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活字印刷
- 繡口一吐,便是整個盛唐
- 這人正得發邪
- 2212字
- 2025-05-24 19:59:54
在籌備“新華書肆”的同時,陸川也沒忘了“明鏡堂”的本職。
他與閻清瑜等人商議,決定將一些影響較大、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件,以及相關的《唐律》條文解讀,匯編成冊,名為《明鏡案例評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百姓普法。
此書也計劃由“新華書肆”刊印,免費或以極低的價格向民眾發放。
這便是他應對“官府監管”的陽謀——你不是要監管嗎?
那我就將一切都公開化、透明化,將普法和教化做到極致,讓百姓都知法、懂法、守法,看那些貪官污吏還如何上下其手,看那些豪強劣紳還如何欺壓良善!
洪州城內,因為王子安的到來,正悄然發生著一場深刻的變革。
一場由“訟事”引發,卻最終將席卷文化、商業乃至民智開啟的巨大浪潮,已然蓄勢待發。
陸川站在“明鏡堂”的窗前,看著街面上那些因為“明鏡紙”而能捧起書卷的貧寒學子,看著那些因為“明鏡堂”而得以伸張正義的普通百姓,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豪情。
他知道,裴行儉的威脅依然存在,長安的風云也遲早會再次波及此地。
但此刻,他已不再是孤軍奮戰。他手中握著的,不僅是律法的利劍,更是文化的力量,是民心的向背。
“文豪之路,便從這洪州開始吧!”
陸川喃喃自語,眼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芒。他仿佛已經看到,不久的將來,由“新華書肆”刊印的精美書籍,將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傳遍大唐的每一個角落;
而他王子安的名字,也將不僅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更將成為一個開啟民智、引領時代的文化巨匠,一代文豪!
陸川的豪言壯語,在“明鏡堂”眾人心中激起了千層浪。
他們知道,這位年輕的先生,從不空談。他所擘畫的藍圖,必將一步步變為現實。
李大牙的辦事效率極高。
不過三五日,便在城南尋到了一處合適的院落。
這院子原是一家沒落鹽商的宅邸,三進的格局,前兩進寬敞,足以改造成“新華書肆”的售賣區、閱覽區和刻書作坊;
后進則清幽雅致,可作為陸川、閻清瑜以及幾位核心編校人員的居所和辦公之地。
院子還帶有一個不小的后花園,陸川甚至盤算著,日后可以在此舉辦一些小型的文人雅集,或是新書發布的筆會。
最妙的是,這院子隔壁,便是一條直通贛江的小河,水路便利,日后無論是運輸“明鏡紙坊”生產的紙張,還是將刊印好的書籍運往外地,都極為方便。
租金雖不便宜,但有安元慶的暗中支持,以及“明鏡紙坊”日益增長的盈利,陸川尚能從容應對。
他當即拍板,定下了這處宅院,并請李大牙著手修繕和改造。
與此同時,城南魯木匠的鋪子里,一場秘密的試驗也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張二瘦幾乎是寸步不離地守在魯木匠身邊,將陸川反復強調的“活字”制作要點,一一向這位經驗豐富的老工匠解釋。
“魯師傅,先生說了,這字模,每個都要一般大小,四四方方,底部要平整,高度要一致,這樣排出來的版面才整齊。”
“還有這泥料,先生說要用上好的膠泥,淘洗干凈,不能有沙石,燒制的時候火候要足,既要堅硬,又不能脆裂。”
魯木匠是個五十出頭,沉默寡言的匠人,一雙布滿老繭的手,卻巧奪天工。他聽著張二瘦的轉述,時而點頭,時而皺眉,不時拿起一塊試制的泥活字,在手中細細揣摩。
最初的嘗試并不順利。膠泥的配比、字模的雕刻、燒制的火候,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挑戰。
要么是燒出來的字變形了,要么是硬度不夠,一按就碎,要么是大小不一,排不成版。
張二瘦急得抓耳撓腮,魯木匠也是接連幾日都鎖著眉頭。
陸川得知后,親自來到魯木匠的鋪子。
他并未責怪,反而詳細詢問了遇到的困難,并結合自己前世那點淺薄的物理化學知識,以及從王勃“魂之書海”中搜刮到的關于陶瓷燒制的一些零散記載,與魯木匠一起分析探討。
“魯師傅,這膠泥之中,是否可以摻入少許細沙或草木灰,以增加其骨架,減少燒制時的形變?”
“字模雕刻,我們不妨先統一制作一批標準大小的木丁,再在木丁之上反刻字樣,如此可保證每個活字的大小規整。”
“燒制之時,是否可以嘗試用陶窯余溫先行烘干,再逐步提升溫度?避免驟熱驟冷導致開裂。”
一席話,說得魯木匠茅塞頓開,看向陸川的眼神也充滿了敬佩。
他沒想到,這位名滿洪州的青年文豪,竟對匠作之事也如此精通。
經過反復試驗,數日之后,第一批像樣的泥活字終于燒制成功!
雖然字跡尚有些粗樸,但大小規整,硬度適中,已然可以用于簡單的排版印刷。
當魯木匠用這些泥活字,在張二瘦從“明鏡紙坊”取來的“明鏡紙”上,印出第一行清晰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時,在場的所有人都激動得歡呼起來!
張二瘦更是捧著那張印著字的紙,翻來覆去地看,仿佛那是什么稀世珍寶:“成了!先生!真的成了!這……這可比抄書快太多了!”
陸川亦是心潮澎湃。他知道,這小小的泥活字,將是撬動整個時代文化傳播的杠桿!
“新華書肆”的籌備,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陸川親自執筆,開始了《三國演義》的撰寫工作。
他不僅要將原文的每一個字詞、每一個典故都考證清晰,更要融入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獨特理解,以及一些能引起當代文人共鳴的評點。
他甚至還憑著記憶,畫出了幾幅如“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等名場面繪圖,而且準備請洪州城內最好的畫工,將其繪制成精美的插圖,附于書中。
閻清瑜則發揮了她博聞強識的優勢,開始為“新華書肆”的“館藏”和“出版”進行選書。
她不僅從都督府的藏書中,挑選出不少版本精良的儒家經典和史學名著,更憑借其對江南文壇的了解,搜集到一些流傳不廣,卻極具價值的地方文獻和名家詩文稿。
每日里,她都會來到“明鏡堂”或陸川新租下的書肆院落,與陸川一同商議書稿的編校體例,討論版本的優劣取舍。
燈下共研,墨香相伴,兩人之間的情愫,也在這共同的事業中,悄然滋長,只是誰也未曾點破那層朦朧的窗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