發的。

自從你拿起本書,足以判斷你是一位有心想尋求突破,選擇改變的人,是一位充滿信心和感情的人,只不過暫時還沒有深刻“審視”自己,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那就是繼續探尋去吧!

(二)生活方式的進化:

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表明,社會的生活方式決定社會的基本結構,性質和社會面貌,社會的存在決定社會的意識。

原始社會的人類只是生存,他們過著群居的混居的生活,基本上是一種低級的普遍的生存方式,沒有值得細加研究的必要。

到了奴隸制社會,有了剩余價值,產生了階級,于是便形成了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然而奴隸是沒有選擇的自由,他們盡管有消極抵抗,毀壞工具等行為發生,但并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那個時期的生活方式,基本就是兩大類,即剝削階級的生活方式和奴隸式生活方式。因為沒有公平、民主、自由,所以也無從選擇,無法選擇。每個人的命運完成由其自身決定的。

只有時值封建社會,生活方式才能發生了豐富的變化,這種變化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而形成的。這個時代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隨著科舉制度的誕生,人們便都想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即“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主宰了整個封建社會。傳統的理論認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以看出,在封建社會的體制中競爭已經比較激烈了,要想使自己的生活高等,要想使自己出人頭地,要想使自己的生活方式高雅,尊貴,那就必須在《五經》,《四書》中求索……。

那個二千多年的時代,雖然沒有人系統地將人們的生活方式分類,但是人們卻在約定俗稱地遵循著。如士大夫有其獨特的生活方式;手工業者也其獨有的生活方式;農夫有其原始質樸的生活方式。讀書人有其“焚膏油”的繼晷的生活方式;商賈有其精于算計的生活方式;士兵有其慷慨豪爽的生活方式……。

經歷了蒸汽機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國際互聯網時代社會形態,到了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時代。由美國權威機構統計,現代的職業類別已細化為二千多種,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有一些職業已經消失了,如鋦鍋鋦碗的職業,焊鐵盆的職業!縫補翻新職業等,新的職業也無時不在誕生,競爭的殘酷已達到“白刃化”,十年前的大學畢業生是“香脖脖”,國家包分配,各單位也爭著要。可現在大學生畢業就要自己謀生路,找工作。據載,2003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70%左右,可一年以后的流失率也70%左右,2005年畢業的400萬的大學生,其就業率僅僅60%左右,天之驕子一下子變成“天之焦子”陷入了人滿為患的尷尬境地。即使你暫時找到了工作,也不一定是符合你所學專業的工作,也不一定是你真正熱愛的工作,于是,便有被辭的可能和主動辭職的可能。

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我們無法不向“終身制的工作”說再見了,在舉于此,這是一個更需思考的時代,更需要的是審視自己的時代。

據載,目前美國的生活方式分工為四大類共九種:

1.需求型:分兩個類型:生存型和維持型。

2.外向型:三個亞型:從屬型、競爭型、獲得型。

3.內向型:三個亞型:自我中心型、經驗型、社會意識型。

4.經驗型:內向型和外向型相結合的生活方式。

從以上的四大類九種類型分析,就不難看出第一大類的兩種類型,基本屬于明確的人生目標,更沒有審視出生命的意義,他們只是勞動—掙錢—吃飯,只是為了生理上的需求而活著。在美國應屬于那些黑人,以及社會底層的窮苦者,事業者等等。在我國,可能屬于一些落后省份的農民,以及城鎮中收入較低的工人,待業者等。

第二大類的三種類型,從屬型是各公司,工廠內的基層工作人員,工人等。競爭型是屬于高級的白領、灰領、以及自己創業的群體。獲得成功多屬于企業老板,個體開業的律師,等等。第三大類型中,自我中心型,多屬于科學界、學術界、文學界、自由職業者等。經驗型多屬于各類咨詢界、詢問界等。社會意識型多屬慈善類、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環保界、教育界等群體。

經驗型涵蓋較廣,將在以后的章節中討論。

社會主義團體內的生活方式與資本主義有一定差別,這將在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里具體陳述。

上架時間:2025-05-20 10:24:47
出版社:黑龍江東北數字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埔县| 温泉县| 青海省| 托克逊县| 乌鲁木齐市| 喀喇沁旗| 皋兰县| 万源市| 常州市| 井研县| 三河市| 巴青县| 西华县| 昭觉县| 四子王旗| 天全县| 五常市| 广宁县| 双江| 巩留县| 广元市| 北安市| 沙田区| 新营市| 金川县| 新泰市| 连城县| 新昌县| 苍溪县| 定襄县| 宁陵县| 丰顺县| 和政县| 牙克石市| 东山县| 昌黎县| 云阳县| 莱州市| 辰溪县| 搜索| 敖汉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