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疾病和短命多與“自身中毒”有關,所以防病首在排毒
中醫歷來的治法有七方十劑之說,所謂十劑,徐之才曰: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十種,是藥之大體,而本經不言,后人未述。凡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遺失矣。由此不難看出,古代醫家將宣劑列為十劑之首,說明了宣可去壅,可用生姜、橘皮之類制藥。廣而言之,外因氣機阻滯,發生影響升降出入的病機、病癥都可以應用宣法。張仲景曰:春病在頭,大法宜吐,是宣劑及涌劑也。經曰:高者因而越之,木郁則達之,宣者升而上也,以君召臣曰宣是矣。凡風癇中風,胸中諸實,痰飲寒結,胸中熱郁,上而不下,久則咳嗽滿脹,水腫之病生焉,非宣劑莫能愈也。劉完素曰:郁而不散為壅,必宣以散之,如痞滿不通之類是也。攻其理,則宣者上也,泄者下也。李時珍曰: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郁塞之病,不升不降,傳化失常,或郁久生病,或病久生郁,必要以宣布敷散之……是以氣郁有余,則香附、川芎之屬以開之,不足則補中益氣以運之……王好古曰:經有五郁,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皆宣也。
泄劑,徐之才曰: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是也。李東垣曰:葶藶苦寒,氣味俱厚,不減大黃,能泄肺中之閉,又泄大腸。大黃走而不守,能泄血閉腸胃渣穢之物。一泄氣閉利小便,一泄血閉利大便。凡與二藥同者皆然。張從正曰:實則泄之,諸痛為實,痛隨利減。李時珍曰:去閉當做去實,經云實者泄之,實則瀉其子,是矣。肝實瀉以芍藥之酸,心實瀉以甘草之甘,脾實瀉以黃連之苦,肺實瀉以石膏之辛,腎實瀉以澤瀉之咸,是矣。
從以上論述不能看出,宣泄不僅僅是情緒上的、心理上的,自古以來,就有用藥物的宣泄功能以達到宣通臟腑氣機,以保證其升降浮沉,并重新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質言之,宣泄是一個大的概念,是一個全方位的養生理念。換言之,人身不過表里,表里含有陰陽,陰陽表現為寒熱,寒熱蘊含著虛實,宣泄的功能直接或間接的調整了人體內外的生理、心理、病理、精神等諸多層面,從而起到了祛病延年的廣泛作用。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毒素侵蝕污染的環境下,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大家都已清楚,遺憾的是,我們一日三餐還要吃進上百種添加劑,這是一般人都不相信的。其實,一杯酸奶里內含酸度調節劑、增稠劑、乳化劑、甜蜜素、安賽蜜;面包中含有改良劑、增白劑等30多種添加劑;油條中有疏松劑明礬或膨化劑。午餐:我吃了一盤豆腐和一盤涼拌海帶絲,豆腐里面的鹵水就是最典型的添加劑……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但人們從沒像現在這樣對食品抱有如此大的疑慮。《食品安全法》不久將正式實施,記者調查了解到,這部法律著重強調規范的食品添加劑目前存在于97%的日常飲食中,據估算,每人每天吃進的食品添加劑將近100種。添加劑的不當使用及違規使用,都可能給消費者帶來不良影響。
大家都愛吃涮火鍋,可這熱騰騰的火鍋里又有多少種添加劑呢?火鍋的湯味之所以濃郁,就是因為里面加了飄香劑和增香劑。大家往往最后才喝湯,但湯里的飄香劑、骨髓香膏等物質涮得時間越久,所含的亞硝酸鹽之類的有害殘留物的含量就越高。底料是火鍋的關鍵,而在制作過程中會加入幾十種添加劑。牛油是制作火鍋底料的主要成分,為節約成本,火鍋店往往會添加廉價的包裝石蠟代替。店家還會在底料中添加苯甲酸鈉作為防腐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