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新華書肆
- 繡口一吐,便是整個盛唐
- 這人正得發(fā)邪
- 2013字
- 2025-05-24 19:56:00
“先生,如今我等雖洗脫了冤屈,但這‘官府監(jiān)管’,怕是日后行事,多有掣肘啊。”喧鬧過后,蕭子敬不無憂慮地說道。
陸川卻擺了擺手,笑道:“蕭先生此言差矣。這‘官府監(jiān)管’,焉知非福?其一,表明我‘明鏡堂’與‘明鏡紙坊’乃是官府認可之正當營生,宵小之輩再想尋釁滋事,便要掂量掂量。其二,李御史既有此言,想必也會留下章程,日后若有官員想借‘監(jiān)管’之名,行刁難之事,我等亦可據(jù)理力爭,甚至上達天聽,請李御史主持公道。這反倒成了我們的護身符。”
他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深邃的光芒:“而且,有了這層‘官皮’,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便更加名正言順了。”
“哦?先生可是又有何妙計?”劉夫子好奇問道。
陸川走到窗邊,望著窗外洪州城內(nèi)漸漸恢復(fù)的生機,以及那些因“明鏡紙”而得以捧起書卷的寒門學(xué)子,緩緩道:“諸位,‘明鏡堂’為百姓申冤,乃是‘立言’;‘明鏡紙坊’惠及士林,乃是‘立功’。然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間,尚需‘立德’。何為立德?便是要開啟民智,傳承文脈,使圣賢之道廣布,使人人皆有書讀,皆明事理。此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他轉(zhuǎn)過身,目光炯炯地看著眾人:“我意已決,以‘明鏡紙坊’為基,于洪州城內(nèi),開設(shè)一家集印書、售書、藏書、刻書于一體的‘新華書肆’!不僅要讓洪州百姓買得起紙,更要讓他們買得起書,讀得上好書!”
此言一出,堂內(nèi)眾人皆是精神一振!
“新華書肆?”杜子騰年輕的眼中充滿了向往:“先生是要效仿那長安東西兩市的大書鋪嗎?只是,印書成本高昂,雕版費時,我等……”
陸川笑道:“雕版固然費時,但我已請魯木匠試制一種更為便捷的印書之法,名曰‘活字’。以泥為字,火燒令堅,排字布版,刷墨印之,一板可印千百,效率遠勝雕版,且字可復(fù)用,成本亦能大大降低。此法若成,書籍之價,必能降至尋常百姓亦可承受之范圍。”
這“活字印刷”的構(gòu)想,陸川早已在心中盤桓許久,只是先前忙于賈源一案,無暇顧及。如今塵埃落定,正是付諸實施之時。
蕭子敬、劉夫子聞言,更是驚為天人。他們皆是飽學(xué)之士,深知若真有此等印書之法,對于文化的傳播將是何等巨大的推動!
“先生真乃神人也!”蕭子敬嘆服道,“若此法得成,實乃天下讀書人之幸事!”
閻清瑜在一旁靜靜聽著,美眸中異彩漣呈。她看著陸川那自信飛揚的神采,聽著他那經(jīng)天緯地的構(gòu)想,只覺得眼前的這個男子,仿佛身披萬丈霞光,令人目眩神迷。她知道,自己當初選擇加入“明鏡堂”,沒有看錯人。
這個王子安,他的志向,絕不僅僅是做一個為民請命的訟師,他要做的是改變這個時代的文豪,甚至是……圣賢!
“先生。”閻清瑜柔聲道:“清瑜不才,于書籍編校、版本考據(jù)略知一二。若先生信得過,‘新華書肆’的編校之事,清瑜愿盡綿薄之力。”
陸川大喜:“有閻小姐相助,何愁大事不成!日后書肆的選書、編校、乃至一些珍本善本的搜集,便要多多仰仗小姐了。”
說干就干。
陸川立刻開始調(diào)兵遣遣將。
張二瘦除了繼續(xù)打理“明鏡紙坊”的日常生產(chǎn)與銷售外,又多了一項任務(wù),便是全力配合魯木匠進行“活字”的試制與改良。陸川將活字的原理、材質(zhì)選擇(初期選用膠泥,后期可嘗試木活字、銅活字)、刻字規(guī)范、排版技巧等,都一一詳細告知,并叮囑他們務(wù)必保密,此乃“新華書肆”的立身之本。
李大牙則負責(zé)“新華書肆”店面的選址與修繕。
陸川的要求是,店面要寬敞明亮,既要有售賣區(qū),也要有供人閱覽抄錄的區(qū)域,甚至還要有一個小小的刻書作坊。
趙三墩的護衛(wèi)隊,則承擔(dān)起了“明鏡紙坊”和未來“新華書肆”工場的安保工作,以防有人覬覦技術(shù),前來搗亂。
蕭子敬、劉夫子、杜子騰三位訟師,除了繼續(xù)處理“明鏡堂”的案件外,也開始利用閑暇時間,幫助陸川整理篩選適合刊印的書籍名錄。
陸川親自掛帥,擔(dān)任“新華書肆”的總編纂。他計劃第一批刊印的書籍,主要分為三類:
其一,是儒家經(jīng)典,如《論語》、《孟子》、《詩經(jīng)》、《尚書》等。這些是科舉士子的必讀之書,也是教化百姓的基礎(chǔ),必須保證版本精良,注釋清晰。
其二,是實用技術(shù)類書籍,如《齊民要術(shù)》之類的農(nóng)學(xué)著作,以及一些基礎(chǔ)的算學(xué)、醫(yī)藥、營造等方面的入門讀物。這些書籍能直接服務(wù)于民生,提高生產(chǎn)力。
其三,便是他自己的“私貨”了——他打算將自己前世記憶中一些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歷史演義、乃至一些淺顯有趣的志怪傳奇(當然要經(jīng)過改編,使其符合唐代背景和價值觀),整理出來,陸續(xù)刊印。他甚至還想,等時機成熟,可以開創(chuàng)一種名為“報紙”的定期讀物,刊登些時事新聞、政策解讀、市井趣聞、連載故事等,以此作為引導(dǎo)輿論、開啟民智的利器。
當然,作為“新華書肆”的開山之作,也是打響名頭的第一炮,陸川決定,首先要隆重推出一部《三國演義》。
此書不僅收錄《三國演義》的原文,更要附上詳盡的字詞注釋、典故出處、以及歷代名家的評點(當然,很多“歷代名家”的評點,得由他自己“杜撰”了),甚至還要配上精美的圖畫(他打算親自設(shè)計,再請畫工繪制)。
他要將此書打造成一部集文學(xué)性、學(xué)術(shù)性、藝術(shù)性于一體的精品,以此奠定“新華書肆”在江南乃至大唐文化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