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宣泄能平衡氣血

氣為血帥,氣通則血通,血通則無病,無病則長生

《內經》上說,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那么這個“要者”是什么呢?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周易的思想,是中醫的指導思想,天人合一就是陰陽的平衡,在人身上表現就是氣血的平衡,那么如何才能保持氣血的平衡呢?首先要研究一下現代人為是什么總處于氣血不平衡的亞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據載,我國現在有21%左右的人貧血,有70%以上的人處于亞健康,有1.96億人患有風濕癥,有1.6億人患有高血壓,有1.6億人患有高脂血癥,有2億人便秘,白領中有80%的人有抑郁傾向,大學生中有25%的人患有抑郁癥,有2億人以上的人患有睡眠障礙……一言以概之,所有這些病癥,其實都是陰陽失衡、氣血失衡的結果。那么好好的氣血為什么會失衡呢?研究氣血首先要研究氣化,所謂氣化就是四個字“升降出入”而已,人體就像宇宙一樣,有升有降,如地氣上升則為云,云氣下降則為雨,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損萬物,人體的五臟六腑時時刻刻處在升降出入之中,故中醫學說認為,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如人體的肝氣宜生,膽氣宜降,脾氣宜生,胃氣宜降,腎氣宜生,心氣宜降等等。那么出入呢?先從生理上講,我們活著需要天天進食飲食,營養物質以保證人體的正常新陳代謝。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一般來說,四五個小時胃中的食物就變成糟粕,需要排出,津液被吸收,其余的變為尿液,也需要排出,中醫所謂其谷入胃,其血乃成,其水入經,脈道乃行。由此可見,人需要不斷地入,不斷地出,才能保持體內能量的需要,以及糟粕毒素的排出。倘若出入失衡,毒素蓄積,人就會生病了。如肥胖癥,膽囊炎,膽結石,胰腺炎,腎結石,水腫,哮喘,心臟病,糖尿病等等。質言之,一切的疾病都是“升降出入”的失調,才導致氣血的失衡。那么為什么人會“升降出入”失調呢?其實人從誕生以后,升降出入的氣化作用是非常有序的,井井有條的,之所以紊亂,那是源于人們的意識。

疾病是由入思維太重造成的

意識就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整天想爬的高,升得快,錢財多,房子大,車子好,情人俏,妻子賢,兒女孝,我們想要的實在太多了。當你的主觀愿望和客觀實際產生強大的落差時,你的血壓就會變化了,不是升高了就是下降了,你的血糖也會變化了升高了,你的血脂也會升高了,膽固醇也會升高了,而這些升高必然會導致一系列疾病。換言之,這些都是我們想得到的太多了,也可以稱為意識上的入思維太重了。入思維的過重,使我們不堪重負,就像太陽山上那個貪婪的背金子的人,最后壓死了。世上遍地都是拿得起放不下的人,遍地都是入得多出得少的人,懂得了這個道理,你還用到各個減肥機構去減肥嗎?據載,南方少數民族抓猴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們把一個小口的瓶子放在那里,里面放著誘人的果子,猴子伸進爪子攥住了最大的果子,于是便拔不出來。其實人又何嘗不如此呢?當然此處指的進去,并不是像猴子僅僅為了生理的需要執著于一個果子,而人的欲望要比猴子大千萬倍,如權利欲、名望欲、財富欲、色情欲等等。當被這些欲望的網所困擾、困惑、困住時,到時就想出也出不來了。

事實證明,世俗的人天天被妄想左右著,被胡思亂想困擾著,被想入非非癡迷著,筆者想著想著,突然間寫了一段“想”的斷想,錄之于下與君分享:

心山本不動,“想”云繞西東;一想權傾重,八面逞威風;二想富敵國,四海鴻運升;三想名遐邇,環宇掌聲宏;四想顏如玉,錦園花簇紅;五想子成龍,光宗耀祖名;六想壽過百,享樂如水淙;七想孫儕旺,后繼廣人丁;八想福德遠,家族萬事興;人生不滿百,妄想多萬重;想得華容悴,念多百病生;得隴望蜀心,噩夢魂魄縈;亂想源我執,蝕神無清寧;妄想由氣躁,春來草自清;空想本無根,海市蜃樓濛;癡想未悟空,風月寶鏡中;夢想憑機遇,緣到自然成;正想八正道,無想頓悟空;無想是本性,彌陀真圓融……

親愛的朋友,此時此刻你正在想什么,你的想法有多少能使你快樂,安寧和幸福,你的想法又有多少使你煩躁、抑郁和焦慮。而所有這些想法,都是入思維惹的禍,都是想得到,得到的更多,留住更久,而這些入思維過度時,必然會滋長你的貪婪之心,由心理上的貪婪,又導致生理上的貪婪,當所愿不遂時,會貪婪于吸煙、酗酒、吸毒、嫖娼,不僅僅世俗的凡人如此,就連很多明星、歌星、影星、官員、文化名人,也是如此。所以有人曾提出,這個社會的道德底線問題,是非的評價標準問題,以及人們的心理赤貧問題,精神休克問題。換言之,如果不改變我們的入思維,不僅僅我們的軀體生病,難以治愈,更可怕的是,我們的靈魂難以救贖。

真正明智的人一定會發現要改變入思維,要調整出入的平衡,即如何快些放的下,出得去,跳出來,那一定還要先從意識思維開始,這也就是本書強調的宣泄的廣義性,廣延性,全維性。佛家講,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就是一個最智慧的準繩。即生活在俗世之中,但不能太世俗,既要能進得去,也一定要出得來。時時刻刻內省,內觀,究竟人生需要多少。當一個人真正悟透、參破需要與想要的辯證關系時,他就是一個覺者了。

人類的積習已經太久了,我們從小就被教導已經形成習慣性思維了,這個習慣性思維就是入思維,要想校正它,必須矯枉過正,從現在開始,經常聯系用出思維去想事、想人、想情、想理,我們的生活是需要一定的物質,這是入思維,但我們不要執著于物質,貪婪于物質,那便是出思維,當我們把心靈放在出入之間時,便是恪守“中庸”之道了。正像古圣賢所說,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出入守中,人怎么會生病呢?

“出入”的平衡:

由于意識的失衡,想要得到的太多,且不想付出,或者在意識中恐懼失去,天長日久,這種精神心理必然引起生理和病理的變化,而導致疾病,很多疾病都可以在病人的意識里找到其根源。

托·德·特勒夫森認為:“在哮喘中表現得令人難忘的拿取和給予的失衡,對于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它聽起來非常簡單,但許多人都在這一點上敗北。問題并不在于你想拿取什么——不論金錢、名譽、知識、才能,如果你不想被已拿到的東西窒息的話,無論如何也要使拿取和給予保持平衡。人所得到的應該等于給出的。一旦停止給出,他就中止了流動,自然就什么也流不進來了……讓我們看看哮喘患者吧:他掙扎著呼吸空氣,雖然空氣有那么多,但有的人還是貪得無厭……”(《疾病的希望》)

筆者對上面的分析深有體會。一位哮喘患者王某,40多歲,他業績優異,卻因性格耿直晉升落選,抑郁不平,久成哮喘,其病已遷延3年余,此時他的婚姻也發生了問題,夫妻在很多問題上發生了分歧。王某心中非常痛苦,他認為妻子瞧不起他,領導不公平;擔心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前途,還有兒子升學經費等問題……。在他的“潛意識”里,他付出的和得到的不成正比,由于職務升遷的失落,又導致其自卑、怨恨,同時又滋生了恐懼,擔心妻子與其離婚,孩子以后的前途……事實證明,他的心里起了矛盾,癥狀也越來越重,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他愿意向我傾訴其內心的痛苦,我告訴他關于“馬太效應”的原理,“多余的繼續加給他,少的連其本身固有的也將被剝去”。“如果你不能重新振作,認識到哮喘的本質,光靠吃藥是很難治愈的!不論你什么時候感到憋悶,那就是恐懼!而你越恐懼就越會失去,對待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放松,放下!”莊子拒絕丞相之尊,可那位丞相的美名豈能與莊子的成就相比?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失唯不爭,天下莫與之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經過幾次和他談心交流,加之又和他妻子交流溝通幾次,他妻子也非常通情達理,愿意配合我給王某做心理疏導和精神鼓勵等。

后來對他進行了心身并治,改變了他的意識,消除了其恐懼。同時,心理障礙消除了,又指導他配合應用本書中的很多宣泄療法,如深呼吸,書法練習,垂釣,音樂,食療等綜合療法,王某的病癥明顯好轉,這時他單位又換了新領導,根據他多年的工作業績,帶病堅持工作,工資也給他調了,職務也晉升了,從此癥狀一天比一天減輕,半年以后,哮喘奇跡般地痊愈了!

實踐表明,當人們改變了意識,改變了思維方式,經常以出思維去看淡、看輕、看破時,人的升降功能也必然隨之改變,即血壓降下來了,血糖降下來了,血脂降下來了,呼吸平穩了,哮喘減輕了。換言之,我們的思想清凈了、清白了、清空了,這種“清升”必然導致“濁降”,中醫理論認為,若預降之必先升之,這也完全符合道德經的思想,事實證明,人就像一個梯子,我們的思想升華了,境界就升高了,就可以達到天堂,反之,貪嗔心一起,貪婪心一動,我們的靈魂就墮落了。自我拯救的唯一方法就是常思“升降出入”使其平衡,你的氣血就一定平衡了,而本書中的各種宣泄方法,其目的都是在調整你的“升降出入”,從生理上、心理上、精神上、靈魂上,使其達到新的平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州县| 华亭县| 清水河县| 庆云县| 高安市| 白山市| 天镇县| 文化| 秭归县| 富锦市| 罗定市| 深泽县| 新宁县| 麻江县| 怀安县| 开封县| 炉霍县| 辽宁省| 长沙县| 那曲县| 太保市| 介休市| 陵川县| 遵化市| 长阳| 柏乡县| 城步| 华池县| 桃江县| 朔州市| 彰化县| 大邑县| 黄梅县| 化德县| 宝兴县| 陈巴尔虎旗| 天津市| 泽普县| 应城市| 潞城市| 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