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新的難題
- 繡口一吐,便是整個盛唐
- 這人正得發邪
- 2217字
- 2025-05-26 22:31:32
三日之后,“新華書肆”門前,再次人山人海。
這一次,沒有劍拔弩張,沒有陰謀詭計,只有萬眾期待。
當第一批用嶄新的活字、上等的“明鏡紙”印制而成的《三國演義》第一冊,帶著墨香與竹葉的清氣,由陸川、閻清瑜、蕭子敬等人親自送到每一位手持“購書憑證”的讀者手中時,整個洪州城都沉浸在一種前所未有的文化狂熱之中。
書冊入手,紙質堅韌潔白,字跡清晰雋秀,排版疏朗悅目。
開篇那“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詞句,便已攝人心魄。
待讀到“宴桃園豪杰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的章節,更是讓人熱血沸騰,手不釋卷。
“此書,真乃神作!”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秀才,捧著書冊,老淚縱橫,“老朽讀盡圣賢之書,卻未曾想,世間竟有如此引人入勝之文章!王子安先生,真乃天授文曲星也!”
年輕的學子們更是如癡如醉,三五成群,或立于街角,或坐于茶樓,高聲誦讀,暢談書中人物,一時間,“劉關張”、“董卓呂布”成了洪州城內最熱門的談資。
《三國演義》的火爆,遠超陸川的預期。
不僅預售的數千冊被瞬間領罄,“新華書肆”每日加印的書籍,亦是供不應求。
許多鄰近州縣的書商,不遠千里,帶著重金前來求購版權,希望能將此書引回本地刊印。
陸川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機會,他并未敝帚自珍,而是參照后世的“版權授權”模式,與那些信譽良好、實力雄厚的書商簽訂了合作協議:
對方可以獲得《三國演義》在指定區域的翻印權,但必須使用由“明鏡紙坊”提供的紙張(或支付相應的紙張授權費),且每售出一冊,需向“新華書肆”支付一定比例的“版稅”。
這在當時,又是一項驚世駭俗的創舉!書商們雖覺新鮮,但《三國演義》的巨大市場潛力讓他們無法拒絕。
很快,“新華書肆”的授權網絡便鋪向了江南數州。
“墨香行會”在宋墨癡等人入獄后,已是樹倒猢猻散。
那些曾依附于他的小書鋪,眼見“新華書肆”勢不可擋,紛紛前來示好,希望能從“新華書肆”批銷書籍,以求生存。
陸川并未趕盡殺絕,而是提出了“加盟連鎖”的初步構想:
允許這些小書鋪加盟“新華書肆”體系,統一采購、統一推廣,利潤分成。
這既解決了他們的生存問題,也迅速擴大了“新華書肆”的銷售渠道。
“明鏡紙坊”的生意更是如日中天。
活字印刷術的推廣,使得書籍產量大增,對紙張的需求也隨之暴漲。
原先那些抵制“明鏡紙”的勢力,如今也不得不捏著鼻子前來求購,因為市面上,再也找不到比“明鏡紙”性價比更高的紙張了。
張二瘦忙得腳不沾地,卻也樂在其中。
他不僅擴大了紙坊的生產規模,更在陸川的指導下,開始嘗試生產不同規格、不同用途的紙張,如專供官方文書的“官誥紙”、適合繪畫的“宣紋紙”等,進一步拓展了市場。
“明鏡堂”的訟事業務,也因為陸川聲望的提高和《明鏡案例評析》的普及,而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越來越多的百姓知法、懂法,敢于用律法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蕭子敬、劉夫子、杜子騰三位核心訟師,也培養出了一批得力的助手,能夠獨立處理一些簡單的案件。
陸川甚至開始考慮,在洪州城內分設幾處“明鏡堂聯絡點”,方便偏遠地區的百姓咨詢求助。
一切欣欣向榮,但也并非沒有隱憂。
那位被閻清瑜“請”回都督府“喝茶”的楊參軍,在閉門思過數日,并由閻都督親自“敲打”一番后,雖然表面上收斂了許多,但陸川知道,此人與裴行儉的關系匪淺,絕不會就此善罷甘休。
隨著“新華書肆”和“明鏡紙坊”的業務規模急劇擴張,資金的周轉與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
每日里,書肆和紙坊都有大量的銅錢流入,數額巨大,不僅攜帶不便,清點困難,更容易招致盜匪覬覦。
安元慶雖已返回長安處理家族事務,但他留在洪州的心腹管事,以及陸川自己培養的賬房先生,都為此事大傷腦筋。
“先生?!边@日,閻清瑜看著堆滿一箱的銅錢,秀眉微蹙,“如此大量的現錢存放于鋪中,終非長久之計。且我聽說,近日城中已有不少游手好閑之徒,在我書肆和紙坊左近窺探,怕是盯上了我們的錢財?!?
陸川點頭,他早有此慮。
在這個沒有銀行、沒有現代支付體系的時代,大額的商業往來,確實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
他沉吟片刻,腦中忽然閃過一個念頭——一個在唐代或許有些驚世駭俗,卻可能解決眼前困境的念頭。
當務之急還是先穩住局面,因為自己的這個想法自己都覺得是“掉腦袋”的想法。
又過了幾日。
清晨,天光微亮,陸川便會起身。
他已習慣了唐代沒有后世電子產品干擾的寧靜,早起后常在“新華書肆”的后院中,打上一套改良過的五禽戲,活動筋骨。
這套源自后世記憶的養生功法,讓他在這個時代依舊能保持充沛的精力。
隨后,便是與閻清瑜一同用早膳。通常是些清淡的米粥、新出爐的胡餅,或是洪州本地特色的鮮魚小菜。
兩人很少談論公事,更多的是閑聊些市井趣聞,或是品評新得的詩文。
閻清瑜有時會帶來都督府新制的糕點,帶著淡淡的桂花香,陸川總會贊不絕口,惹得她嘴角微揚,眼波流轉間,盡是脈脈溫情。
早膳后,陸川會先去“明鏡堂”巡視一番。
蕭子敬、劉夫子、杜子騰等人已將每日的案卷分門別類整理好。
他會聽取他們對一些疑難案件的分析,給出自己的指導意見。
有時遇到一些特別棘手的或是涉及民生影響較大的案子,他也會親自過問,甚至帶著年輕的見習訟師們進行模擬庭辯,鍛煉他們的應變能力和律法運用。
“明鏡堂”的運作已步入正軌,每日雖依舊有百姓前來求助,但大多是些鄰里糾紛、田產界定、小額債務之類。在陸川建立的調解優先、訴訟為輔的機制下,許多矛盾在李大牙等人的斡旋下便能化解,真正需要對簿公堂的案件,反而比初期減少了許多。
百姓們對“明鏡堂”的信任,也從最初的“包青天”式的期盼,逐漸轉為對律法本身的敬畏與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