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長孫無忌
- 繡口一吐,便是整個盛唐
- 這人正得發(fā)邪
- 2285字
- 2025-05-23 20:39:47
當(dāng)晚,陸川在“明鏡堂”設(shè)下簡單的酒宴,為所有參與此案的“明鏡堂”成員以及自發(fā)保護他們的百姓代表慶功。
酒是尋常的米酒,菜是醉仙樓魏語焉特意送來的幾樣精致小炒,以及趙三墩心心念念、由陸川親手改良烹制的“東坡肉”——如今這道菜已成了“明鏡堂”的招牌慶功菜。
席間,氣氛熱烈。蕭子敬、劉夫子、杜子騰這幾位核心訟師,此刻臉上也少了幾分往日的拘謹,多了幾分發(fā)自內(nèi)心的笑容。
他們從未想過,自己手中的筆,竟能有如此大的力量,能將一個橫行鄉(xiāng)里的惡霸拉下馬,能讓那么多含冤受屈的百姓重見天日。
“先生!”杜子騰端起酒杯,年輕的臉龐因激動而漲紅:“此番若非先生運籌帷幄,智計百出,我等斷難取得如此大勝!學(xué)生敬先生一杯,為這洪州百姓,也為我等讀書人心中那份不滅的道義!”
陸川笑著與他碰杯:“子騰言重了。此案能勝,非我一人之功,乃是諸位先生齊心協(xié)力,更是洪州百姓民心所向,天理昭彰!”
他又轉(zhuǎn)向閻清瑜,舉杯道:“閻小姐,此次若非你最后關(guān)頭帶來孫郎中,扭轉(zhuǎn)乾坤,我等怕是已功敗垂成。此杯,當(dāng)敬你這位不讓須眉的巾幗英雄!”
閻清瑜俏臉微紅,亦舉杯回敬:“先生過譽。清瑜不過是做了分內(nèi)之事。能與先生及諸位同仁并肩,為正義發(fā)聲,清瑜與有榮焉?!?
她看向陸川的目光中,多了幾分難以言喻的欣賞與傾慕。
李大牙、張二瘦、趙三墩三兄弟更是輪番向陸川敬酒,言語間充滿了樸實的感激與崇拜。
那些前來赴宴的百姓代表,也紛紛表達著對“明鏡堂”的謝意,更有不少人當(dāng)場表示,愿意將家中略通文墨的子弟送來“明鏡堂”效力,不求報酬,只為能跟著王子安先生學(xué)本事,為民做事。
酒宴之后,喧囂散去,“明鏡堂”的名聲卻如同插上了翅膀,飛速傳遍了洪州乃至江南的許多州縣。
“聽說了嗎?洪州出了個王子安,開了個‘明鏡堂’,專為百姓打官司,把橫行多年的惡霸賈屠戶都給告倒了!”
“何止??!聽說那王子安先生才高八斗,在公堂之上,引經(jīng)據(jù)典,辯得那些貪官污吏啞口無言!”
“還有那閻都督的千金,也加入了‘明鏡堂’,親自出堂作證呢!”
一時間,王子安和“明鏡堂”成了百姓口中的傳奇。
每日里,前來“明鏡堂”求助的百姓更是絡(luò)繹不絕,案卷堆積如山。
除了洪州本地,鄰近州縣的一些百姓,也千里迢迢趕來,希望能在這里找到一線生機。
陸川等人雖然忙得不可開交,卻也樂在其中。他們知道,每多受理一個案子,每多幫助一個受冤的百姓,便是在為這個時代增添一分光明,便是在為律法的尊嚴添磚加瓦。
而賈源一案的后續(xù)處理,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知州王大人在此案中見識了民意的力量,以及閻都督的明確態(tài)度,再不敢有絲毫怠慢。他親自督辦,對賈源名下的不法產(chǎn)業(yè)進行了徹底清查和拍賣。
戶曹參軍錢大人,因與賈源勾結(jié)過深,在此次清查中亦被查出大量貪腐事實,最終被革職查辦,鋃鐺入獄,也算是惡有惡報。
錄事參軍劉正風(fēng),則因在此案中秉公直言,以及先前送往京城的密信開始發(fā)揮作用,不久便收到了州府的嘉獎令,其在洪州府衙內(nèi)的威望也大大提升。
他對“明鏡堂”的支持,也變得更加公開和堅定。
賈源強占的攤位、田產(chǎn)等,在清算后,一部分歸還了原主,一部分則由安元慶以合理價格購入,所得款項,一部分用于賠償其他受害者,一部分則在陸川的建議下,注入新成立的“洪州百姓律法援助基金”,專門用于支持“明鏡堂”為貧困百姓提供免費的法律服務(wù)。
“明鏡紙坊”的生意也因此更上一層樓。
隨著“明鏡堂”聲名遠播,“明鏡紙”作為其附屬產(chǎn)業(yè),也打上了“王子安監(jiān)制”的標簽,深受江南士子和書院的歡迎。
安元慶更是利用其商路,將“明鏡紙”遠銷至長安、洛陽等地,獲得了巨大的商業(yè)成功。
陸川也因此獲得了豐厚的分紅,為“明鏡堂”的擴張和“明鏡講堂”的開辦,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
一切似乎都在向著理想的方向發(fā)展,洪州城呈現(xiàn)出一派欣欣向榮、正氣上升的景象。
然而,陸川心中那根弦,卻始終沒有完全放松。
他知道,扳倒一個地方惡霸,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那個遠在長安,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裴行儉,絕不會坐視他在江南坐大。
暴風(fēng)雨,或許正在醞釀,只是不知何時會以何種方式降臨。
京城暗流涌欽差忽南下
果然,不出陸川所料。
王子安在洪州扳倒賈源,開設(shè)“明鏡堂”為民請命,改良紙張惠及士林等一系列事跡,如同長了翅膀一般,迅速傳遍了江南,并很快通過各種渠道,傳入了京城長安。
朝堂之上,對此褒貶不一。
一些清流言官,如閻伯嶼和劉正風(fēng)的同年故舊,對王子安的義舉大加贊賞,認為其“不畏強權(quán),心懷百姓,堪為士子楷?!?,甚至有人上書,建議朝廷嘉獎,并將其“明鏡堂”模式向全國推廣。
而另一些與地方豪強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或是思想保守的官員,則認為王子安此舉“嘩眾取寵,包攬詞訟,聚眾鬧事,擾亂地方秩序”,更有甚者,將其上升到“挑戰(zhàn)朝廷法度,煽動民心,意圖不軌”的高度。
這些不同的聲音,最終都匯集到了當(dāng)朝宰相長孫無忌的案頭。
長孫無忌看著手中關(guān)于王子安的種種情報,以及朝堂上那些或褒或貶的奏疏,臉色陰沉得能滴出水來。
他原以為,將王勃逐出長安,貶斥蜀中,便能磨掉他的銳氣,讓他從此沉寂。
卻不料,這陸川竟如同一只浴火的鳳凰,不僅沒死,反而飛得更高,鬧出的動靜也更大!
尤其是在江南這個文風(fēng)鼎盛、魚米豐饒之地,他竟隱隱有了成為一方意見領(lǐng)袖的趨勢,這是長孫無忌絕對不能容忍的。
“豎子!屢教不改,冥頑不靈!”長孫無忌將手中的密報重重拍在桌上:“他以為扳倒一個地方的土財主,就能與本相抗衡了嗎?天真!”
他深知,若任由王子安這股“歪風(fēng)邪氣”蔓延下去,不僅會動搖地方的統(tǒng)治根基,更可能影響到朝廷的穩(wěn)定。
特別是王勃與那些胡商(如安元慶)過從甚密,又在民間擁有如此巨大的號召力,這在他這種致力于維護大唐正統(tǒng)秩序和門閥利益的政治家看來,是極其危險的信號。